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13222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摘要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质。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粮食产量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波动。从政策、农民、科技、生产条件等四个方面分析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通过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农业组织创新、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与水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粮食生产科技等措施来提高粮食产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粮食产量 ;影响因素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0)17-0065-03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物

2、品 ,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 ,是治国安邦的必要条件 ,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我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 ,尤其是近几年政府出台了不少加强粮食地位的政策。 2008 年 11 月13 日 ,国家公布了我国第一个中长期粮食安全规划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 (20082020 年 ) ,这对我国粮食生产、粮食安全保障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逐步改革统购统销的体制 ,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减少定购数 量 ,使粮食生产实现高速增长。笔者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相关数据 ,绘制了 19782009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 (见图

3、1)。从图 1可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得到快速发展 ,我国粮食产量从 1978 年的30 477 万吨增长至 2009 年的 53 082 万吨。同时 ,我们从图 1 得知 ,我国粮食产量总体呈曲线增长趋势 ,波动比较频繁 ,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 19781984 年。 19801984 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 5 年增产 ,由 1980 年的 32 056 万吨增加到 1984 年的 40 731 万吨 ,平均增 长率为 5.4%,增长幅度较大。其原因主要有 : 改革开放初期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农业生产和经营体制的变革 ,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成为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迅速发展

4、的制度保障 ;19791982 年国家连续 3 年大幅度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 ,农民从粮食生产中获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19801984 年国家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积累 ,为体制改革后粮食生产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阶段是 19841999 年。这一时期市场波动的特征很明显 ,频率周期很有规律 ,这一阶段粮食生产经历了五个短周期 ,每个 短周期为三年 ,即19841987 年、 19871990 年、 19901993 年、 19931996 年、19961999 年 ,波动曲线都是下降期为一年 ,上升期为 2 年。在这一时期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从粮

5、食购销双轨制到粮食市场价格放开后 ,市场价格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力加大。 1985 年开始采取抑制粮食生产的政策 ,致使 1985年粮食播种面积比 1984年减少。 1990年以后政府从投入、资金及政策方面采取多种办法鼓励粮食生产 ,使粮食生产能够摆脱下滑趋势。从1994 年开始实行的 “ 粮食省长负责制 ”, 使粮食播种面积从 1995 年起逐年增加。 1997年实行的 “ 四分开、一并轨 ” 政策 ,1998年实行的 “ 三项政策、一项改革 ”, 使得 19961998 年基本上保持了 5 000 万吨的平台。 第三阶段是 19992003 年。 19992003 年连续五年减产 (其中 20

6、02年产量略有回升 ),产量由 51 230 万吨减少到 43 070 万吨 ,低于 1990 年的粮食产量 (44 624万吨 )。这主要是由于 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 ,粮食连续丰收 ,库存积压 ,出现了农民 “ 卖粮难 ” 、 “ 储存难 ” 的局面 ,政府财政负担加重 ,各级政府放松了粮食生产 ;另一方面 ,市场价格长期低迷 ,种粮直接成本接近或高于粮食零售价格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加之这段时间农业结构的调整和退耕还林、退耕还湖政策的实施 ,致使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所以 ,这一段时间粮食产量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 第四阶段是 20032009 年。 20042009 年连续

7、六年增产 ,产量由 2004年的 46 946.9 万吨增加到 2009 年的 53 082 万吨 ,其间产量一直平稳增长。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 ,从 19982003 年连续 5 年我国粮食减产 ,导致了 2003年底的粮价上涨 ,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连续出台 6个中央一号文件 ,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 ,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增产。第二 ,受全球粮食减产及粮食用做生物能源等影响 ,造成国际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 ,并影响到国内 ,从而刺激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 二、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很多 ,既包括宏观因素也包括微观因素 ,既包括经济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笔者主要从政

8、策、农民、科技、生产条件四个方面分析。 (一 )政策 农业支持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非常显著。对粮食生产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价格政策、补贴政策、土地政策三个方面。 1.价格政策 价格政策包括价格支持政策和价格限制政策两种。价格支持政策是政府为支持一些弱质产业的发展 ,防止由于本身供给增加较快导致价格大幅下降 ,影响生产者利益和后期供给而采取的最低价格政策。如 19791982 年 ,国家连续 3 年大幅度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 ,为粮食连续五年增产提供了较为有力的政策支持。 1994 年 ,国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42%,1996 年 ,粮食收购价又再次提高了 40%,大大刺激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使 19

9、941996 年粮食增长幅度很大 ,三年上升了 13.4%。价格限制政策是政府为了限制某些 产品的价格上涨而规定实行的该部分产品的最高价格政策。如我国 19791984 年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和 19851997 年实行的粮食购销双轨制政策 ,实质就是一定程度上的限价政策。 2.粮食补贴政策 粮食补贴政策按其补贴方式来说主要分为三大类 :间接补贴政策、直接补贴政策和综合补贴政策。间接补贴政策主要包括对粮食生产资料的生产企业进行补贴的政策、最低收购价政策和良种补贴政策。在粮食供过于求的时候 ,为了保证农民的基本利益 ,国家实行了最低收购价政策。粮食直接补贴是把过去通过流通环节对农民的间接补 贴

10、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 ,主要目的是提高农民种粮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同时 ,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并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我国在 2004年进行了新一轮的粮食市场化改革 ,并配套出台了 “ 三减免、三补贴 ” 的相关粮食政策 ,即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和全面取消牧业税 ,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2006年 ,中央又出台了对种粮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直接补贴政策 ,这就初步形成了我国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粮食综合直接补贴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国内种粮 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粮食产量在2004200

11、9 年连续 6年保持增长 ,平均增长率为 3.87%,2009年我国粮食产量更是突破了 53 082 万吨大关。 3.土地政策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土地使用政策带有明显的阶段性变迁特征 :第一阶段 ,从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 1983 年全国基本实行土地承包到户 ;第二阶段 ,19841992 年 ,土地承包期在 15 年以上 ;第三阶段 ,从 1993 年到现在 ,土地承包期在 30 年以上。 2002 年 ,我国颁布了农村土地承包法 ,明确提出耕地的承包期限为三 十年 ,从法律上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保护了农民利益 ,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004 年

12、10 月 21日 ,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指出要加大土地管理执法力度 ,严肃查处非法批地、占地等违法案件。这一系列土地政策对于我国粮食产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 )农民 近些年 ,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快于粮食价格上涨 ,使得粮食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结果导致农民种粮的实际收益大幅度降低 ,甚至出现了亏本现象。据了解 ,每当我国农民种粮收益下降 或收益增长速度减缓的时候就会出现粮食产量持续下降或起伏波动的现象。例如 :19941998 年我国农民种粮平均纯收益达到 183.03 元 /亩 ,在这一时间段我国粮食总产量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 ,这

13、一时期的平均每年粮食总产量为 4.85 亿吨 ,而且分别在 1996 年和 1998 年粮食年产量突破了 5 亿吨大关。而在 19992003 年 ,我国农民平均种粮收益只有 70.61 元 /亩 ,结果 ,我国粮食产量在这个时期内一直持续下滑 ,2003 年的粮食产量只有 4.3 亿吨 ,这个产量是我国近二十年来粮食产量的最低水平。因此 ,农民种粮收益对粮食产量 的影响显著。 (三 )科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发展科学技术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必由之路。科技进步能减少资源耗费、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单产、优化品质、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从而保证农民种粮收入。科技进步可以解决耕地、水资源短缺对我国

14、农业发展的制约。历史经验证明 ,只有加快粮食品种的更新 ,形成充分利用土地生育期的农作耕种制度 ,才能提高化肥和农业机械等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过去 20 年间 ,我国每年取得的农业科研成果达 6 000 项 ,为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 九五 ” 期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为 45%,高于物质投入对单产的贡献率。仅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一项 ,20 多年就累计增产粮食 2.4 亿吨。我国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精播半精播、间作套种、节水灌溉、地膜覆盖等技术在全国得到推广 ,使粮食主要作物的单产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近几年 ,国家逐渐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 ,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 ,建立了一

15、批农业领域的国家实验室、改良中心、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开展重大应用技术攻关和实验研究 ;还加大对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 ,继续实施“ 种子工程 ” 、 “ 畜牧水产良种工程 ” 等 ,有效促进了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 ,从而提高了粮 食产量。 (四 )生产条件 粮食生产条件主要包括耕地资源、水资源和粮食生产资料。 1.耕地资源 耕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国内耕地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对我国粮食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年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以及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程度的日益加深 ,我国的耕地面积已经呈现出连续下降的趋势。1996

16、2007 年 ,全国耕地净减少 1.25 亿亩 ,平均每年减少 1 136.36 万亩。2007 年 ,我国耕地总面积只有 18.26 亿亩 ,人均耕地面积仅为 1.38 亩。不仅我国的耕地面积在持续减少 ,而且耕地质量的下降也是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近年来 ,我国土壤肥力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特别是有机质含量下降的特别严重 ,我国土壤有机质比 1990 年平均下降 0.35 个百分点。 2.水资源 水是粮食生产不可替代的基本要素。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 28 000 亿立方米 ,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比重为 7%。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 69 月 ,春耕和秋冬种期间用水困难比较突

17、出。水土资源不相匹配 ,淮河以北地区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 2/3,水资源量却不足全国的 1/5。而传统的南方水资源丰富地区 ,因工业化进程快 ,污染性缺水比较严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的平均利用系数约为 4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70%80% 的水平。我国生产 1 公斤粮食要用 1 立方米水 ,而发达国家只仅需 0.5 立方米水。我国的农业灌溉用水大多仍沿用传统方式 ,使得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也存在着因利用方式不科学而导致浪费 ,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3.生产资料 粮食生产资料是指包括粮食作物种子、农药、肥料、农机及零配件等农业投入品的总称。主要影响粮食产量的为农机及化肥这两项 因素。化肥是农业

18、生产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物质要素投入 ,也是增产效力最高的一项投入。据专家估计 ,欧美等发达国家目前的粮食产量中有近一半是通过化肥投入取得。黄绍敏测度了化肥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 ,达 40%以上。但我国近年来化肥的施用已经出现边际报酬递减现象。据调查 ,过去施用 0.5 公斤标准化肥就可增产 23.5 公斤粮食 ,目前只能增产 0.11 公斤粮食。对高产地区来说 ,未来靠增加化肥提高粮食产量的潜力不大。农业机械对粮食生产能力的作用 ,按照生产力经济学的理论观点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根本标志 ,农业机械增长也是支 撑粮食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据测算 ,19802001 年 ,农业机械动

19、力年均增长率为 1.29%,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为 27.85%,仅次于化肥。薛志成指出 ,机械化也可以充分发挥化肥的增产作用 ,全国各地经验表明 ,化肥深施与表施、浅施比较 ,可提高化肥利用率15%20%, 亩增粮食 3040kg, 并能省种、省肥、减轻环境污染 ,提高作物品种。 三、增加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产量变化趋势以及影响粮食产量因素的分析 ,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 )通过完善最低收购价 政策 ,实施目标价格政策来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将价格支持水平设定于均衡价格水平 ,可以通过农民生产成本、期货市场的价格走势和对粮食的供求预测来确定粮食均衡价格。同时

20、 ,为了提高农民收入 ,确保农民种粮积极性 ,可实施反周期支付计划 ,设定目标价格 ,对于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之差 ,由政府运用差额补贴的形式予以补足。 (二 )通过农业组织创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在确保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 ,根据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形式和机制 ;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 的双层经营体制下 ,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切实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三 )通过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与水资源来稳定粮食生产条件 面对城市化进程和耕地、水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 ,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扩大土地使用权权

21、能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平台 ,制定具体的土地征用标准 ,鼓励各地统一土地补偿计算办法 ,完善建设用地管理办法 ,确保基本农田不被转化为非农用地 ;另一方面 ,要不断增强耕地质量 ,加大中低田改造投入 ,推动耕地质量升级 ,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 ,支持农民开展工 作 ,建设旱涝保收、节水高效、高产稳产的规范化农田。 (四 )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夯实粮食生产能力 一方面 ,要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 ,支持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和重点小型水利工程的除险加固和综合整治 ,支持农民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另一方面 ,要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增加大中型农机具购置补贴 ,增加良田作业大型

22、机械 ,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粮食生产的物质装备水平。 (五 )通过强化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来增强粮食产量 要通过加强农业科研的基础研究 ,建立激励机制推动农业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 ,逐步建立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机推广体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 ,积极构建粮食生产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 肖国安 .粮食产量的波动及平抑 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6,(2). 肖国安 ,王文涛 .中国粮食安全报告 M.北京 :红旗出版社 ,2009:97. 黄少敏 . 施氮对潮土土壤及地下水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J.农业环境保护 ,2000,(4). 薛 志成 .农业机械化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 J.广西农业机械化 ,200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