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随着信息化技术与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基于大数据的网络教学资源已经进入大学英语教学领域,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成为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各级各类高校在信息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然而,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要逐步提高完善的过程,现阶段,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拟从教师缺乏相应的信息化素养、学生未能高效地运用网络教学环境自主学习以及学校缺乏有效的促进措施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中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大学英语教学 教师 学生 一、概述 随着
2、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资源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大学英语教学领域,无论是在宏观的教学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微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的设计上,信息技术都成为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是深化大学英语改革的必然趋势。 “ 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领域的全方位、立体化、实质性渗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越来越成为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近年来刚刚兴起的云课程、慕课、翻转课堂 就是突出的表现。 ” 信息技术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可以部分地借鉴国外的经验,但是我国各级、各类、各个地区的高校在硬件设施、教师信息技术
3、素养、学生对网络教学环境的运用以及学校的规定和政策等方面各不相同,这就需要专家学者们以及广大大学英语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思考、检验、完善和修正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信息化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的道路上摸索前进,从而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 合中的现状与问题 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始于 20世纪末,在本世纪初,相关的学术研究风起云涌,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成为英语教学研究领域内的热门话题。 2011 年,王守仁教授对各级、各类高校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披露了我国目前高校信
4、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 在参加调研的学校中,约 2/3的学校拥有并使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库,但在不同的学校,其资源库的来源也有所不同。网络资源较多的是来自出版社,较少的由学校自主开发。 985 工程学校, 211 工程学校和非 211 工程学校使用学校自主开发网络资源库的比 例分别为 23.5%、 21.9%和 6.5%” 。在微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的设计上, PPT 是教师课堂上使用的比较多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张征曾在 “ 多模态 PPT演示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态度的相关性研究 ” 中深入地探讨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使用 PPT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图像、声音、视频、音频、音效动画等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
5、的多种感官,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内驱力,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吸收。张宜波、张德禄、刘秀丽等学者在 “ 外语教师多模态话语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系研究 ” 中探索教师在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利用多模态话语来提高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在信息技术的渗透下,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呈现出多维度、多媒体、多模态、全方位、立体化的特征。我国现阶段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为教师缺乏相应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效率不高和高校缺乏有效的促进措施。 1、教师缺乏相应的信息素养 在知识大爆炸和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大学英语教师一般都是英语类专业毕业的,虽然在校学习时选修过信息技术
6、类的课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面对不断更新换代的计算机硬件设施、网络设备和各种教学软件,难免有时会手足无措,信息技 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太快。 2008 年 1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CICT-CST, “ 为了使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成功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素养与能力:构建学习环境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知识深化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 ” 。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往往制约着在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方式。教师有时候对于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要求达到的目标并不清楚,各自为政,把多媒体设备仅仅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偶尔演示一下 P
7、PT,播放电影、电视剧等音频、视频资料 。大学英语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缺乏标准,关系模糊,没有整体性,未能将课程的核心内容与课上、课下基本教学活动用信息技术高效地整合起来,具有随机性、任意性与盲目性。有些学校甚至将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点缀,并不深究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信息基础设施仅仅是可供教师备课、上课时方便地使用的教学工具,比如:用电子白板代替传统的粉笔盒黑板,课堂上播放出版社附在教材后面的 PPT,看看英文电影等等。 要想将先进的数字化信息技术高效的结合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深 度的有机整合,教师需要很大的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事实上
8、,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巨大压力下,教师抽不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这导致教师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能力普遍较低。并且,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互动,壁垒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各种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造成时间与精力上的浪费。 2、学生未能高效地运用网络教学环境自主学习 现阶段,高级各类高校纷纷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学英语教学创建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打造立体化、多维度、多模态、多媒体、全方位的良好的网络学习生态环境。然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决不单单是信息技术问题,它涉及学习理念、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
9、等诸多问题 ” 。学生对于基于大数据的海量网络资源,需要结合自己的英语基础、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性格脾气和将来的职业规划对网络琳琅满目的教学资源进行筛选、审查、优化、整合和加工,以确保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目前,大多数学生普遍采用的方式是在网络上看看影视作品,查查单词,查阅背景知识,做做练习和测试等等,对于实际的学习效果往往缺乏考核的标准,不 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大学英语学习的状况,没有养成对学习方法、学习模式积极思考、审查、检视的良好习惯。 在网络生态环境中,交互式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生机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成为新型的基于网络互动教学。现阶段,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外,学生在
10、互动学习这一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推进。大部分学生在生机交互中处于较为低级的直觉式交互状态。 “ 学生通过自行浏览学习提纲、重点、观看教学视频即可理解学习内容,或通过感官获取相关信息,不需要仔细思考,凭直觉即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者选择,基本未涉及疑难问题的探讨,这是一种浅层次 的交互 ” 。这种浅层次的交互行为在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师生互动方面,教师往往局限于课堂上提问和交流,不能用丰富的视频内容和个性化的、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信息输入。在生生互动方面,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往往喜欢一个人单打独斗,做独行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常见
11、的语言输出方式有演讲、对话、复述、模仿、辩论、英文短剧、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等,无论采用哪种语言输出方式进行听、说能力方面的训练,学生都要与其他学生合作,协作学习,事实上,大部分学生受传 统教学观念和固化的学习习惯影响,往往在学习中缺乏团队精神。 3、学校缺乏有效的促进措施 虽然目前我国各级各类高校纷纷在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普遍缺乏后续的使用中的宏观调控、管理和促进措施。 “ 所谓的促进机制是指支持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活动的政策、团队、专家等外在条件 ” 。在信息硬件设施安装到位之后,并非就能立竿见影地改变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并非就能自动地实现信息技术
12、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有机整合。目前,大多数学校并未出台与信息技术设施相配套的宏观调控、监督、 管理和促进政策,更有甚者,某些教学活动(如课堂看电影)甚至与学校的相关政策或者规定相冲突,教师的教学活动受到教学管理部门的质疑。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过程是动态的、复杂的、渐进的,它涉及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流程、教学设计等等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由于缺乏学校的政策、团队和专家支持等外在条件,往往停留在较浅的层次,难以向纵深方向推进,甚至会出现与素质教育改革相抵触的现象。 三、结语 在基于大数据网络环境下,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信息技 术与大学英语课程
13、的整合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教师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充实英语专业知识,提高信息技术素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教学活动中,要吸收和利用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开放的、互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加强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合作,共享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互帮互助、精诚合作、共同提高。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帮助者、监控者和评价者,教师要在频繁的师生互动中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创建亲密、平等、民主、自由、开放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积极进取、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苏春景、高亚男: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烟台市芝罘区部分小学为例 J.现代教育技术, 2015( 3) . 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 J.中国外语, 2011( 5) . 史光孝、邹佳新:我国高校外语信息资源优化库策略研究 J.外语电化教学, 2013( 3) . 曾明星、蔡国民、姚小云:翻转课堂课前交互式教学模式研究 J.现代教育技术, 2015( 3) . (责任编辑: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