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08347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根据教育部安排,思想品德课的教材于 2016年秋季改名为道德与法治。新版教材充分体现了国家意识,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通过对实习期间教学过程(以 “ 做更好的自己 ” 为例)的总结与反思,提出了几点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思考。 1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认识自己的目的是什么?这之后应该怎样做更好的自己? 学生用 2 分钟抢答:我们需要接纳自己的哪些方面?用 3 分钟思考,一起总结。 学生课堂表现:有的学生说: “ 我们要接受自己的外貌! ” 有的学生说: “ 我们要接受自己性格! ” 有的说: “ 我们要接受自己的家庭! ” 设计意图:通过抢

2、答环节,激发学生的课堂表现欲,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在一起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师提问:根据教材 P33 的 “ 探究与分享 ” ,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的意见? 这与欣赏自己有关系吗?教师与学生用 2分钟时间经过讨论,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主动思考、主动合作探究。 让学生用 3 分钟的时间思考,还需要如何做,才能有助于我们做更好的自己?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思考,产生 “ 自我代入感 ” ,锻炼他们主动思考、总结的能力。 学生课堂表现:有的说: “ 做更好的自己,具体有哪些方法呢? ” 有的同学说: “ 我们应该怎样利用自己的优点呢? ”

3、 有的说: “ 我们应该怎样改正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呢? ” 2 反思 通过抢 答环节,明显体现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上大部分同学都积极融入课堂,说明这种设计是比较成功的。这也印证了雷夫的观点, “ 教师不可能拯救每个学生,只能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拯救自己。 ” 但课程后半部分所体现的问题是,直接问学生问题,学生明显没有思考的意图,虽然有几个同学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但整体的课堂气氛并不高涨。说明教学设计有些过于简单,导致与教学过程之间产生 “ 断裂 ” 。很明显的就是几乎将所有的情境都直接 “ 抛给 ” 了学生。在备课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解读好课标及教材的内容,也没有找准逻辑的起点和重点,难易

4、程度把握得 不够准确。因此,并没有真正起到启发和引导学生的作用。 3 改进 情景导入:一位老师给学生的评语这样写道:有你在的地方总是充满欢笑,同学们喜欢你的热情,老师喜欢你的探究精神。如果在学习中,你能再细心、耐心一点,做事效率再提高一点就更好了。假期多练练字,期待一个更优秀的你。思考:如果老师给你这样的评价,你能接受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导入新课,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如身临其境,直面生活,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顺利开展教学做好铺垫。 体现 的进步:此环节的设置本着 “ 贴近学生生活 ” 的原则,一些学生会联想起自己可能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因此能够迅速激活

5、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活动:分组讨论 教师:请大家自主阅读教材 3435 页的内容,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第一组:我完全接纳了自己,还怎么进步呢?第二组:俗语说:从小看大,三岁看老,我还能改变吗?第三组:我不断努力,可总是达不到心目中理想自我的要求。我该怎么办呢?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明理 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体现的进步:这个环节运用的是教材的情境,比较典型,具有代表性。 板书设计:接纳自己(心态上);扬长避短(行动上);改正缺点(方法);激发潜能(途径) 4 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有时候授

6、课者的问题设置得不是很恰当,问题可能在于:授课者没能真正领会新课程标准含义的精髓,也没有吃透教材,问题的设置只停留在表面。如果问题情境设置好了,就能自然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拟定 教育性内容的时候,关键就是问题本身的设置要生动、贴切。所以问题情境的设置要切实地分析出新课程标准含义的精髓,深挖教材内容的内涵及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关于 “ 怎样设置问题情境,才会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 我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有梯度、深度,实现有效性。把

7、握好 “ 四维度,即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高度、宽度、深度和力度。 ” 初一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以此为出发点,在符合学 生已有的心理认知、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设置条理清晰、逻辑清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 “ 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 ” ,解决问题要经过一番努力,而不是一看书就能找到现成的答案。 其次,苏霍姆林斯基说: “ 课堂上的思维活动始于学生有回答问题的要求。 ” 因此,问题情境的设置要引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一个思考的 “ 动力 ” 。如果在设计问题时能让学生感觉到趣味性,通过对比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力,学生自然而然就有了思考的动力,课堂效果好就会成为一个“ 水到渠成 ”

8、的过程了。教师也能 “ 润物细无声 ” 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最后,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经验不足的新老师在问题情境的设置过程中,要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许多 “ 生成性问题 ” ,因为课堂实际的情况与预设的情境会有差异,学生的回答可能会偏离问题的本质,“ 跑 ” 到另一个情境中,对生成性问题的处理技术是否高超,是对新教师最大的考验。 关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我认为应将其归纳为:围绕 “ 以学生为主体 ” ,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 首先,经验不足的新教师可能会犯的错误是以传统的讲课方式,或 “ 平铺直叙 ” ,或 “ 强硬灌输 ” ,将知识直接传授给学

9、生,使课堂变为纯粹的“ 讲堂 ” 。以新课标为标准,合格的、优秀的课堂应该是 “ 以学定教 ” ,即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的安排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来设定,实现由 “ 讲堂 ”到 “ 学堂 ” 的转化。 其次,教师在备课时所使用的方法、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都要围绕“ 以学生为主体 ” 的核心,比如考虑到学生的城乡差异、家庭状况,平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课上、课下表现,与学生经常交流、互动,关注学生成绩等。 再次,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性、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比如有时候教师几次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但教师却忽略了一个很重 要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存在差异的。以四人一

10、组为例,如果四个人成绩都很好,那么问题可能对他们来说都很简单,学生会认为问题没有讨论的价值或者 ?有讨论的必要性。相反,如果四个人的学习水平都不高,那么一起讨论可能也不会讨论出有价值的结论。所以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看似参与了课堂活动,但实际上可能有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参与进去。因此,教师的备课和上课,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回归 “ 以学生为主体 ”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最后,教学资料一定要有辅助资料。苏霍姆林斯基说: “ 在教师备课的时候,教科书 无论如何不能作为知识的唯一来源。 ” 因此,教师要有 “ 将生活融入到备课过程中 ” 的意识,在生活中多留心,找到生活与教学的融合点,善于抓住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收集和运用新近的材料用以解决教材中的问题。由此,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 作者简介 宋晓颖( 1992-),女,汉族,内蒙古赤峰市人,教育硕士,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