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代人文旅游资源初探 摘要: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我国历史悠久,从明朝开始,尤其是明中叶后,商品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势头,由此带动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于此同时,知识阶层从空谈性理转向经世务实,旅行家、游记及旅游理论大量涌现,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旅游掀开了新的一页。 开题报告 关键词: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明代 一、引言 随着广大民众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与人文旅游资源相关的旅游活动逐步发展起来。而明代作为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不断进步,知识阶层认知趋于务实,从而使这一时期形成了大量的人文景观。 二、旅游资源的概念 旅游资源在国外被称为旅游吸引
2、(物)( Tourist Attraction) ,指旅游地吸引旅游者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在中国,学者们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都可以 成为旅游资源。 三、人文旅游资源的分类 人文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风貌和特征的集中反映,记录着人们政治经济活动,并反映其文化艺术的结晶。人文旅游资源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而且可以转化、改造。因此,依据不同的性质、内容和形式,人文旅游资源可分为如下几种: 1.历史类旅游资源; 2.民俗民族类旅游资源; 3.宗教类旅游资源; 4.园林类旅游资源
3、; 5.文化娱乐类旅游资源;6.购物类旅游资源 2。 总结大全 四、明代人文旅游资源 (一)历史类旅游资源 1.北京故宫 故宫是明、清两代皇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的主题建筑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前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是封建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后寝以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后宫。 整个北京故宫是一组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布局精美、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群。它的建筑布局经过了精心设计,从规模到形式都保持了严格的等级区别,体现出皇权至尊的中心思想,因而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3 2.天坛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
4、年(公元 1420 年),历经嘉靖朝扩建和清乾隆改建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家祭坛,以其文化内涵之丰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之深厚,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和保护。天坛的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和皇穹宇。它们依次排列在天坛南北向的一条直线上,构成一幅完整的富有图案美的布局。 3.明代帝陵 明初曾建都南京,因而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建在南京城附近的钟山脚下,称为明孝陵。明代自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共有 13 个皇帝藏于北京昌平陵园,故称十三陵。十三陵共占地 40 平方公里,周围建有陵墙。一条南北向的总神道通向各陵,沿道建有 石碑坊、大红门、神道柱、石像生等。十三陵中规模较大的有明成祖的长陵、明世宗的永陵
5、、明神宗的定陵。 思想汇报 4.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结构之完整、风格之古朴、名胜古迹之众多,在现存同类古城中绝无仅有。它于明洪武初年重修。城墙高 12 米左右,周长 6.4 公里,有垛口、敌楼、角楼、瓮城等。城内街道、商店、衙署等比较完整的保存着传统风貌与格局。 (二)园林类旅游资源 1.古典园林 明代,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达到了高峰,江南更成为私宅园林的集中地。仅苏州当时就有私宅园林 271处, 明代留存至今的园林代表作有苏州的拙政园、上海的豫园、无锡的寄畅园等。明代古典园林的兴盛,促进了造园艺术的发展。吴江人计成的园治一书,第一次对园林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总结,成为我国园林艺术的不朽之作。
6、4 (三)宗教类旅游资源 1.塔尔寺 明代是藏传喇嘛教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塔尔寺位于青海湟中县,是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因而成为信奉喇嘛教的藏、蒙等少数民族瞻仰膜拜的圣地。寺院始建于嘉靖三十九年( 1560 年),由众多的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组成。布局严谨,建筑巍峨 ,是藏汉民族形式的巧妙结合。其中,酥油花、堆绣、壁画是著名的塔尔寺三绝。 2.武当山道教建筑群 武当山位于湖北丹江口市境内,是我国道教第一名山。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 米,明成祖朱棣动用 30 万军民在此建成了庞大的道教建筑群,并封武当山为 “ 太岳太和山 ” ,地位超过五岳。嘉靖年间,又加以扩建,形成“
7、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 ” 的宏伟规模。其中,主要宫观有金殿、紫霄宫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动机是旅游活动产生的根本因素,形成旅游动机的因素很多,其中,较高的历史价值对于游客能 够产生吸引,通过旅游,游客可以从中了解旅游地的历史变迁,怀念过往生活,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明代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明代社会发展的 “ 活化石 ” ,承载着一段段历史记忆,我们有义务让这些历经上百年的资源一代代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陈建勤,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活动及社会意义 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5( 5) 王淑良,中国旅游史(古代部分) 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8 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郑炎,中国旅游发展史 M.长沙:湖南 教育出版社, 2000 中国导游十万个为什么(北京) M中国旅游出版社,北京: 2003 俞学才,旅游资源学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