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下的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研究.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10383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下的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下的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下的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下的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下的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研究 摘 要:城市群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高级空间组织形式,能在区域范围内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的共同增长。因此,为了扭转目前中部塌陷的局面,实现中部崛起,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应运而生。构建了城市群竞争力指标体系,在运用 SPSS16.0 统计软件和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有利于中原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发展战略 1 中原城市群的内涵和发展优势 1.1 中原城市群的内涵 2003 年河南省政府在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中原城市群是指以省会郑州为中心、以洛阳和开封为支撑,包括新乡、

2、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 9 个城市在内的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群:其中有特大城市 2 个、大城市 4 个、中等城市 2 个、小城市 15 个、县城 34个、建制镇 374 个,聚集了全省 38 个城市中的 23 个。在大的框架上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大郑州都市圈;第二层次以大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济源、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等 8 个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三层次为外围带。 1.2 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优势 1.2.1 区位优势 中原城市群处于陇兰经济带的中间部位,东邻发展势头强劲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西接广袤的西部地区,交通四通八达

3、:在己有的陇海、京广、焦枝、新菏等三纵三横铁路和公路交通的基础上,国家大通道连霍、京珠、阿深等高速公路也即将贯通,这样在建和已建成高速公路里程已经打到 全国首位和第 4位;郑州、洛阳、南阳机场架起了河南对外开放的空中走廊。 1.2.2 资源优势 河南省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已发现 102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 8 位的矿产达 55 种,钥、蓝晶、天然碱等 5 种矿产储量居全国第一位。中原城市群已发现矿种超过全省的 3/5,其中钼矿、铝土矿等在全国占据明显优势,而且地质构造简单,交通四通八达,易于开采和运输。 1.2.3 经济优势 中原城市群位于全国经济地理的中心部位,发展

4、基础好、产业关联度高,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 核心区域,能辐射和带动全省和周边区域的发展;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郑州的铝工业和商贸流通业、洛阳的装备制造、新乡的轻纺、漯河的食品工业和许昌的电力装备制造业等在全国区域性范围内都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影响。 1.2.4 文化优势 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先进文化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长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富有开拓进取和兼容并蓄的优良文化传统。目前全省有实力的知名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大都在中原城市群内,在中心城市郑州和副中心城市洛阳更是有一大批国 家重点科研院所和军队重点院校。中原城市群以其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内

5、涵,逐渐成为了中西部地区的科教文化中心。 2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定量分析 2.1 城市群竞争力指标体系 城市群能够有效的利用优势资源、促进经济良性增长、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它的竞争力是城市群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综合的能力。本文秉承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原则,结合了综合性与重点性,选取了 4 个方面23 个指标组成竞争力指标体系。 社会竞争力水平:人口 (C)、耕地面积 (C)、市区人口密度 (C)。 经济 竞争力水平: GDP(C)、人均 GDP(C)、财政收入 (C)、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C)、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C)、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 (C)、城乡居民储蓄余额 (C)、规模以上企业增

6、加值 (C)、农用机械总动力 (C)。 对外联系竞争力水平:客运总量 (C)、邮电总量 (C)、进出口总额 (C)、旅游收入 (C)。 发展质量竞争力水平:服务业营业收入 (C)、科技活动支出 (C)、教育经费支出 (C)、专业技术人员 (C)、单位 GDP 能耗 (C)、污水处理量 (C)、绿化率 (C)。 2.2 城市竞争力定量 分析 本文选择多元统计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按照构建的指标体系,查阅河南统计年鉴 (2007)采集数据,运用 SPSS16.0 按照累计贡献率大于 85%的原则选取了 4个因子作为主成分,从而得出各个城市的综合评价值,并加以排序,如表 1 所示。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

7、到,郑州作为核心城市综合值最高,排名第一;开封和洛阳作为支撑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旅游资源成为它们发展的产业支柱,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符合长期发展的事实。新乡、平顶山和许昌、焦作等城市居于中间,发展较为均衡。作为国家卫生城市的漯河虽然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经济实力较弱,与城市面积小、资源匮乏的济源位居末位。如表 2所示,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按照强弱程度的不同形成了四大阶梯。 从表 2可以看出,郑州的综合评价值为 1.56构成了中原城市群的第一阶梯,具有最强的城市竞争力;开封和洛阳的综合评价值分别为 0.72 和 0.61,构成了第二阶梯;新乡、平顶山、许昌和焦作的综合评价值均小于 0,与

8、前两个阶梯的城市相比,竞争力明显较低,而济源和漯河最弱,构成了第四阶梯。目前只有协调发展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减弱各城市之间的竞争力梯度,才能使中原城市群成长 为中部崛起的经济井喷点。 3 发展中原城市群的战略建议 3.1 调整和优化三大产业 3.1.1 促进农业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把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结合起来,以工业化带动产业化,通过扶持优势产业,提高县域工业化水平,使县域经济朝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优势得到发挥的新型工业化方向迈进;其次,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走合作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从卖 “ 原料 ” 到

9、卖 “ 产品 ”把农田变成第一车间,拉伸农 产品深加工的链条,为中国的 “ 大粮仓 ” 注入新的内涵。 3.1.2 在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工业的新型化 (1)确保完成一批大型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全部国有骨干企业改制任务以及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 (2)对于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实施 “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工程 ” ,以提升六大支柱产业技术水平为目标,以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突破口,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重点,加快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现代装备与工艺等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引导其向精深加工、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和低污染方向 发展; (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加速自

10、主开发能力的形成,提高产品本土生产的能力,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支柱产业。 3.1.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现代化的实现都有重要影响和作用。各个城市应根据本地的优势与基础,通过深化改革、落实政策,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兴办第三产业的积极性;发挥河南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建立多层级物流网络和多功能、多形态的市场交易,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推进 金融、保险、电子信息化,扩大电子商务及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产业;大力培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 3.2 在提高郑州首位度的同时,加强群内各个城市的

11、协调 3.2.1 提高郑州的首位度,促进其辐射作用 郑州在河南全省经济总量中的综合份额仅 16%,首位度明显偏低,缺乏对区域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在国家明确提出中部 “ 基地 +枢纽 +中心城市 ”的战略导向下,郑州应该成为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超级中心龙头城市,领跑中部崛起。只有这样,郑州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在全国区域性范围内具有独特优势 和重要影响的经济隆起带,成为全省对外开放、东引西进、南北沟通的主要平台、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辐射源。 3.2.2 加强群内各个城市的协调 (1)树立中原城市群整体发展的战略理念,打破传统

12、的单一依靠大型中心城市带动发展模式,通过郑州等九市在空间、功能、产业、体制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激发九市共同发展的合力和活力,形成作为一个城市群体发挥作用的集合城市。 (2)中原城市群内各个城市在遵循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应本着错位发展 和互补发展的原则,根据各自的产业特点和发展优势,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域内分工协作,提高区域竞争能力。 (3)中部六省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依托,在区位相近、政策相同、发展状况相近等很多方面是相似的或相通的,所以中部六省应当加强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整合资源,打造跨省域的经济区。 3.3 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外资利用率 首先中原城市群内各市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通过完善

13、保障机制和信息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通过吸收境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促进中原城市群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 ;其次在由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东南沿海的外资产业向中西部进行转移的趋势下,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等综合经济优势,提高与沿海地区外资产业的对接能力,实施东引西进,把中部地区变成中国的和世界的新兴加工厂。 参考文献 陈梦筱 .中原城市群发展对策与报障机制研究 J.价格月刊, 2007, (9). 吴婧,沈山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功能定位和建设策略探讨 J.经济论坛,2007, (17). 陈梦筱 .中部崛起中河南省发展对策研究 J.江苏商论, 2007,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