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内容摘要:本文指出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若干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探讨了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相关问题的途径,旨在为提高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客观性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区域 可持续发展 评价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的。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开始关注区域(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并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工作。值得指出的是,虽然国外研究机构完成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成果较多,但实际应用这些指标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成果很少。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UNC
2、SD),长期以来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其目的是为各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制定、实施过程监控和战略成果评价提供工具,在其定期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很少涉及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问题。相形之下。我国不仅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方面,而且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果,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成果覆盖了从省、地(市),直至县(区)各个层次。 针对国内、国外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方面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本文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进行探讨。 可持续发展概念多样性给评价带来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缘起于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制约,即在人类有意义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以及
3、支配这一生存空间的生物、物理、化 学定律所规定的限度内,环境资源对人类福利需求的承载能力,也就是自然资源对经济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由于人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已经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减少和枯竭,人类社会继续发展受到了制约,促使人们一方面反思以往发展道路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促使人们探索在有限环境资源条件下新的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上世纪 70 年代,著名的罗马俱乐部就提出了增长极限的概念,用世界发展模型描述人类社会未来的趋势,强调人类社会应在考虑环境约束的基础上选择协调持续的发展模式。 美国学者吉利斯在其编著的发展经济学中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进
4、行了分析,并就如何衡量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他从全球和国家两个层次探讨可持续发展问题,认为从国家层次看,无论一个国家自然资源是丰富还是贫乏,只要有正确的经济和资源政策,做到持续发展是可能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表现为经济社会收入的增长,其依赖于资本存量和生产力的提高。资本存量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货币资本,一是自然资本。自然资本指一国现存自然资源的价值,包括森林、矿藏、水和环境。由于自然资本的增长是困难的,所以可持续发展不应过于依赖于自然资源,而要 通过技术进步降低自然资本的消耗,同时采取措施补偿自然资本的减少部分,以使资本存量增加并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人们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概
5、念的理解已经扩展到经济、环境、社会政策等多个方面,认识到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复杂系统问题。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UNCED)声明:各个国家应该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个战略应该是建立在各方面协调的基础之上,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政策并有效地实施。同时指出,市场是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减少环境退化和刺激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 回顾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演进轨迹,由最初从环境承载能力视角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诠释,到发展经济学视角对可持续发展的解读,直至今天考虑环境、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是对可持续发展认识上的进步和深化,同时也应该看
6、到,基于不同视角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存在不足,同时也给可持续发展的测度带来了困难。困难的焦点在于是从单一视角(比如从环境或是经济)还是综合视角开展可持续发展评价。如果从单一视角评价可持续发展,显然与可持续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相悖;如 果从综合视角进行评价,逻辑上具有合理性,但是所需评价指标数量多,必然涉及到如何分配指标权重,不同量纲指标的标准化,定性指标的量化表述,以及如何获得综合评价值等一系列难题。 评价对象所处发展阶段不同给评价带来的问题 迄今为止,人们比较重视可持续发展指标和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而忽视对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的研究,特别是缺少对不同区域可
7、持续发展内涵的分析。由于不同区域在资源丰裕程度,经济实力、开放程度、管理水平、基础设施、科学与技术实力、人口素质和教育水平等诸多方面不尽相同,处在不同的 发展阶段,决定可持续发展内涵不同。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采用相同的评价指标和价值尺度进行评价是不妥当的,特别是在多个差别很大的区域之间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排序更值得商榷。 笔者认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相对性,所谓的相对性是指区域可持续发展是相对于其自身发展起点而言的,只有一个区域在发展起点基础上不断逼近发展目标,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因此,区域可持续发展应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间区段内,在环境承载能力、外部政治经济环境和自身组织能
8、力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向目标状态转移的趋势,这是可持续发展 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概念中隐含着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区域发展的起点,二是区域发展的目标,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前者决定发展基础,后者决定发展方向。因此,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客观性,一方面需要加强对评价对象所处发展阶段的分析,以明确发展起点,另一方面还应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以明确发展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否则对评价对象不加区别,盲目套用一些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所作出的评价结论缺乏说服力。 美国战略学家麦克尔 ?波特提出了一个划分国家所处发 展阶段的方法,按照人均 GDP高低划
9、分为三种发展阶段:阶段 1 人均 GDP低于 2000美元,发展主要依赖于拥有基本生产要素的数量,称为要素驱动发展阶段;阶段2 人均 GDP 在 3000-9000 美元,发展不仅依赖于生产要素的数量,而且依赖于对生产要素的管理和使用效率,称为效率驱动发展阶段;阶段 3 人均GDP 大于 17000 美元,发展对基本生产要素的依赖性降低,而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称为创新驱动发展阶段。这种对国家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不仅为深入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提供了工具,而且为针对不同评价对象制定评 价指标体系提供了参考思路。例如,对于处在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的区域,评价其可持续发展应该强调创新和技术
10、有关的指标,而对处在要素驱动发展阶段的区域,则应适当强调与生产要素有关的指标。 基于状态指标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问题 所谓基于状态指标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是指以区域现实状态指标测度为基础,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方法。现实中许多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成果都属于这种类型。笔者认为,基于状态指标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名义上是可持续发展评价,但实质上是 “ 发展状态评价 ” 。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忽视了 “ 发 展水平 ” 和 “ 可持续发展性(能力) ” 两个概念的区别,导致用发展状态评价代替可持续发展评价,这是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下面以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基于发展状态的区域可
11、持续发展评价例子加以说明。限于篇幅,选择部分评价指标以及指标的理想值如下: 森林覆盖率,理想值为 19%; 人均 GDP,理想值为 33000 元; 城市化水平,理想值是 55%; 人均受教育年限,理想值达到 14 年; 人均期望寿命,理想值为 90 岁。 评价步骤如下,将被评 价区域的实际指标值与理想值比较并转化为各个指标的得分,然后经 “ 合成 ” 得到综合评价值 可持续发展指数。当被评价区域各个指标实际值越接近理想值时,所得可持续发展指数越大,反之亦然。很显然,上述指标都是发展状态指标,因此在各状态指标得分值基础上得到的综合评价值,只能反映被评价区域在评价时刻状态的优劣,因此将其作为可持
12、续发展指数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状态好并不一定表明可持续发展(趋势)性一定好,如中国的发展就是很好的证明,如果按人均 GDP、城市化水平、人均寿命等状态指标评价,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所得可持续发展 指数一定很小。但实际上中国 30 多年来的可持续发展远比一些发达国家要好,而且现在可持续发展的势头仍然不错。发展状态和可持续发展(趋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发展状态是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比如人均 GDP、社会公平程度、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等,而可持续发展(趋势)则是在一定发展水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或者发展潜力,是面向未来的。 通过本例分析,可以看出其应属于区域发展状态评价
13、范畴,或者是区域接近理想状态程度的评价,将其理解为可持续发展评价缺乏说服力。下面以一个假设的两个状态指标的区域可 持续发展评价问题为例,结合图 1作进一步分析:图 1 中的( X0,Y0)代表指标的理想值,假定有两个被评价区域,区域 1、区域 2,( X1,Y1)、( X2,Y2)分别表示两个被评价区域指标实际值。图 1 中( X0,Y0)与( X1,Y1)之间和( X0,Y0)与( X2,Y2)之间的虚线分别表示两个区域与理想状态之间的距离,不难看出,( X2,Y2)比( X1,Y1)更接近( X0,Y0)。由于区域 2 比区域 1 更接近理想点,它的评价得分要高于区域 1,那么这个得分的含
14、义是什么呢?只能表示区域 2 的状态更接近理想点,而将其理解为可持续发展性 优于区域 1 是缺乏说服力的。 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 第一种途径,改可持续发展评价为可持续发展预测。将评价转为预测则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具体操作上都更为合理。理由如下:一是对任何国家或区域而言,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相对于自身状态而言的,因此只有与过去进行纵向比较才有意义。二是反映经济社会系统发展水平或状态的指标数据易于获得,便于进行发展水平评价。因此可以基于发展状态数据序列,运用相应的预测方法推断可持续发展趋势。 第二种途径,如果仍然坚持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则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 善:一是要从开放系统的观点看待可持续
15、发展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迄今为止几乎所有可持续发展评价都未将外部环境的影响纳入其中,因此在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应该加以关注。二是要充分考虑评价对象所处发展阶段的特点,在明确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做到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评价指标体系适用性的统一。三是加强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改进和创新研究,比如可以将经济学中气压计预测技术运用于可持续发展评价,气压计预测技术适用于解决变量间具有相关性且具有时滞 关系的预测问题,将此技术运用于可持续发展评价,有助于提高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客观性。 参考文献: 1.Reena Shah ,
16、 CSD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activities, Divis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New York , 31 March 2004 2.OECD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Core Set of Indicators for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Reviews: A Synthesis Report by the Group on the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Environment Monograph 83; Paris: OECD). 1993 3.李锋,刘旭升 等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生态学报, Vo.l 27,No. 11 4.张丽君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设的国际进展 .国土资源情报, 2004(4) 5.刘玉,刘毅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态势分析 .中国软科学, 2003(7) 6.王其荣,黄建 .综合评价方法之评价 .知识丛林, 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