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我国信息化建设若干战略问题的反思 摘要: “数字鸿沟 “是新的 “南北 “问题,对其研究并 制定出有效的措施,有利于我国避免在全球新的一轮竞争中被踢出局或被信息边缘化,也有 利于防止信息殖民主义。 “数字机遇 “带来了跨越机遇。信息化建设中应当将IT 产业与 IT 技 术的应用并重,并着力改变制造业信息化滞后的局面。 关键词:信息化;战略问题;反思;数字鸿沟;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 F0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2)06-0057-03 一、对 “数字鸿沟 “的审视 我国信息化水平有多高,国内各地区间的信息化程度差别如何 ?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同 时也是
2、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它不仅取决于认识,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怎样测度。目前, 世界上最有代表性信息化程度测度方法当属国际数据公司 (IDC)的信息社会指数 (ISI)法。通过 8年的讨论和研究,我国也于 2001年 7月 29 日正式公布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这是举 世惟一的由政府推出的方案,被认为是与国内生产总值 (GDP)并列,且其概括力超过了 GDP 的 国家级指标。暂且不论该评价贴切与否,从其测算的结果来看, 2000 年我国的信息化水平总 指数 (NIQ)为 ?38?46?。由于它只测算了我国的信息化水平和各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未能 测算世界其它国家的水平,我们只好回溯到与 NIQ 有
3、渊源关系的国家统计局的一个略早且是 我国目前惟一一个较有说服力的测度结果 ? 。根据该结果,在被纳入评估的 28个国家中, 美国和日本的信息化水平最高 ,分别达到 71?76 和 69?97,我国的数值为 6?17,名列倒数 第 2。据此,美国和日本的信息化水平分别是我国大陆的 11?62 和 11?34 倍,这与前述 IDC 测 算得到的 4?51 和 4?18 倍相差甚大。如果将可比性提高一些,考虑到国家统计局测算时采用 的是1994 1997 年的资料,并且多采用 1995 和 1996 两年的资料,与 IDC 1999年公布的结果较 为对应,而 IDC 测算的此期的美国、日本和我国大陆
4、的信息化水平分别是 4238、 347 5 和 776,亦即美国和日本的信息化水平分别是我国的 5.46 和 4.48 倍,两 者相比仍存在 较大距离。 可能是出于慎重考虑,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公布我国各地区的 NIQ 数据时,只给出了其 6 个 构成要素的各自分值,而未标示最终的合成总分,从而无法进行地区间的综合排序。笔者根 据国家统计局早前测算的有关结果 ? ,在误差不超过 3%的情况下,匡算出其最终的总分, 并进一步将 31个省 (直辖市 )区分为五类,得到的补充数据如下表: 2000 年我国 31 个省 (直辖市 )信息化程度量化特征值 注:六要素分值系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公布的数据,引
5、自 www.省略 , 其它均 为笔者的进一 步计算。一类地区 1 个:北京;二类地区 1 个:上海;三类地区 16个:天津、重 庆、福建、湖南、陕西、广东、辽宁、山西、浙江、江苏、吉林、湖北、黑龙江、新疆、海 南、宁夏;四类地区 12个:贵州、江西、河北、内蒙、安徽、山东、河南、四川、广西、青 海、云南、甘肃;五类地区 1 个:西藏。 根据以上数据和其他一些分析,可以得出如下一些结论: (一 )“数字鸿沟 “作为近两年非常热门的话题,被各国政府高层所重视,并被认为是新世纪 的 “南北 “问题,这对经济欠发达国家尤其是象我们这样的大国来说尤其重要,对该问题 进 行深入 研究并制定出有效的措施,将
6、有利于防止在全球新的一轮竞争中被踢出局或被信息边缘化, 也有利于防止信息殖民主义。 (二 )从总体上讲, “数字鸿沟 “并非耸人听闻,在国家统计局测算的 28个国家中,最高水平 是最低水平的 13?59 倍,即使从 IDC 这个比较温和的测算结果来看,被纳入计算的 55 个国家 中,最高水平也是最低水平的 6?28倍。如果考虑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本质区别,这些数值 所代表的差别还是十分悬殊的,若将其余未包括进去的诸多国家和地区考虑进去,其差别就 更加彰显。因此, “数字鸿沟 “的提法不仅 很形象,让人高度警觉,并且大体也是合乎事实 和适当的。 (三 )就我国而言, “数字鸿沟 “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7、,它从两个方面突出表现出来:一是与国 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所表现出的整体上的差距;二是国内自身进一步表现出的结构性差别 。后者的典型特点是: (1)地区间差距大。最高水平的北京分值为 149?50,最低水平的西藏 分值为 18?68,两者相差达 130?82,差值竟是西藏的 7 倍,全国 31 个省 (直辖市 )的平均差别 达 25?87。即使就排名第一、第二的北京与上海比,两者相差居然达 52?64,差值是上海的 54?35%。从五类地区来看,北京、上海、西藏分别列第一、第二和第五类地区,其它分列 第三和第四两类地区。五类地区的平均差别达 56?96,是西藏信息化分值的 3?05 倍。 (2
8、)要 素间差距大。在信息化的六个构成要素中,分值较高的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品与服务, 分值分别为 65?89 和 53?78,最低的是信息化人力资源和信息化发展环境,分值分别仅为 13 ?43 和 21?86,要素间的极差达 52?46,平均差距也为 18?73。如果将要素和区域结合起来 看 ,我国的地区间信息化水平可谓是十足的鸿沟了。以信息网络建设为例, 由于大举铺设光纤 ,北京 2000年的该项分值达到 318?82,竟比上海高出 126?96,比西藏高出 318?62,全国 的平均差距高达 72?27。 (3)行业和部门间差别大。从既往各种信息化调查的结果来看,我 国信息化水平较高的领
9、域主要集中在电子、机械、交通、金融、教育、政府等行业或部门, 许多其它领域的应用相对较低甚至仍是空白。 (4)企业间差距大。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主要是 大企业,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与信息化大潮很薄缘甚至无缘。 最为重要的是,对 “数字鸿沟 “应当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对中外信息化水平差距很 流行的一 种看法是,中美的差距略为 40 50年,即中国的信息化基本处于美国 20 世纪 60、 70 年代的水 平。而依笔者来看,这一估计似有夸大之嫌,一则有前述的数据分析为证,二则从中国使用 的是与美国相同的光纤、路由器和终端设备的事实,虽然信息化还大量地包含着出版、通讯 尤其是其中的人均水平等因素,但其实质不
10、应有如此大的差别。从对比来看,中外信息化水 平的差距不应比中外工业化水平的差距大,倒是国内信息化水平的结构差距更突出,更应该 引起注意,解决起来也更难。 二、 “数字机遇 “与工业化 我国经济 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自然会促使我们产生跨越式的思维,亚太地区的日本和 “四 小龙 “经济的奇迹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刺激了这一想法。美国新经济的发展,我国媒体铺 天盖地的 拷贝式倾斜报道,让许多人产生一种幻觉,甚至有拜信息教之势,认为我们曾为之付出巨大 代价的“大跃进 “终于有了新的机会,我们完全可以逾越工业化的漫长阶段,迈步到信息化 社会。与此同时,也存在一种完全相左的观点,认为信息化是泡沫,新经济属于
11、空壳,或者 说是人们头脑中的一种美好愿望。 1997 年东南亚经济危机的爆发和随后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 狂跌以及世界经 济发展迅速趋缓,于是乎,网络经济、虚拟经济甚 至新经济是泡沫经济声不绝于耳,IT 业投资萧条,观望、疑惑成为一种普遍心态,它给本来 就较脆弱并存在相当盲目性的我国 IT 业甚至整个产业都带来不小的打击。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我国政府确定的 “十五 “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战略举措之一。它不仅使讨论 10多年的信息化问题尘埃 落定,克服了信息化认识中激进和保守的倾向,表明我们对信息化认识的深化。 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推动,
12、在国民经济 “十五 “规 划中首次单列了信息化子规 划,在笔者参与起草河南信息化专项规划时就能充分体验到政府和业界对信息化的信心和重 视,不仅对 IT业高端的领域如软件业和安全产品等兴趣浓厚,对其低端产品如各种板卡、附 件 、整机等也跃跃欲试,并对 IT 应用的前景乐观。但真要落实在行动上,信息化如何带动工业 化仍是有待深入探索的问题。此类文论已频见于各种媒体,但流于空泛者众,持真知灼见者 寡。鉴于此,笔者认为: 1?对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应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澄清诸多模糊和不正确的认识。 20 世纪末虽未产生 19世纪末那样的 “世纪末病 “,但世纪末心态还是很重的,尤其象我们这样 的国家
13、,如何在新世纪里迎头赶上,再创辉煌,一直是 20 世纪十分头疼的问题。 IT 技术的崛 起和它的巨大带动作用,让我们看到了曙光,改革开放尤其是 20世纪 90年代我国通信业的神 奇 发展,更让我们增加了信心,我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到了信息化大潮的涌动和其声势浩大 ,也在感觉中不自觉地扶持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但始终未能深入探讨信 息化 和工业的关系,人类正在步入信息社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大多数人均将农业社会、工业社 会和信息社会相提并论,造成不小的 理论混乱。实际上,信息化仍然属于工业化的范畴,是 工业化内涵的延伸,并未改变原有的经济形态。从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资源的利用来说,
14、农业社会主要懂得利用物质、工业社会更懂得利用能量,在当今和未来的社会里,人们越来 越注重信息的重要性,但并未因此而改变了社会经济形态。认识到这点,不仅对统一思想有 意义,对如何制定政策更有价值,它表明我们仍然是在努力完成工业化的任务,不是越过工 业 化阶段去进入信息社会,是要借助 IT 技术的力量避免走已经工业化国家的许多弯路,并使产 业的起点更高,发展速度更快。 2?IT 产业与 IT 技术的应用当并重。一谈信息化,十有八九要以美国为参照,而一谈到美国 ,又往往言及其在全球居垄断地位的 IT产业,如软件和 CPU的生产等,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而就我国而言,推动 IT技术在其它领域的应用更具现
15、实意义,尤其是在利用 IT技 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升级方面,对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实现经济的跨越式 发展更具有可行性。笔者认为,从战略和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力争掌 握 IT产业的核心技术,尤其是集成电路芯片和操作系统这两个方面,将其作为国家基础工程 ,像当年发展 “两弹一星 “那样重视。但这仍属于理论工程和精英工程,并不具备产业化的 基 础。即使从应用软件来说,且不谈政策和社会环境如何,仅就语言而言,我们也无印度那样 的自然优势。因此,将主要精力用于 IT 技术的应用上将是我们的明智之举,而不应一窝蜂地 建设软件园。这里有一个简单的逻辑,如果仅仅发展 IT产业本身
16、,也就没有什么信息化可言 了。 3?应着力改变制造业的信息化滞后局面。实事求是地说,改革开放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 后,许多焦头烂额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致使制造业的信息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漠视了 ,再加上其它困 难,造成制造业的信息化举步维艰。而事实上,制造业在我国经济特别是 在传统产业中占据绝大的比重,其增加值约占我国 GDP 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在整个工业增 加值中的比重超过了 70%,并且,其近年的增长速度也高于 GDP 2%多。因此,用 IT技术改造 和提升传统产业,首先应当是制造业。即使从工业化已经完成的美国来看, 20 世纪 70、 80 年 代,其制造业落后于日本,但
17、经过政策的调整,目前其整体实力已超过日本,在信息设备制 造业、宇航业等方面更是遥遥领先。如果从产值和就业人数来看,美国依次占先的是第三、 第二和第一产业,但 美国却将农业作为战略产业并大力发展制造业,从而造成美国非常特殊 的 “问题 “,如粮食过剩、农产品巨额补贴、休耕和轮耕政策与农场主的摩擦以及自动化 、智能化与就业的矛盾等,但它同时也造就了美国齐全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由之而来的较完善 的经济结构和信用结构,这对我们这样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经济较落后的国家来说,应当 是有借鉴意义的。在利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当花大气解决制造业的信 息化问题,而不能让其长久保持在 CAD/CIMS
18、甚至更低的水平上,而应进一步将 IT技术、自动 化技术、制造技术与先进的企业管 理融合起来,全面提升我国的制造业水平和工业化水平。 国际统计信息中心: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信息能力的比较,载统计研究 2000 年 第 4 期。 国际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载统计研究 2001 年第 2 期。 参考文献: 1李晓东 ?信息化与经济发展 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0? 2陈相成,刘定平,等 ?河南省国民经济信息化战略研究报告 R ?2000? Introspective Thinking on Several Strategic Problemsin Info rm
19、ation Construction of China LIU Ding-ping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Henan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 cs, Zhengzhou 450002, China ) Abstract: Digital divide is a new topic among the north-south iss ng from being kicked out, information -edged and colonialism of informat. IT industries and IT applications are equally importack of manufacturing indusspective thinking; digital divide; (责任编辑、责任校对:育川 ) 收稿日期: 2002-06-21 作者简介:刘定平 (1964-),男,河南新县人,河 南财经学院统计学系副教授。 主要从事数量分析和应用经济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