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管理的科学发展观知识内涵的分析.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10572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知识管理的科学发展观知识内涵的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基于知识管理的科学发展观知识内涵的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基于知识管理的科学发展观知识内涵的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基于知识管理的科学发展观知识内涵的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基于知识管理的科学发展观知识内涵的分析 摘要 :当今社会正处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 ,知识管理越来越成为研究发展的新视点。科学发展观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内涵。发展是硬道理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内涵 ,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目标。三个代表确立了发展的硬内容、软环境和评价标准 ,科学发展观指出了实现发展的核心和方法 ,就是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发展是硬道理、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 ,构成了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 :知识管理 ;科学发展观 ;素质 一、引言 目前 ,全国上下正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 ,科学认识科学发展观尤为重要。而当今

2、社会正处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 ,知识管理越来越成为研究发展的新视点。如果说培根的 “ 知识就是力量 ” 揭示了知识在促进发展中的动力功能 ,“ 知识就是财富 ” 则揭示了通过知识管理 ,实现科技、经济、社会与文化集成发展而产生的效益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 ,科学发展观是民族的知识财富。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知识内涵 ,会产生基于认识飞跃的实践 “ 科学发展观 ” 的自觉行动。 二、关于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 ,知识管理是基于对“ 知识 具有价值、知识能够创造价值 ” 的认识而产生的。管理学者彼得 ?杜拉克早在 1965 年即预言 :“ 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

3、与机器设备 ,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 ”1967 年英国物理化学家、哲学家波兰尼在探讨知识隐性特征的基础上认为 ,知识管理是将知识作为无形资产在企业运作中产生价值的过程 ,是如何最有效地利用内部和外部知识 ,达到组织目标。 20 世纪70 年代中期 ,不少企业开始关注知识管理实践 ,并经此保持其技术和市场的领先地位。 90 年代资讯化蓬勃发展 ,知识管理的观念结合网际网络建构入口网站、资料库以及应用电脑软件系统等工具 ,成为 企业积累知识财富、创造更多竞争力的新世纪利器。实践加快了众多理论问题的解决 ,理论与实践的多重、多元反馈 ,进一步完善了知识管理的框架。知识管理的框架包括知识的获取和存储

4、、识别和共享、创造和来源、编码和转化、扩散和应用、整合和集成、价值与实现等。也就是说知识管理不是真正的对知识的管理 ,知识管理更倾向于知识共享、信息系统、组织学习、智力资本管理、绩效管理和加强。 知识管理的理论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 1986 年 “ 知识管理 ” 首先在联合国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 1996 年 ,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明确提出了 “ 以知识为 基础的经济 ”, 迎来知识经济或后工业经济时代。 2000 年被确认为知识管理年。 要进行知识管理必须明确知识的含义。从一般意义上说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它产生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 ,并被应用于人们改造客观世

5、界的活动。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按照知识所表示的内容把知识定义为 :知道是什么的知识 ,即事实知识 ;知道为什么的知识 ,即原理知识 ;知道怎么做的知识 ,即技能知识 ;知道是谁的知识 ,即人际知识。其中前两类知识即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是可表述出来的知识 ,也即我们一般所说的显性知识 ,而后两类知识即技能知识 和人际知识则难以用文字明确表述 ,是“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的知识 ,即隐性知识。在实际中 ,两种知识都必须得到相同的重视。 进行知识管理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人。因为人 (的大脑 )不仅是隐性知识的载体 ,而且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内生力量。知识创造和传播离不开人的参与。欧洲知识管理的资深专家斯

6、威比认为 ,企业的利润将越来越明显地来源于 3种无形资产 :企业富有专业素质的员工 (人力资本 ),企业在市场上的声誉 (关系资本 )以及企业内部流程和工具 (组织资本 )。未来企业经营的重点就是要将目光放在如何挖掘和充分运用这些无形资产上来 ,21 世纪的组织 ,最有价值的资产是组织内的知识工作者和他们的生产力。 三、科学发展观的知识内涵 改革开放后 ,中国共产党的每一代领导人都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提出 “ 发展是硬道理 ”, 它是在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近半个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后 ,得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结论。江泽民同志把发展与执政问题联系起来 ,提

7、出了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主政以来 ,审时度势 ,未雨绸缪 ,在总结了 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从理论 上讲 “ 发展是硬道理 ” 这 6 个字 ,解决了为什么要提出 “ 科学发展观 ” 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另一方面 ,改革发展到现阶段 ,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和新的矛盾 ,主要表现在 :发展的高代价问题 ,发展的低效益问题 ,社会矛盾凸显问题 ,等等 ,这些问题既影响社会稳定 ,又影响到今后的改革发展。基于此 ,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应运而生。在

8、新环境下 ,我们仍然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一切。发展是硬道理 ,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战略 内涵 ,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宏观大目标。 “ 发展是硬道理 ”, 但发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三个代表确立了发展的“ 硬内容 ” 。即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发展民生收益。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中最根本的矛盾。在这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中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动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变更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

9、展进程。在当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就是先进生产力。智力劳动者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它包括两类 ,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 ;精神文化 ,是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主要的是发展精神文化。因为它承载着时代精神 ,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哲学和基本价值观念。先进的文化是对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正确反映。它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 ,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它通过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影响着人们的思 想观念、

10、精神生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推动人类社会的前进。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就是发展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培育 “ 四有 ”公民为目标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 民生 ” 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 ?宣公十二年中 ,民就是百姓的意思。所谓民生 ,从人权角度看 ,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需求角度看 ,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 ,后者 追求的是生活质量 ,即保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从

11、责任角度看 ,就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一个社会的发展 ,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看百姓是否真正受益。发展民生收益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发展民生收益 ,以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发展为核心 ,以自主创新为手段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以先进文化环境的优化为动力 ,以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民生收益作为硬道理的评价标准。三个代表规定了发展的硬内容、 软环境和评价标准。 如何通过高效率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 ,追求民生的最大收益 ?科学发展观在继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基础上 ,指出了实现科学发展的

12、具体做法。一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一个社会为什么发展 ,为了谁发展 ,依靠谁发展 ,这是发展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经济发展、 GDP 增长 ,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二是统筹方法。统筹方法 ,最 初的含义是指通过重组、打乱、优化等手段改变原本的固有办事格式、优化办事效率的一种办事方法。中国共产党把它应用到基本建设中来 ,旨在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纵览全局 ,统筹规划。通过上述两种做法 ,实现先进

13、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民生收益的“ 全面、协调、可持续 ” 发展 ,从而将 “ 发展是硬道理 ” 的战略变成可持续科学发展行动。 基于上述认识 ,发展是硬道理、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 ,在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彰显民族精神的知识体系。知识就是财富。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基础上的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知识 创新。知识就是力量 ,科学发展观会成为激发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 按照层次分析的认知方法 ,科学发展观作为国家战略 ,当统领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领域的工作 ,加速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建立起实现 “ 全面、协调、可持续 ” 发展的机制时 ,“ 以人为本 ” 就成为快速

14、、高效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与关键。 如何实现以人为本 ?打造能胜任科学发展的社会人团队 ,应从增强人的以下素质做起 : 一是理性素质 :即认识、驾驭、征服未知的能力 ,其表现形式是用 “ 科学 ”提高 “ 认识能力 +对 真 的追求 ” 素养。 二是情感素质 :即交往、友爱、亲情的彰显能力 ,其表现形式是用 “ 道德 ”提高 “ 亲合能力 +对 善 的追求 ” 素养。 三是感性素质 :即美化世界、创造优秀文化的能力 ,其表现形式是用 “ 艺术 ” 提升 “ 体验能力 +对 美 的追求 ” 素养。 感性素质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从而对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都会产生一定影响。不重视感性能力的发展不仅会使

15、人生枯燥乏味 ,而且会对恶劣环境麻木不仁 ;当其从事新产品开发和新市场拓展时 ,会只要实用 ,不顾审美 ,只重功能 ,不重造型 ;感性素质低而导致的感性智慧低 ,会影响有文化力内涵的 区域生产力的发展质量 ,会成为制约区域科学发展的瓶颈 ,从而降低民生收益。 四、结论 科学发展观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内涵。发展是硬道理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内涵 ,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目标。三个代表确立了发展的硬内容、软环境和评价标准 ,即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发展民生收益。科学发展观指出了实现发展的核心和方法 ,就是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发展是硬道理、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构成了内涵丰富的知识体系。而实现以人为本要提升人的素质 理性素质、情感素质和感性素质。 参考文献 :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M.人民出版社 ,2008. 2、彼得 .杜拉克 .21 世纪的管理挑战 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3、野中郁次郎 .创造知识的企业 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