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摘 要:中国在梯度改革开放战略影响下,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日益凸显。国内外学者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分别从 “ 地区发展差异 ” 和“ 区域经济一体化下地区发展差异 ” 两个角度进行,前者研究主要基于经济增长与空间经济学双维度下地区差异和影响地区发展差异的因素两方面内容,后者的研究主要从中国各省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衡量标准及产生原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志 ?a: A 文章编号: 1673-291X( 2017)18-0044-03 国外学术界对 “ 地区发展差异 ” 和 “ 区域经济
2、一体化 ” 两方面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且成果斐然。近几年,国内学术界也开始关注 “ 区域经济一体化下地区发展差异 ” 问题研究。 一、关于 “ 地区发展差异 ”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越发凸显差异,中国地区发展差异也逐渐扩大。国外学者研究的视角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经济增长与空间经济学双维度下的地区差距,第二个方面是从影响地区发展差异的因素角度分析。 Dixits 和Stigilitz( 1977)率先提 出垄断竞争模型(简称 D-S 模型),将垄断竞争和收益递增进行了模型化分析,开创了区域经济差异定量分析的基础。Krugman( 19
3、94)在 “D -S 模型 ” 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提出了著名的 “CP模型 ” ,借鉴 D-S模型并结合动态演化和计算机的运用,开创了空间经济学,以此探讨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变动及其规律。 21 世纪以后,学者们结合 “CP 模型 ” 和 “D -S模型 ” 的研究基础,逐渐提出了经济增长与空间经济学双维度下地区经济差异发展的新途径,进一步阐明了区域间要素流动、资源集聚与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之间存在较大的内在必然联系。 Daldwin( 1999)等分析了资本损耗与创造在经济增长及空间分布上的决定作用。Maitin( 2001)和 Mori( 2005)等的研究表明在内生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区位选
4、择中,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起到了关键性促进作用。 Ottaviano( 2001)则结合劳动力因素和 R&D 因素,研究了区域经济增长及地区差距形成机制。 从影响地区发展差异因素分析的有, Hall and Jones( 1999)认为,能够解释地区差距的真正因素是全要素生产率( TFP)的差距,相比较如社会制度、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等其他变量, TFP 的高低更能解释地区经济发展差异。 Prescott( 1998)通过修改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变量,基于实证经验研究表明,不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无形资本等任意一种资本都不能解释世界经济和收入差距的问题,唯有全要素生产率 TFP能够解释这一问题。K
5、ogel( 2005)对 “ 索罗余值 ” 方法进行了改进,研究表明, TFP 的余值对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程度高达 87%。不过,在这之前有学者 Hall and Jones( 1999)指出,造成 TFP 差距的根源是社会体制和政府宏观政策,但社会基础设施如地理、语言等的不同才是最根 本的原因。 McGrattan and Schmitz( 1999)认为,政府财政和货币政策如投资税收政策、关税政策和R&D 政策等是导致 TFP 跨国差异的主要因素。国外学者对中国日趋扩大的地区发展差距也表现出了较高的关注,并提出了各种假说进行解释。 Chen 和Feng( 2000)的研究指出,私有
6、企业的蓬勃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关键因素,私有企业的发展状况能对地区差距产生巨大影响。 Lee( 1994)、 Dayal 和 Husaim( 2000)认为,不同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量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 不过,以上研 究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和行业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分析。 Sbergami( 2009)等以多国数据为分析基础,最终研究表明,资源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 “U” 型关系。而 Faggian( 2005)和Porta( 2011)以劳动力熟练程度为主要影响因素,探索了不同类型的劳动力对该地区生产率和区域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劳动力熟练程度越高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
7、献越大,反之则越低。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研究,前期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区域的划分、区域经济差异的表现、度量和原因等定性研究较多,这些研 究主要探索了不同要素的空间集聚。进入 21 世纪以后,基于改革开放后的跨地区数据的实证研究开始增长,研究的视角开始转移至空间集聚和经济增长与地区经济差异的关系。张卉、詹宇波( 2007)探索了不同集聚程度和结构对我国中、东、西部地区的影响明显不同,尤其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但是,针对中国地区差距问题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尤其是从经济增长与空间经济学双维度,成果稍显不足。李胜会( 2008)以广东省数据为例,实证检验了明核心 边缘结构下,城市核心地区的经
8、济增长率明显高于边缘区的增长率,从而导致了广东省地区经济差距 的产生。仇娟东、曹钢( 2012)研究认为,经济增长理论和传统空间经济学研究地区差距的形成各有自身无法避免的缺陷,应将二者结合起来并采用动态性与空间维度同时纳入地区差距问题研究框架,重视技术进步、知识溢出等 “ 知识关联 ” 因素的作用。谭成文( 2009)从劳动力因素和 R&D 因素结合入手,研究了经济增长及地区差距的形成机制。胡晨光、程惠芳( 2012)从人力、技术以及实物资本等要素禀赋的 “ 异质性 ” 视角为切入口,研究了资本集聚形成、经济增长和地区经济差距产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宏涛、王晓芳( 2010)通过建立199820
9、 09 年省际单位根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表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年以来,西部地区经济不仅在量增长突破较大,同时在经济增长的质上也有所突破,同其他地区相比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但东西中地区在信息化和产业结构方面的差异明显,成为造成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原因。以上的研究对地区差距的发展方向做进一步分析,并拓展创新经济增长理论与空间经济学结合框架下的实证研究方法。 二、关于 “ 区域一体化下地区发展差异 ” 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客观上促使区域集团内国家间或地区间不断发展,但与 此同时也使一国国内不同地区的差异不断扩大。近年来,中国中部不发达地区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
10、展差距日益加剧,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关注。 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差异的现状和产生原因两个方面,对差距现状考察又分别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收敛论、发散论和倒 “U”型论三个角度切入。 Tsui( 1993) ?J 为,在改革之前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大,各区域经济差异急剧增大主要发生在改革之后。 Jian( 1996)分析了我国各省人均收入在 19521965 年之间不收敛,在 19661977 年间呈发散状态, 19781990 年间人均收入首次出现收敛趋势, 20世纪 90年代以后又开始呈现发散状态。国内学者,李会宁、叶民强( 2006)等研究表明,
11、自1991 年以来,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在 GDP 增长率和产业结构等宏观经济指标间的差距正在扩大。贺文华( 2009)指出,湖北省由于国家 “ 中部崛起 ”战略的再次提出,省内的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也呈现扩大趋势。郝寿义( 2010)基于 19522004 年近半个世纪的数据,从定量实证分析的角度深入研究了中国区域经济差距问题,研究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是一个 变化较为复杂的倒 “S” 型曲线。张明喜( 2013)指出,由于地方财政支出高度不均衡导致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并不是呈现简单的绝对收敛或绝对发散态势,同时地方财政支出不均加速了地区经济的发散,从而扩大了地区经济差距。刘丹( 2013)
12、采用多种方法对欧盟区域间经济差异进行测量,研究表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区域经济差异有所收敛,但是成员国内部经济差异却呈现扩大的趋势。 有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形成原因的研究主要分为总体和局部两个层面。第一,基于整体原因分析代表性的观点有:黎明( 2006)指出,自然资源、经济发展、 社会结构和政策导向等四大因素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刘恩华、龚志平( 2010)研究表明,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对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扩大影响巨大。第二,基于局部原因分析如西部、中部和东部沿海经济地区经济差异,代表性的研究有:蔡 ( 2001)研究表明,中东部地区人均收入、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和人力资本禀
13、赋不断扩大是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绝对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安虎森、李锦( 2010)根据新经济学地理理论发现,由于循环累计因果机制的存在,适度降低市场开放程度才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因此要在发达和不 发达地区设立适度的差别化政策,适度的 “ 政策梯度 ” 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选项。其中,局部原因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地区发展战略、经济政策和地区禀赋差异:林毅夫、刘培林( 2003)和樊纲、王小鲁、朱恒鹏( 2011)等的研究表明,我国中、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部地区在我国渐进式梯度改革进程中始终抱着赶超战略思维,因而企业自主生存、捕捉发展机会和经济增长绩效等能力较差。
14、刘力( 2005)指出,区域间要素禀赋差异和区域间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和贸易规模是互相循环影响的过程。万广华等( 2006)的研究证 实,由沿海地区向内地逐步推进的以私有化为特征的经济改革措施对地区间经济差异有显著影响。其次,要素市场的扭曲。董先安( 2004)实证分析了户籍制度与实际经济活动的严重背离,并直接妨碍经济收敛。梁琦、史学会、龚华平( 2007)的研究表明,中国技术进步缓慢,非常接近于索罗余值趋同假设的条件,但是地区经济差异却迅速扩大,根本原因是中国没有有效的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生产要素流动受到限制。李金龙、王元宝( 2008)认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滞后最主要的原因是以国有制企
15、业为主的市场结构严重扭曲了要素市场,导致社会资源配 置不科学。再次,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的累积性因果循环。一方面,贸易和投资引领下的全球化,通过乘数效应、技术转移、溢出效应和竞争作用,对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作用巨大。同时也是倒逼中国企业加快改革进程的机会,改革提高了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也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科学的资源配置和公平竞争进一步深入了经济自由化,经济自由化又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 Masahisa Fujita( 2001)探索分析了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区域发展政策、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等。王小鲁、樊纲( 2004)等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在全球 化和经济自由化浪潮下,中国区
16、域间人均收入、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经济发展差异影响显著,并呈现随着时间变化而加强的趋势。潘文卿、刘庆( 2012)基于 20世纪 90 年代以后我国地区间经济差异扩大的事实,研究表明,制造业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本地市场效应和要素流动的集聚效应使得地区间要素流动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扩大,而不会使得区域间差异趋于收敛。刘志永( 2012)通过对我国 25 个省市 19522008 年的面板数据建立区域发展面板模型,实证结果证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王小鲁、余静雯、樊纲( 2013)指出,我国企业经营环境长期以来东部地区明显好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而东北和中部又好于西部
17、,研究得出结论认为,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也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结论和展望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和原因分析上,多以定性分析现状和原因,而对于经济差异的度量则较多采用单指标和复合指标相结合进行实证分析。由于研究区域空间范围和时间维度不同,分析影响因素各不相同,研究方法和选择评价指标也不同,这就导致了现有的研究不可能有统一的结 论。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以来,中国内地的经济全面发展,基本形成了适合分析中国经济差异理论的基本框架体系,并且在经济实践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会继
18、续存在,区域协调发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轻松实现。因此,对经济发展差异形成的理论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成熟,对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评价方法以及解决对策仍需继续探究。 参考文献: 王小鲁,余静雯,樊纲 .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 2013 年报告 R.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3. 张明喜 .我国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问题研究 J.金融实务, 2013,( 4) . 刘丹 .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经济差距演变研究 D.长春:吉林大学,2013. 胡晨光,程惠芳 .要素优势与集聚经济圈的产业集聚 一个双重分工的分析框架 J.学术月刊, 2012,( 8) . 仇娟东,曹钢 .经济增长理论与空间经济学双
19、维度下的中国地区差距 J.西部论坛, 2012,( 6) . 刘志永 .基于面板数据的区域经济发展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研究 D.秦皇岛:燕山大学, 2012 樊纲,王小鲁,朱 恒鹏 .中国市场化指数 各地区市场相对进程 2011年报告 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郝寿义,徐刚,武晓庆 .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与我国特殊经济区的演变C/ 2010 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三 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0. 安虎森,李锦 .适度的 “ 政策梯度 ” 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项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循环累积因果聚集机制的探讨 J.学 术月刊, 2010,( 1) . 谭成文 .
20、经济增长与集聚 新经济增长和新经济地理的理论探索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李胜会 .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的地区差距及影响因素研究 J.产业经济研究, 2008,( 5) . Au C.-C., Henderson J.V.How migration resrictions limit agglomer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 Baldwin R., Forslid R.,Martin P.Economic geography and public pol., Martin P.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Groand Yi Frise, Education and Openn 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