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的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对 1999-2004年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发现,居民可支配收入、通货膨胀率以及通货膨胀预期造成实际利率的变化,居民消费支出、房地产投资、金融投资收益及渠道的变化对储蓄存款的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上调存款利率调控宏观经济等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居民储蓄存款增长情况的变化 2004年第 3季度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 115458.7亿元,增加额从 2003年第3 季度以来出现了连续下降的势头( 2004 年第 1 季度除外),由 2003 年第 3季度的 3214.
2、03 亿元持续下降到 2004 年第 3季度的 1666.27 亿元;同比增长率也由 2003年第 3季度的 19.22%连续下降到 2004年第 3季度的 14.44%。中国人民银行在 2004年 10月公布上调存款利率,虽然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和同比增长率在 2004 年第 4 季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但 是,如果这种势头继续保持下去, 2004 年将是维系了近 10年高速增长的居民储蓄的拐点。本文利用了 1999 年 1 季度至 2004 年第 4季度的季度数据,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做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居民储蓄 -飞诺网 F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和
3、储蓄率表现出几乎完全一致的走势,即 1999年第 3季度至 2002年第 2季度一直稳定上升, 2002年第3 季度略有下降后又恢复上升, 2003 年 3季度 2004 年第 3 季度以较大速度下滑;各年 1 季度数据相比较,储蓄存款增加额和储蓄率从 2000 年至 2004年均 稳步上升。根据储蓄率的定义(储蓄率等于储蓄存款增加额与可支配总收入的比),当收入不变时,储蓄率随储蓄存款增加额的变化而变化,即两者同步变化并表现出一致的走势;但实际情况是,我国居民收入是不断提高的,只有当存款增加额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而加速增加时,储蓄率才会表现出与储蓄存款增加额一致的走势,所以我国居民的平均储蓄倾向
4、是不断上升的。每年 1季度的储蓄率远大于其他 3个季度,这进一步验证了上述观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加速增加,平均储蓄倾向是不断上升的。这一期间, 1998 年 12 月、 1999 年 6 月和 2002 年 2 月,三次降低存款利率,但上述两个指标并没有因利率下调而下降;相反,2004 年 10 月上调利率时,两个指标均大幅度上涨。这一反差说明我国居民存款对名义利率下调的利率弹性小,而对名义利率上调的弹性大,即我国居民储蓄意愿非常强烈。综上所述,收入是影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储蓄存款增长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直接受到可
5、支配收入和储蓄率的影响,而储蓄率的变化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通货膨胀率以及通货膨胀预期造成实际利率的变化,居民消费支出、房地产投资、金融投资收益 及渠道的变化。 居民可支配收入。我国居民的平均边际消费倾向是缓慢下降的,所以,个人可支配收入越大,储蓄存款增加越多;反之也成立。实际利率。我国居民存款对名义利率下调的利率弹性小,而对名义利率上调的弹性大;而样本期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我国名义利率是下降的且在调整以前名义利率是不变的,所以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居民存款变化受到名义利率变化的影响很小,主要受到通货膨胀引起的实际利率变化的影响。居民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支出对储蓄存款的影响比较微妙:当居民的收入不变
6、时,消费支出增加了,可以用来储蓄的资金自然会减少 ;另一方面,居民消费支出也受到收入的影响,所以,把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支出同时引进回归方程时,会引起复共线性;最后,居民消费支出还受到通货膨胀及其预期的影响。总而言之,把居民消费支出引进方程时,要十分谨慎。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示居民消费支出。房地产投资。由于房地产固有的保值增值性,土地的不可再生性,以及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尤其是当前居民对通货膨胀预期越强烈的情况下,房地产越来越成为更多居民的投资渠道之一。居民储蓄存款主要来源于人们的闲置资金,在房地产投资不断升温的情况下,储蓄存款或多或 少都会受到影响。本文采用商品房销售价
7、格指数来衡量房地产投资对储蓄存款的影响。金融投资渠道及收益。一方面,我国居民的金融投资意识越来越强;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可供居民选择的投资渠道越来越多,如股票、国债以及多种多样的基金等金融资产不断进入居民的资产组合之中。本文选取相应期间股票指数和国债指数平均收益率(简称指数收益率)来反映金融投资对储蓄存款的影响。综上所述,得到如下回归模型: Y= a0 + a1 X1+ a2 X2+ a3X3 + a4X4 + a5X5+ ( 1) 其中: Y表示因 变量即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额, X1、 X2、 X3、 X4、 X5依次表示居民可支配收入(亿元)、消费支出(亿元)、实际利率、
8、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元)、股票指数和国债指数平均收益率。模型( 1)中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可能存在线性相关,为了消除线性相关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建立如下模型: Z1= a0 + a2 Z2+ a3X3 + a4X4 + a5X5+ ( 2) 其中 Z1、 Z2分别表示储蓄率和消费率,消费率定义为居民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比;其他变量同模型( 1)。回归结果及分析结果显示,模型( 1)和模型( 2)均不存在自回归,所有变量的回归系数没有发生方向性的变化;只有模型( 1)中指数收益率的 P值达到 0.2,比模型( 2)的显著性水平差一些;总的来说,两者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回归结果的可信度较高。
9、模型( 1)的拟合优度达到 0.91,比模型( 2)好很多;模型( 1)中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两个变量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所以以模型 1为主对结果进行分析。 常数项在 0.1 的显著性水平下表现为 -3448.76 亿元,表明我国居民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每季度负储蓄 3448.76亿元,因而可理解为每季度的基本支出;可支配收入 的回归系数为 0.86,说明在满足基本支出后,每增加 1元收入可使储蓄增加 0.83 元,可支配收入是储蓄存款增加的重要因素;消费支出的回归系数为 -0.50,说明每增加 1元的消费使储蓄减少 0.50元,消费支出是储蓄存款减少的重要因素;实际利率的回归系数达到 3
10、92,每提高1%的实际利率使储蓄存款增加 392亿元,说明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对我国居民存款消费决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房地产价格指数显著为负具有很强的经济意义,表明 2003 年下半年以来的通货膨胀预期和商品房涨价预期对储蓄存款分流至房地产产生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预期房价上涨 1元,可以使全国储蓄存款减少 4.25 亿元;指数收益率的回归系数虽然不显著,但仍然为负,所以上一季度股票市场走势和国债市场走势较好时,证券市场对储蓄存款产生了一定的分流;相反,则储蓄存款发生回流。总而言之,投资渠道和方式的增加对存款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产投资的重要来源,高储蓄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是
11、居民对社会经济稳定、金融健康具有信心的表现。在目前通货膨胀预期加大和实际负利率的形势下,势必减少存款的持续增长;而储蓄分流过快,将会进一步增强居民对通货膨胀预期,损害对社会经济稳定和金融健 康发展的信心。所以中国人民银行利用利率政策调控消费、房地产投资从而使储蓄按照适当的速度增长是十分必要的。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商业银行效率的提高和经营的稳步发展对提高我国金融资源利用效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并未市场化,在储蓄分流和宏观政策从紧的形势下,银行信贷投放减少,从而造成商业银行的经营困难。所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扩大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定价权,对于优化商业银行的存贷款结构并最终推动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