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业集群创新问题探讨(下) 四、产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来源 1、市场需求的拉动。经济学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总是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波动。经济增长的周期性使得产业集群的创新也呈现以时间为对称轴的不均匀分布的周期性变化形态,市场需求总量也会有周期性波动。企业为了生存和获利,就必须能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服务。若无市场需求,任何创新都将无利可图,这也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明确了方向。市场对创新的作用主要来源于它的自组织功能,产业集群内企业由于存在显著的技术关联性,所以市场对某项产品的需求,通过技术链条传导到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引发关联产业的共同技 术创新。而市场通过要素的自由配置,形成有效的组织形式,并消除
2、由于创新而带来的市场风险,实现整个技术系统的自创新效应。创新需求拉动理论认为,创新是企业对市场变化的一种本能反应。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消费观念、价值取向的差异也日益突显。即使在同一区域,对同一类产品,不同的消费者也有不同的偏好,而且这种差异呈发展趋势。因此,当处于经济的复苏期和繁荣期时,市场需求量会增大,且需求趋向于个性化,这就促使企业不断地进行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施莫克乐 (J.Schmookler)在发明与 经济增长一书中指出,技术创新主要受市场需求的引导,而厄特巴克 (Utterback)在 197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 60% 80%的重要创新是受需
3、求拉动的。因此,市场需求是创新的经济前提,正式需求所能带来的报酬对企业起着决定性的刺激作用;市场需求的变化将会引导产业集群企业的创新取向,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动。特别是苛刻的市场需求一般被认为是引导创新的强大动力。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创新诱因。而以此为导向的创新活动在给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又变更了市场需求,形成了一个由 “ 需求 创新 再创新 ” 的向上发展的 良性循环。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本身就有助于在商品制造者、供给者与顾客之间产生一种更为自由的信息传播,相当数量的革新正是由于正确了解顾客的需要,以及发现供给上的特殊问题而产生的结果。 2、中介组织的作用。产业集群内的中介组织
4、是介于产业集群内各企业及相关机构之间、产业集群与政府之间的、为增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而从事的沟通、协调、公正、咨询等服务活动的专业性机构,其本身不从事实物性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介组织包括协助、促进成果转化,在创新活动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的机构和组织,如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开发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 、图书情报信息中心、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等;也包括为创新活动提供服务咨询的机构和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专利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技术评估机构、技术争议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企业咨询事务所、风险投资机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网络与信息服务机构等等。虽然不是创新主体,但是作为创新活动的主要辅助
5、者,在促进企业创新和发展,以及促进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形成和发展方面,发挥着一种重要的 “ 黏合剂 ” 作用。一方面,集群的产学研的密切合作,形成了异质性网络,可以获得一些新的、异质性信息。另一方面,中介机构如行业协会 通过举行各种活动,特别有利于集群内隐含知识的传播和扩散。在中介活动中沟通了不同社会关系网络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实现了跨界社会团体的交流与联系,能够沟通两边不同的信息而提供了更多、更新的信息,也就是形成了 “ 结构洞 ” ,企业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资本,促进了创新。从事咨询等服务的中介组织向产业集群内各企业提供相关的行业信息,并提供预测、评价等服务,能加速信息的快速流通,将个人知识迅速转化
6、为集群的竞争力,尤其是各种科技中介,能将科研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生产成果,极大地激励着创新活动的开展。行会等中介组织能增加企业之间的“ 非正式 交流 ” ,这是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非正式交流具有环境宽松、频率高、表达方式多样、网络化传播知识等特点,不仅能丰富知识和信息 ,还能促进知识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系统学派认为,产业集群这种创新网络通过行为主体在多边交易中学习和不断创新、积累而发展。中介组织正是通过增加行为主体在多边交易中的学习次数,增强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创新的传播以及创新环境本身的更新。中介组织在地理上的集中,便于企业通过集群行为主体间的互动建立稳定和持续的关系,为组织内部和不同组
7、织间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准确地传递和扩散创造条件,从而利于创 新活动的开展。中介组织为集群内各创新主体之间建立联系,规范的中介组织能营造出创新的机构环境。意大利中小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同集群内完善有效的、多样化的服务机构分不开,如大量的从事技术诀窍开发、研究及应用康采恩,提供新技术信息的技术站,其主要职能是向企业传播技术信息和知识,促进产业集群的革新进程。西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商会、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起重要作用。然而,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当前社会中介组织在解决公共产品的提供问题上的困境。因为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统揽和包办了一切社会 事务,使得市场转型过程中我国
8、的行业组织力量非常弱小,难以像西方社会的中介组织那样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共性技术问题。这为政府介入产业集群创新提供了结构空间。 3、地方政府的支持。在产业集群创新进程中,政府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着产业集群创新。政府通过一些相关部门和政策影响着创新过程和创新要素的行为。为了促进产业集群创新,很多政府对产学研合作活动的推动、为创新提供的资金支持、对创新行为的税收减免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创新成本,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对创新收益的预期,从而引致集群企业的创新热情。政府是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重要支点,是制度创新的主体。它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营造健康有序、公平竞争、开放的市场
9、环境;二是通过中介机构刺激和调整生活在集群区域中的公共机构、企业和个人之间的联系,增进企业之间的信任,协调企业之间的共同行为,引导集群内不同主体共同形成竞争与合作的网络关系;三是建立创新补偿机制,保护集群创新的积极性,如开展基础性研究工作,为企业研发提供共性技术 支持和行业技术支撑平台,支持和服务于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四是建立良好的交通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及 教育、污染治理、减少犯罪、净化社会风气等公益事业,不断提升集群区域内的生活质量。比如,在促进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意大利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如设立应用研究基金和技
10、术创新基金、设立专门的研究开发机构、建立科技园区、加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国家科研机构向中小企业转化技术成果等 ,有效地提高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激发了企业技术创新的 “ 内在动力 ” 和“ 外在动力 ” 。 当然,政府支持的作用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政府的作用一旦超越其范围,就会使集群创新系统失衡,集群创新的绩 效就会降低。政府优惠政策不是强制性的,它是在企业自主、自愿选择的基础上起作用的。企业按照利益和效率标准自发地决策创新行为。因此,对产业集群活动进行一定的政策引导、支持是必要,但是政府应尽量少用计划和行政手段干预产业集群的创新活动,把政府的作用局限于弥补市场失灵的范围内。
11、总之,政府就是作为创新软硬环境的建设者,间接参与创新过程,引导和影响创新主体 (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 )的创新行为,以加速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4、集群内企业间竞合作用。 “ 竞争 ” 与 “ 合作 ” 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两个同等重要和普遍的方面,没有好坏与主次之 分,都是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和其他方面进步的动力。企业之间交互联系的作用力是企业之间合作与竞争产生的进化力量。产业集群是一种竞争与合作的组合,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协同与竞争,对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作用显著。合作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分析市场外部环境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从自身利益出发,采用各种方式建立起来的生产、销售、管理、
12、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相互协作关系。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和其他的非正式互动关系就成了知识转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以弹性化和专业化为主要特点的集群内企业的合作是集群得以健康发展的关键 。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的方式包括业务行为(研发、营销)共享、资源(有形或无形)共享和专业化等。在很多的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和技术联盟的现象日益普遍。这种合作不但可以分担某些领域内巨额的开发费用,还可以达到知识共享、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对合作双方以及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都是一个极大的促进。产业集群内企业通过多种资源共享,并将这些资源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配置和协调,使各种资源要素(特别是知识、技术等高级
13、要素)能够合理流动和最优组合,尽量配置到最能产生经济效能的经济活动中,从而保持集群持续的创 新和竞争能力。 地理上的集中相对加剧了同业之间的竞争,产业集群内紧密接近的企业由于共同的区位缩短了竞争的过程,减少了代理成本,激励了供应商的发展,加速了竞争者的不断出现,使得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竞争加剧,迫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改进产品及服务,进行技术创新。当创新在某一企业率先实现时,集群内其他企业就面临新的挑战。率先创新者的成功,会打破原来的竞争格局和企业间的利益分配格局,使其他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或面临生存危机,或使他们原有的创新贬值或完全失去价值,落后的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为了避免被兼
14、并、 被淘汰,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同时,率先创新成功的企业也给集群内其他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率先创新企业的知识溢出成为其他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非正式交流,处于落后地位的企业能够获得关于创新的信息,从而明确新的发展路径、降低创新风险、提高经营绩效。在较清晰的发展路径、较低的创新风险以及较高的创新收益等激励下,落后企业会努力成为创新企业的模仿者和追随者。竞争是一个知识的发现过程,竞争是产业集群创新的一种无形推力,迫使企业产生紧迫感、压力感,集群企业由于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它们不断 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因此,发生在产业集群内的竞争压力( Competit
15、ive Pressure)、潜在压力 (Peer Pressure)和持续的比较也构成了产业集群的创新动力。不过,相比较地理上分散的直接竞争,产业集群内有着更多的合作竞争。 5、有效的集体学习机制。创新是一种互动的学习过程,大多数创新行为包含多个参与者的参与,创新活动起源于互补的、专业化能力和各参与者知识结合,沿着价值链广泛地分布。产业集群创新主要是通过产业价值链上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学习产生的,包括企业内部和供应链上企业 间的学习。通过产业价值链发生联系的企业之间、企业与供应商及用户之间、企业与中介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可能成为创新的源泉。产业集群内有效的集体学习机制可以提高产业集群整体创新的效率
16、,是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的催化剂,它为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成长机遇。对于缄默知识的流动与扩散,必须有一个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产业集群中,不但高度扩散和抽象的科学知识非常普及,而且扩散程度和抽象程度较低的知识也一样相对非产业集群丰富。也就是说,产业集群内创新技术的供给者和接收者共享一定的共同知识和技能,知识差距不 大。这就决定了集群内企业间的学习能够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进行。当技术创新的缄默知识扩散到接收企业,只有接收企业能够应用知识,并进而生产知识的时候 ,才能真正体会知识学习过程带来的变化。产业集群中的集体学习机制内在地反映了集群中企业间的竞合博弈图景。产业集群内企业间
17、的集体学习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前后向集体学习,即供应链上的知识共享一直被认为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来源。这种类型的集体学习因为有了前后向产业链条上的利益共享比较好施行。客观上也表现为创新产业对传统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同一价值环节中互相存在竞争关系的企业间的 集体学习。理论上讲,在集体学习的框架下,首先实现技术创新的企业不但能够有效的提高自己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它能形成连锁反应,为供应链上有待创新的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技术创新方向,从而使得产业集群内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 6、创新文化和价值观的激励。文化起源于人类群体中的共同行为,它代表一个群体中的共同思想。任何一个产业集群总是属于某个区域的,总
18、是要在该地区生存、成长和发展的 ,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地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对单个企业而言,创新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外部经济性的行为,即在创新过程中,企业所得的收 益小于整个社会所得的利益。因此,单个企业在某个区域的无机组合便很难产生一种创新的氛围,因为每个企业都不愿独立承担创新的成本而与其他企业分享创新的收益。而集群内企业因为存在着长期而广泛的交易、合作和互动关系,会使单个企业创新的外部经济尽可能地为集群内部所享有,而且会形成一种以互信为基础的集群文化。 “ 创新孕育于一种空气之中 ” 这种 “ 空气 ” 即为集群的创新文化。当一定数量的企业在某一区域内聚集后,与当地社会文化历史相融合,
19、成为具有共同历史观和价值观的集群。对企业来说,隐性知识根植于企业员工的心智和经验。通过非正式交流 ,隐性知识在集群内企业之间得以传播,形成区域性的隐性知识,由于这种隐性知识根植于区域内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集群外的企业不能轻易模仿,因此它成为整个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集群的隐性知识和当地的企业家精神及制度环境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创新文化。在这样的创新文化背景下,崇尚创造的奋斗精神深深地扎根于集群之中,挑战困难已经成为集群区域的一种习惯,不但培育大量企业家 资源,而且孕育着创新精神和动力;集群内主体间平等互利的市场契约原则,使人才可以在集群内快速自由流动,从而形成分权的组织环境和有利于业务的不断创新和快
20、速反应;集 群内高频率的正式和非正式信息交流使内容广泛的各类市场、技术、竞争信息大量集聚,使企业更容易寻求和把握市场机会和空隙。从价值观层面上来看,区域文化中蕴涵的企业家精神以及有利于地方创新主体竞争和合作的制度是产业集群内部创新活力的根本动力。创新往往是带有破坏性的,是对旧生产方式、旧组织形式、旧制度的否定,不屈不挠的企业家精神就是挑战破坏带来的阻力和风险的精神。同时,比较宽容的社会文化和具有弹性的社会结构则有利于创新思想的成长和传播。硅谷的独特创新文化,孕育着持续创新的动力。硅谷的全部文化可以归纳为 :变化与创新。那 里的技术、产品、市场等变化快,信息传递速度快 ,雇员流动频繁。在变化的环
21、境中培育了硅谷人迅速决断、迅速行动的创新精神。硅谷的合作思想以及可以迅速筹集的财力、人力、物力 ,使得硅谷人抵不住创新的诱惑。在硅谷,企业有条件贴近最精明的顾客,获取最新的信息,掌握最先进的技术 ,获取专业化的供应商,以及最迅速地得到风险基金的融资。创新带来了成功,而成功又拉动了创新,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主要参考文献 李婷、陈向东:产业集群的学习模式及其创新特征研究 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年第 2 期。 陈旭: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 扩散研究 J,管理学报 2005 年第 3 期。 黄坡、陈柳钦: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 J,新疆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1 期。 钱平凡:基于产业集群的我
22、国科技创新的战略研究 J,中国科技论坛 2004 年第2 期。 陈柳钦: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 J,南京社会科学 2005 年第 5 期。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 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魏守华 ,王缉慈 ,赵雅沁:产业集群 :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J,经济经纬 2002 年第 2 期。 盖文启:创新网络 区域经济发 展新思维 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孙天琦:合作竞争型准市场组织的发展与产业组织结构的演进 J,中国工业经济 2001 年第 3 期。 蔡铂 ,聂鸣:产业集群的创新机理研究 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6 年第 1 期。 隋映辉:产业
23、集群成长、竞争与战略 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5 年。 蔡铂,聂鸣:产业集群的创新特征 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3 年第 2 期。 刘锦英,聂鸣产业集群的创新动力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J,经济经纬 2006 年第 3 期。 冯德连:经济全球化下产业 集群的创新机制研究 J,产业经济研究 2006 年第 3 期。 魏旭:集群式创新的社会资本激励效应分析 J,当代经济研究 2005 年第7 期。 潘慧明:产业集群创新研究 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6 年第 5 期。 刘爱中,邹冬生,周文新: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 年第 5 期。 王旺兴,李艳: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流动与创新机制 J,科技与管理 2003 年第 3 期。 张炜,廖婴露:论产业集群内的中介组织 J,求索 2003 年第 11 期。 鲁若愚,徐 强: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动因研究 J,科技管理研究 2003年第 3 期。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易训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制初探 J,现代财经 2004年第 1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