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竞争力的分析 一、序论 中国钢铁产业是活跃国家经济所必须的供给原材料中较为重要产业之一,在近几年中 GDP增长率呈持续、高增长的态势。与此同时中国钢铁产业在世界钢铁贸易里逐步形成了西方国家所谓的 “ 威胁论 ” 。特别是在东亚地区,中国与韩国、日本之间形成了激烈的竞争。现在的中国钢铁产业正赶超韩国,向日本先进国家看齐。到目前为止,由于对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的实体没有具体的研究, 致使对整个钢铁产业的认识还远远不足,本文从中韩钢铁产业间存在的激烈竞争力入手,利用 UN COMTRADE 钢铁产业贸易统计数据,通过对中韩两国钢铁产业竞争力变化和 特征的分析,为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战略
2、提供参考。 二、硏究调查 近来对中韩研究的学者有韩金 (2008),Im(2007),庞黄 (2007), Kim Suh(2006),金 (2005), Nam(2004)等等。 Im(2007)和 Kim Suh(2006)运用贸易竞争指数和比较优势指数等,分析中韩和韩日钢铁产业竞争力,确定了韩国钢铁产业处于 “ 汉堡 ” 的竞争力状态。除此之外的经济学者们主要针对中韩日钢铁产业竞争力和中韩日 FTA对国家钢铁产业带来的巨大影响分析。 其次是针对韩国钢铁产业竞争力向上及发 展战略的研究。其中,有 Sohn You(2005), 金 (2006), Kim(2000)等等。吴 (2001)通
3、过中国钢铁产业的分析,导出对韩国钢铁产业发展的启示。 还有,关于钢铁产业研究的中国学者是赵徐刘 (2005), 李 (2004), 谢(2003)等等。 他们针对中国政府的产业政策变化,给钢铁产业的发展方向带来的巨大影响,通过中国钢铁产业在世界里地位提升的现况分析,提出钢铁产业的发展战略。或是针对 WTO和 FTA对中国钢铁产业带来巨大影响的分析。 据以上研究的考察,本研究主要借鉴 韩金 (2008)研究的分析方法,考察中韩钢铁产业的贸易构造特征,同时利用各种贸易指数,测定中韩钢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商品别的比较优势。 三、钢铁产业的贸易构造 表 1为 1985 年到 2008 年中韩日和世界粗
4、钢生产趋势。从表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日本粗钢生产的趋势逐渐减少,中韩粗钢的生产趋于增加,而中国粗钢生产的增加率高于韩国。 2008 年中韩日粗钢生产占据世界粗钢生产总值的 50%以上,这一数据说明中韩日的粗钢生产占世界粗钢生产的比重非常大,三国可以通过钢铁产业实现以规模经济为主体的核心力量来 确保钢铁产业的竞争力优势。因此,中韩日三国间维持相互盈利的自由化协力关系比相互竞争的关系更为重要,这样的话,不仅可以确保各国钢铁产业在世界市场的优势,同时也可以确保世界钢铁产业稳定迅速的发展。 表 2 是 2008年中韩日钢铁区域内进出口现况。在表 2里 2008年中国对韩国和日本区域内进出口总额占中国
5、对世界进出口总额的 27.9%, 同样韩国占 51.7%,日本占 44.9.。日韩所占据的比重相对于中国比较高,但是韩国最高。由此可以得知,中韩日钢铁产业的贸易构造具有相互依赖性。 四、竞争力分 析方法 根据中国钢铁产业的个个商品对世界和韩国竞争力水平不同,将商品分为以下 5个商品群。第一商品群为绝对竞争力优势,第二商品群为竞争力优势,第三商品群为竞争力均衡,第四商品群为竞争力劣势,第五商品群为绝对竞争力劣势。五个商品群的分类运用各种贸易指数,经过 4个阶段的筛选整理出来的。下面将对各个阶段采取的不同分类方法进行说明。 (一 )第 1 阶段 : 中国钢铁商品依据对世界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分类 在第
6、一阶段里的商品群分类采用对世界贸易竞争力指数 (Trade Specification Index: TSTicw)。对世界贸易特化指数是指中国钢铁产业里的某种商品对世界的净出口值于该商品进口值和出口值合计的比值。若该比值为正值,表明是净出口国,若该比值越接近 1,说明国际竞争力越强 本研究里利用奧村 (1996)分类区间,进行商品分类。奧村 (1996)利用国际分工的分类为出口竞争力型的垂直分工;顺差基调水平分工;均衡、赤字基调水平分工;进口特化型垂直分工。从表 3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世界贸易竞争力指数大于等于 0.34 的商品分类为绝对竞争力优势商品群。当它的值大于等于 0.03小于 0.3
7、4的商品分 类为竞争力优势商品群。竞争力指数大于 -0.03 小于 0.03 的商品为均衡商品群。还有指数大于 -0.34 小于等于-0.03 的商品为竞争力劣势商品群,竞争力指数大于 -0.34 的商品为绝对竞争力劣势商品群。 (二 )第 2 阶段 : 利用中国钢铁商品对世界出口增长率再分类 第二阶段是将第一阶段里分类出来的第五商品群里的个别商品进行再一次的调整。如果第五商品群的某种商品对世界出口的增加率是中国钢铁产业全体的出口增加率的 2倍以上,可以判定这个商品向后的增长可能性很大。所以将这些商品提升到第四商品群中。( 2000 年的出口增加率以 1995 年作为基准, 2005 年和 2
8、008 年以 2000 年作为基准) (三 )第 3 阶段 : 中国对韩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商品再分类 第三阶段里主要考虑贸易交易国之间商品的竞争力,所以我们利用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贸易竞争力指数,进行再次调整。由于个个商品对韩国和对世界的竞争力不相同,因此在第一和第三阶段里对相对国和世界的竞争力指数进行同时考虑。这样同时的考虑对竞争力分析能够具有可靠的客观性。 (四 )第 4 阶段 : 中国对世界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商品再分类 在第 四阶段里利用中国钢铁产业对世界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ic)。这个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于在
9、1965 年提出,它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它旨在定量地描述一个国家内各个产业(产品组)相对出口的表现。通过 RCA指数可以判定一国的哪些产业更具出口竞争力,从而揭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所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如果特定商品的 RCA的 值大于 1的话那个商品在世界市场里可以判断为比较优势,比 1小的话可以判断为比较劣势。 Xic 是 i 商品中国的出口 , Xiw 是 i 商品全世界的出口 Xc 是中国总出口 , Xw 是全世界总出口 第三阶段里的第二、三、四、五商品群中
10、的商品,它们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钢铁产业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平均值的 2倍以上,这些商品群的商品向上提升一个商品群。 (五 )第 5 阶段 : 中国钢对韩国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市场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的商品 同样,为了研究的结果的确实可靠,再次我们 也考虑到交易国家之间的商品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重要性。 Xick 是 i 商品中国对韩国出口 , Xicw 是 i商品中国对世界的出口 Xck 是中国对韩国总出口 , Xcw 是中国对世界总出口 第四阶段里的第二、三、四、五商品群中的商品,它们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钢铁产业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平均值的 2倍以上,这些商品群的商品向上提升一个商品群。
11、五、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 )中国钢铁产业的对韩国的竞争趋势 利用上面提到的分析方法,以 2000年、 2005年、 20008年为基准,首先看一下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竞争力的分析结果表 6。从整体的角度来看,中国对韩国进出口商品有 158 个, 2000 年对韩国总出口为 8亿 5640 万美元,2005年增加到 42亿 1320万美元,到 2008持续增加到 162亿 8760万美元。从 2000 年到 2008 年为止 8 年时间里年平均增长率约为 31%。中国对韩国总进口在 2000 年的 19 亿 2780 万美元和 2005 年的 51 亿 1010 万美元, 2008年增加到 51亿
12、 3850万美元。从 2000年到 2005年平均增长为 9.3%,但是从2005 年到 2008 年增长缓慢( 年平均增加率只有 0.1%)。由此可知,相对于出口总额的增长进口持缓慢态势。 由于以上的进出口结果,我们可以轻易的推断出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的贸易收支的趋势如何。 2000 年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贸易收支为 10 亿 7140万美元赤字,但是从 2005 年赤字开始减少到 8 亿 9700 万美元,进入 2008年中国对韩国赤字开始向 111亿 4920万美元的顺差转变。所以从 2000年到2008 年中国钢铁产业由对韩国的劣势转变成优势。 接下来我们从钢铁产业品目群别的角度观察中韩钢
13、铁产业的竞争力,首先,中国钢铁竞争力中具 有绝对优势的第一商品群对韩国进出口一共 52个商品,对韩国出口 6 亿 7930 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口的 73.9%。2005年对韩国钢铁产业进出口商品数增加到 63个,同时出口额也增加到 21亿 1660 万美元,但是占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口的比重却减少到 50.2%。 2008年没有受到世界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影响,进出口总数增加到 84 个,对韩国钢铁产业出口额也达到了 156 亿 5990 万美元,几乎占据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全部份额为 96.1%。而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进口在 2000 年仅有 7320 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进口的 3.8%
14、, 但是 2005年略有增加为 5亿 6320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进口的 11%, 2008 年对韩国进口 27 亿 970 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进口的 52.7%。 综上所述,第一,中国对韩国钢铁产业竞争力中具有绝对优势第一商品群里的商品数量在不断增加,同时伴随着进出口额也不断增加,由于第一商品群的竞争力具有绝对优势,占据对韩国钢铁产业进出口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从中国对韩国钢铁产业的贸易收支来看,从 2000 年的 6 亿 610 万美元增加到 2005 年的 15 亿 5340 万美元和2008 年 129 亿 5020 万美元对始终保持着贸易顺差 的态势。由此可知,中国相对韩国
15、的钢铁产业具有竞争力绝对优势商品群不仅出口所占的比重是最多的,进口所占的比重也是最多的。 第二,中国相对韩国钢铁产业具有优势竞争力的第二商品群 2000年进出口商品数仅有 6个,对韩国的出口也仅有 180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口的 0.2%。 2005年商品数虽然增加到了 16个,但是出口额不过 2亿 3410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出的 5.8%。虽然 2008 年商品数开始减少到了14个,而出口额却增加到了 4亿 330万美元,但是在对韩国总出口的比重却减少到 2005 年的一半 2.5%。相对韩国钢铁产业的出口额,进口额比较低。同时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也很低的。但是贸易收支均为顺差小
16、幅度增加趋势。 第三,具有均衡竞争力的第三商品群在 2000 年到 2008 年的商品数已经微乎其微。对韩国的出口也不过 3000 万美元,占据的比重最大不超过 2005年 1.4%。而进口相对出口的情况要好一点,所以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的贸易收支处于逐渐减少的逆差态势。 第四,具有劣势竞争力的第四商品群的商品数从 2000 年的 52 个,减少到 2005 年的 43个和 2008 年 32 个。相反中国对韩国钢铁产业的出口 2000年的 2330 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口的 2.7%。 2005 年增加到 17亿9760 万美元,同时对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口的比重也增加到 42.7%。但是
17、2008 年出口减少到 1 亿 7520 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口的比重的1.1%。但是中国对韩国钢铁产业的进口额一直持续增长态势,而对韩国钢铁产业总进口的比重却是从 2000 年的 28.2%增加到 2005 年的 67.6%后,回落至 20008 年的 30.6%。贸易收支维持在赤字,趋于增长再回落的趋势。这个现象表明具有竞争力优势的第四商品群里的商品大量趋向于其他商品群。 第五,具有绝对劣势竞争力的第五商品群,本群的商品数由 2000 年的45个减少到 2005年的 32个和 2008年的 26个趋于减少趋势。从出口和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口的比重来看,只有 2000 年 1亿 41
18、90 万美元( 16.6%)最大,而 2005 年和 2008 年的出口额和比重都非常小。同样进口由 2000 年的 12 亿 5210 万美元( 65.5%)减少到 2005 年 6 亿 1370 万美元( 12%)和 2008年的 7亿 1210 万美元( 13.9%)。贸易收支也处于赤字并趋于减少的态势。 从以上叙述内容可以得知,在 2000 年和 2005 年里,中国对韩国的钢铁产业进口主要以绝对劣势竞争力和劣势竞争力为主,而出口仅仅以优势竞争力商品为主。从进出口额上看,由于进口的大于出口的规模,所以中韩钢铁产业贸易收支有很大的赤字,由于这个原因中国钢铁产业相对于韩国处于竞争力劣势。但
19、是在 2008 年里这样的现象不再出现,大量具有绝对劣势和劣势的竞争力商品群(第四,第五商品群)里的商品向具有绝对优势的第一商品群移动,经济规模也向出口大于进口的态势转变,贸易收支转为顺差。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贸易由竞争力劣势转变成里竞争力优势。下面我们就从中国对韩国钢铁 产业竞争力的商品数现状来分析一下。 (二 )中韩钢铁商品群区分的竞争力 从表 7的整体来看, 2008年的中国钢铁产业的竞争力比 2000年的优势竞争力的商品数( a+b)增加到了 98个商品。劣势竞争力的品目数减少到 58个商品 .。由此可以推断 2008年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处于相对比较优势的状态。在竞争力优势( a+b)的
20、商品里竞争力最强商品的商品数分别是: 11 个一次材料、 18 个棒形钢类、 17个钢管类、 30个钢铁制品。板材类的情况确实相反,虽然板材类有 15个优势竞争力产品, 但是相对于自身优势产品它还具 有 30 个竞争里劣势产品,因此板材类对对韩国处于竞争力弱势。 表 8是中国对韩国钢铁产业贸易收支赤字或是顺差为 1000 万美元以上的商品。在表 8里,竞争力优势(包括绝对优势)的商品中贸易收支顺差为 1 亿美元以上的商品一共有 19个。其中有一次材料 2个,半制品 1个,板材类 6个,棒形钢类 5个,钢管类 2个,钢铁制品 3个,还有贸易收支 5 亿美元以上的品目有 5 个,其中 67300
21、商品的贸易收支最大为 56 亿美元,在竞争力优势商品中这些商品的竞争力特别强。 第二,竞争力均衡商品 2 个为钢铁制品。 第三,竞争 力劣势(包括绝对竞争力劣势)的商品中贸易收支为赤字 30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一共 13 个, 一次制品 1 个,板材料 9个、钢管类 2个,钢铁制品 1个。还有,贸易收支赤字 6000 万美元以上的商品一共 10 个 ,其中 28221、 67413、 67443、 67511、 67411 的贸易收支在赤字 1 亿美元以上的商品,对韩国的竞争力比较弱。 同上所述中国钢铁的板材类在 2000 年的比较劣势转变成 2008 年的比较优势,大部分商品对韩国处于竞争力
22、优势。 (三 )2000 年至 2008 年商品竞争力变化趋势 表 9是 2000年到 2008年间商品别竞争力变化趋势图。从 2000年到 2008年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优劣势的变化结果看一看到, 2008 年现在处于优势竞争力的商品比劣势竞争力的商品多。其中有绝对劣势,劣势向绝对优势,优势转变的商品很多。主要以板材类,棒形钢类,钢管类,钢铁制品较多。反面竞争力劣势商品有绝对优势,优势向绝对劣势,劣势转变的几乎很少,大部分是以板材类为主的从绝对劣势,劣势转向和保留在绝对劣势,劣势的商品。 2008 年现在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的板材类、棒形钢类、钢管类、钢铁制品等的竞争力提高带动整体的竞争力提高。
23、 六、分析结论 本研究利用各种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在 2008年现在中国钢铁产业的对韩国的竞争力。分析结果,中国钢铁产业整体在 2000 年相对于韩国处于竞争力劣势,其中除一次制品、半制品等的一部分商品以外,大部分商品处于竞争力比较劣势。以 2005年作为中韩钢铁竞争力的转折点,在 2008年中国钢铁产业的板材类、棒形钢类、钢管类,钢铁制品里的很多商品竞争力由比较劣势转变成比较优势,致使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的竞争力增强。 根据这样的分析结果,中国钢铁产业要赶超日本,保持对韩国钢铁产业的竞争力优势,可 以考虑采用一下的几种战略:第一,通过 MA 等的结构调整提高生产体制的效率。第二,通过工程技术革
24、新,创造产品的高附加价值,形成差别化。第三,通过 MA 等的结构调整,促进国内钢铁流通产业的大型化和售后服务的高度化。第四,可以利用经济一体化,加强区域间中韩日钢铁产业间的合作,从而来确保三国的钢铁产业在世界贸易里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 金博洙 ,外 8人 , 2005, “ 韩中日 FTA: 制造业部门的对应战略 -民间品目作为分析中心 ”, 经济人文社会研究会 协同研究丛书 05-04-02M, 对外经济 政策研究院 .韩国 ,首尔 ,266-313 Kim, Sae Young, 2000, “ 韩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方案 C”,贸易学会志 ,第 25 卷 , 第 3 号 ,韩
25、国贸易学会 ,韩国 , 首尔 , 379-402 Kim, Gene Uhc and Suh, Young Suhk, 2006,“ 关于韩国 中国 日本的 ,钢铁产业竞争力变化研究 C”, 国际通商研究 , 第 11卷 ,第 1号 ,韩国国际通商学会 ,韩国 ,首尔 ,1-24 Nam, Si Kyung,2004,“ 通过引力模式分析韩中 日钢铁产业的贸易自由化效果 J”,POSRI, 经营研究 ,第 4卷 ,第 2号 , POSCO 经营研究所 ,韩国 ,首尔 ,29-53 Sohn, Soo Suk and You, Seung Lok, 2005, “ 关于韩日 FTA 对韩国的钢铁
26、产业巨大影响研究 C”, 经济研究 ,第 23卷 ,第 2 号 , 韩国经济通商学会 ,韩国 ,釜山 ,71-94 Shin, Hyun Gon, 2004,“ 韩中日钢铁出口竞争力比较分析和启示点J”,POSRI, 经营研究 ,第 4 卷 , 第 1号 , POSCO 经营研究所 ,韩国 ,首尔 ,5-28 Im, Hye Joon, 2007, “ 韩国钢铁产业的对日本及对中国竞争力分析C”, 贸易学会志 ,第 32 卷 , 第 1号 ,韩国贸易学会 , 韩国 ,首尔 ,263-282 吴东胤 , 2001, “ 中国钢铁产业发达现况和对韩国的启示点 ”, KIEP 世界经济 , 第 34
27、 卷 ,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 ,韩国 ,首尔 , 72-81 韩基早金玲瑾 (2008),“ 中国钢铁产业的对韩国及对日本竞争力分析C”, Journal of the Korean Data Analysis Socie ty, or=#ffffff 金相勋 ,2006,中韩钢铁贸易的比较优势硏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 李汉敏 ,2004,“ 试析中日韩建立 FTA 对中国钢铁业的影响 J”, 冶金经济与管理 ,第 5期 ,中国金属学会冶金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 (东北大学 ),13-16 奧村和久 , 1996, “ 日本的对世界贸易高度成长结束后的日本贸易构造的变 C”, 経济论集 , 第 33卷 , 第 1号 , 龙谷大学経济学会 , 日本、京都、96-135 庞德良 黃容均 ,2007,“ 东北亚 “ 钢铁三强 ” 一体化分析 J”, 东北亚论坛 ,第 2 期 ,吉林大学 ,8-14 谢向前 张先平 ,2003,“ 国际钢铁贸易新发展的统计分析 J”,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第 3期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 , 16-18 赵昌旭 徐长生 刘泽斌 ,2005,“ 中国钢铁产业的国际贸易政策选择J”, 国际贸易问题 ,第 8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5-20 IISI Steel Statistics, UN COMTR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