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方性大学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要 :在研究国贸专业的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性大学国贸专业的培养现状,提出国贸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已是地方性大学发展国贸专业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地方性大学;国贸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1X( 2010)36-0294-02 目前很多中国高等院校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并且近几年国际贸易专业的招生规模一直持续增加。地方性大学的国贸专业毕业生因面临其他高等院校同专业毕业生的激烈竞争,就业压力较大。因此对地方性大学来说,如何寻求一种适应社会需求,又能突出本校特色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
2、为迫切。 一、地方性大学国贸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简单狭隘 国贸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构成。地方性大学近几年推行的一些教学改革,客观上造成了课时结构的 变化,一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在一定程度上被压缩。教学课时的不足,使得教师在教学时被迫删掉一些重要的教学内容。 对于国贸专业的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上很容易重复。如果各任课教师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会导致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浪费。比如宏观经济学与财政学之间、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与外贸单证实务之间。 各行各业、尤其是进出口企业或者外贸公司都需要专业的高素质国贸人才,但
3、是目前地方性大学的国贸专业开设的课程经济、管理类的占较重的比例,理工类的一些课程较少涉及,且国贸专业的专业课知 识更新的速度较慢,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也存在着不同步的问题。 正是由于课程设置上存在有以上问题,我们培养出的国贸专业毕业生,或者是专业课考试成绩好,但是缺乏实际操作能力;或者能够进行简单的业务操作,但在实践中遇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缺乏应变能力。 (二)课堂教学为主要的培养方式 目前高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偏于简单化、陈旧化,突出表现在一般以课堂讲授法为主,老师讲概念、流程、操作和例题。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些实务性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等仅凭 “ 黑板 +粉笔 ” ,或者简单的
4、多媒 体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从未接触过具体业务操作的过程,这样培养出的国贸专业毕业生缺乏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地方性大学在一些课程上盲目追求双语教学,没有充分考虑本校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及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得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如在一些重要的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上采取双语教学,使学生一方面面临专业词汇学习的压力,另一方面面临专业知识学习的压力,缺乏科学性。 (三)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地方性大学国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比例过大。国际贸易专 业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国际经济、国际贸易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过于重视理论课程,易导致实践课程课时被压缩,以
5、及实务性课程教学中案例分析不足,实验室训练不足,直接影响到毕业生对实际工作的适应。 (四)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 地方性大学在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尤其是与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比较,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途径等方面,具有趋同性。而基于地方性大学所拥有的教育资源还有师资力量等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间的距离,再加上在学校教育资源上向一些优势品牌专业的倾斜,使得 在培养质量上与其他高校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地方性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意义 (一)适应市场需求的需要 随着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社会和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不仅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
6、具有专业知识,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按其重视程度依次是客户沟通技巧、英语和计算机水平、国际贸易实务、供应商谈判技巧、国际贸易理论、目标国(地区)的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环境。可见,有助于实际操作和语言交流的知识维度比较受 企业的重视 。所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地方性高校推进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是培养企业需要的国贸人才的必要举措。 (二)高等院校社会职能转变的需要 中国高等教育法第 31 条规定, “ 高等院校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 此举既要紧密围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又要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由此,
7、高等院校要顺应社会职能转变的要求,在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同时,更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出直接面向市场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 (三)解决扩招带来的 人才质量下滑问题的需要 经过几年扩招,国贸专业的生源质量存在某种程度的下滑。高校扩招的同时,虽然也在不断增加教学资源,引进新的师资,但教学资源仍显紧张。师资的培养与扩招的步伐不同步,实践环节的安排越来越紧张。地方性高校由于资金有限,在以上方面与综合性研究型高校比较起来,显得更为不足。由于学生数量太多,以前的一些实习基地逐渐流失,实践环节明显缩短甚至缺失,直接造成国贸专业毕业生的业务技能的下滑,所以必须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四)应
8、对教育行业内部竞争加剧的需要 目前国内高等 院校每年招收的国贸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当可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的不理性行为,另一方面是国贸专业这几年被热捧,高校顺应这一潮流,却忽视了高校对社会、国贸专业建设和学生的责任。最终导致了教育行业内部竞争不断升级,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地方性院校有必要针对这种不良竞争的状况,通过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 三、对地方性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树立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 “ 专才 ” 还是培养 “ 通才 ” 一直是教育学界争论 的一个焦点问题。但是无论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其适应社会工
9、作和地方性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将培养目标定位在 “ 应用型 ” 、 “ 地方型 ” 人才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决策 。由此,地方性高校应该积极探索与研究型大学不同的发展思路,发挥地方特色经济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本地区贸易企业需要的国贸人才。这样既能避开趋同化的培养冲突,又能更好地体现地方高校为本地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 (二)推进国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加强教学改革 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要求课程体系与之相匹配。首先,根据用人单位对国贸专业 毕业生的要求,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市场需要多元化的国贸人才,即不再是传统的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人才,而是向贸易、投资、金融、营销、管理、法律、
10、谈判等领域全面延伸的人才。据此,地方性大学的课程设置必须从重理论、轻实践转变到实践与理论并重上来,如保证实务课程的课时,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适当压缩必修课课时,增加一些选修课,要重视国贸专业课程与国际的接轨,开设广泛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完善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其次,科学选择教材,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尽可能选用最新的、信息量大的 通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入最新的行业资讯,介绍国贸领域的最新动态,甚至可以结合教师自己的科研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面。此外,各专业课之间的内容要有效整合,以避免内容的重复和教学资源的浪费。总之,在教学内容的取舍和侧重上
11、,即要让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又要注重能力训练。最后,以学生为中心设置教学过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上应突破传统的讲授法,对一些实务性课程采用互动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角色扮演、专题讨论,模拟训练等,从 “ 以教为主 ” 向 “ 以导为主 ” 转化。 (三)重视实验教学模块的构建,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 建立和完善国贸专业的实训中心,加大软件投入,这是高校在国贸本科实践教学方面的普遍做法。对已经建立的实训中心,需要根据现实外贸业务的发展,及时更新软件。除此以外,地方性大学可以考虑充分利用本校培养的毕业生资源,寻求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甚至通过相互合作的模式建立
12、一种较为稳定、长期的关系。另外,地方性大学还可以同兄弟院校,或者联系较为密切的其他高校寻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努力为加强实践教学构建一个丰富的支持环境。 (四)拓宽培养思路,建立市场细分化的培养模式 地方性大学要使国贸专业的培养办出自己的特色,除了充分考虑 “ 地方性 ” ,还可以充分利用本校具有的优势理工科专业,争取培养出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比如化工类专业是我校的优势品牌专业,就业状况良好,我们可以将培养方向之间指向化工企业,针对化工业培养所需的国贸人才。据此,在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可以加入一些化工专业的课程,以国贸的学生能够知道、了解、基
13、本掌握为主。在国贸专业课的教学中,也可以结合化工产品的特点来进行教学。 面对市 场对国贸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和教育行业内的激烈竞争,地方性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的优势,推进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才能提高本校国贸毕业生的业务水平与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吴勤 .国际贸易人才综合素质与企业需求匹配分析 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8, (3):113-116. 胡文楠,马云峰 .多样化国贸人才培养模式浅议 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2007, (3):99-100. 雷洪 .地方院校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改革 J.肇庆学院学报, 2005, (4):30-32. 责任编辑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