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金融经营现状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08342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农村金融经营现状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关于农村金融经营现状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关于农村金融经营现状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关于农村金融经营现状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 农村金融改革经营模式与现状启示及建议 论文摘要 面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逐步收缩与信贷资金的大量流失,农村及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相关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不断加大,为改变农村金融机构绩效较差的现状,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已成为必要。 一、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结果 上个世纪 90年代的农村金融改革增添了农村信贷市场的活力,但同时也造成了农村信用社的沉重资金负担。政府干预、指令贷款支持乡镇企业等与制度转换过程中产生的新呆帐,如行社脱钩过程中的资产分割与划转,使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不容乐观。 “ 历史包袱 ” 是信用社改革和农

2、村金融体制改革必须面对的难题,以当期成本去解决 “ 历史包袱 ” 是件痛苦的事情,震动最小的办法是绕过最难的改革,留待今后处理。 二、农村金融经营现状及经济学分析 (一)目前农村金融状况及原因 1资金严重外流 农村信用社 作为我国农村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其存贷差连年增大,成为了农村资金外流的重要渠道。农转非的现象严重的原因在于:农村信用社为减少贷款风险,优化信贷资产增量结构,片面强调贷款抵押和担保,结果使抵押能力本来就有限的农村经济主体,难以利用信用社的信贷资源来发展农村经济。 2信贷配给严重 中国农业银行自实行商业化转轨以后,对农村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资金贷款制定了严格的约束条件,由此导致对农村

3、经济主体信贷的大幅减少。农村信用社作为社员自愿入股,由入股社员民主管理,多年来由于产权、组织管理以及经营水平等方 面的弊端而无法实现良性运行,难以发挥经济合作的功能,尤其是近几年来过于注意商业化经营,忽视组织内部社员的融资需求,片面强调信贷的抵押和担保,在真正符合条件的农户个体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演变成了变相的信贷配给,造成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总量有所下降。 3金融服务形式单一 农村资本市场业务单调,无论是农业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目前发放的多是短期贷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的中长期融资服务很少,虽然部分农业产业化主导企业,在发展壮大之后,经过改制成为农业类上市公司,其股票在社会上发行和交易,这类公

4、司目 前还是少数,迄今为止,还没有农村企业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农村地区进行股票等有价证券经纪的机构也极为缺乏,现代化的有价证券交易系统根本无法延伸到农村。 (二)农村金融经营现状的经济学分析 趋利避亏是理性经济人在经营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法则,农信社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法人而导致的商业化倾向,与政策性定位之间存在了相应的冲突。当前,农信社肩负支农的政策性任务,而其本身,面对的农村信贷市场却是低效的,成本高而收益小,附加相当高的风险,正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业务不断萎缩。 根 据国际经验,小额信贷的运作成本原高于其他贷款,而目前,我国现行的支农贷款利率与支农成本不相对称。由于农户贷款的

5、户数多,额度小,手续烦琐,从而需要信贷员对每一位贷款人员的家庭背景、经济现状、贷款使用以及还贷前景作全面调查取证,导致工作量度倍数激增,增加了相应成本(管理成本及运营费用),与此同时,农信社所面临的风险却是相对于其他业务而加增的。由于农户贷款受自然及市场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以及相关贷款人的信用不佳甚至有意赖帐而导致风险暴露严重。当前的农信社的贷款利息不足以补偿支农信贷的成本与风险。 目前 ,农信社的负债结构也不近合理,定期存款占比较大,筹资成本的较大与贷款收益较小形成极不健康的竞争经营格局,同时,由于政策性定位,农信社对某些的优势项目也无权涉及并直接导致其在金融市场的竞争实力。 由于农信社的

6、区域布局及组织形式等的特点,将农信社与 “ 三农 ” 政策相关联也的确具有相关客观合理性,但作为金融系统中弱势地位的农信社,在无有国家政策性引导及相关财政贴息或其他支持手段,仅凭其一己之力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的,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三、发展农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通过 对农村金融的经营背景及现状的分析与比较,为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裨益乡民,较好辅助 “ 三农 ” 政策的执行,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相关风险补偿核准规划。通过财政部门等尽快偿还原拖欠农信社的相关贴息,同时剥离先前由于政策性原因而导致的不良贷款,地方政府应完善农业部门的信用评级制度及相关部门的贷款担保机制

7、,控制农业贷款的可能性风险及损失。 (二)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在引导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一是要为抑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证;二是要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 段,通过财政资金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农村资金高效率地转化为农村投资。增加对当地经济信贷投放较多的金融机构再贷款额度;鼓励邮政储蓄资金参股农村信用社,投资设立农村小额保险组织,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的资金投入来源。 (三)制定农业投资法,规定县域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或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建议以县为单位,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

8、贫困县和非贫困县,贫困县免除所得税和营业税,非贫困县免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加强对县 域资金流动的监测和预警,限制国有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通过运用差额准备金制度,对上存资金比例过高的金融机构可以提高超额准备金比例实行缴存,并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 (四)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近年来农信社改革的商业化趋势不断强化,一批农信社将撤离偏远落后地区。这种趋势无法逆转,只能采取有效措施,弥补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农村社区基金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就是弥补农村金融空白的重要手段。 (五)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改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 展环境,重点是完善

9、农村经济基础条件,提高农户和农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建议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要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增加农作物收益权、权利质押,同时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探索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根据 “ 产业大户 ” 、 “ 龙头企业 ” 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不同特点,采取 “ 一企一策、一户 一策 ” 的办法解决农民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周武,基层央行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J,海南金融, 2006, (8):76-78 丛正,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浅析农业经济 J, 2004, (5): 35-36 凌涛,探索农村金融改革新思路:也谈我国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 2001(7): 60-66 刘民权,徐忠,农村信用社改革和政府的职能 J.经济学季刊, 2003,(4): 556-572 何广文,合作金融组织的制度性绩效探析 J,中国农村经济, 1999(2):36-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