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及其展望 摘要 国外学者的学术论点相互渗透、相互印证。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到有的学者归纳为整合观、网络观、协调观、组合观、知识载体观、元件一构架观、平台观、技术能力观等八大观点,从不同侧面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阐释,每一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似乎每一种观点都难以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给出精确的令人信服的界定。国内学者从金碚的企业竞争力分析框架到其他学者的资源观、资产、机制融合观、消费者剩余观、体制与制度观、能力观、创新观、组合观、文化与价值观等,也都存在不同的局限制。为此,在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相关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建立一套由概念、命题和定理组成更为严密的
2、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应把研究的重点逐渐转移到核心竞争力的操作层面,指导企业增强竞争优势;应尽快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评价体系。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 树型 ” 理论;学术流派 中图分类号 F27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2670(2009)02-0063-05 自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发表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一 “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理论开展了丰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 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作为 20世纪 90年代新兴的企业管理理论,尽管其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仍还存在诸多缺陷,甚至于对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概念都存在着许多争议。这就需要
3、理论学界结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继续补充完善这一理论。 一、国外学者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论述 1990 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划时代的文章 “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TheCore Compo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正式确立了核心竞争力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上的地位。其主要观点 “ 企业 核心竞争力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 ” 也被世人广泛接受和传播。该文也成为哈佛商业评论历史上所有论文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章。当时该文发表的时候,国外的企业战略领域正面临着信心危机。一些企业的战略规划部门被解散或大幅度精简人员,一些管理咨询公司倾向于加强企业的作业改
4、进。一时间企业重组、组织转型、流程再造等充斥企业,而以往被重视的战略规划被弃之不用。因为实际收效甚微,所以战略规划给人一种 “ 听起来激动、做起来没用 ” 的印象。一些公司的领导人往往都会决定宏伟目标,但往往又被 “ 现实的考验 ” 挫掉了锐气。实践中,企业不断会碰到各 式各样的问题,传统的战略与组织理论虽然能对发现问题提供坚实的基础,但不能完全回答和解释这些问题。传统理论虽然能对相对的竞争优势提供追踪比较的工具,但对如何培养和建立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却阐述甚少。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为代表的一批战略管理学家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提出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使得理论与实践能更好地结合,为企业发展长期竞争
5、优势提供强有力理论支持的 “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 。 根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的定义,核心竞争力是 “ 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 ” ,是“ 关于工作的组织和价值的传递 ” , “ 核心竞争力是交流、介入和跨越组织边界的深入工作,它涉及许多层次上的人员和所有的职能 ” 。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企业组织的集体学习,来自于经验规范和价值观的传递。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独特资源、知识和技术的积累与整合的过程。通过这一系列有效积累与整合,使企业具备了独特的持久的竞争力。因此,核心竞争力是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能使一项或多项
6、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核心竞争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不是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例如,摩托罗拉的快 速生产周期核心竞争力就是建立在许多基本技能的基础之上的,如同一条生产线的产品规格尽量相同的设计原则、弹性制造、高明的定单系统、库存管理和供应商管理等。联存快递公司在路线规划和投送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是由条码技术、无线通讯、网络管理和线性规划等集合而成的。这种集合正是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核心竞争力是对各种技术学习心得与各个组织知识的总和。 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的基础之上,具体表现为企业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通过学习和核心竞争力的积累,企业就可能尽早地发
7、现产品趋势 和市场机会,因而,企业的持续发展是与核心竞争力紧密联系的,企业必须不断地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进一步描述核心竞争力时提出了一个非常形象的“ 树型 ” 理论,见图 1。将一家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比作一棵大树,核心产品是树干和主枝,业务单位是分枝,树叶和花果则是顾客所需要的最终产品,提供养分、维系生命、稳固树身的根系就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核心产品 (核心零部件 )里面的知识、技能或它们的集合,尤其是如何协调纷繁复杂的生产技能和融合多种技术潮流。例如 Honda的发动机是核心产品,它建 立在 Honda的设计和开发能力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发动机又是 Hon
8、da的最终产品汽车和摩托车的核心。总之,企业要获得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三个层面上参与竞争。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最终产品是核心竞争力的市场表现,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力的物质载体。基于上述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企业战略的目标就在于识别和开发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具备了这种核心竞争力,企业才能很快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才能在顾客心目中将企业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只有在核心 竞争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企业才能通过一系列组合和整合形成自己不易被人模仿、替代和占有的独特战略资源,才能获得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按照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
9、的著述,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延展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通向未来多种市场的潜在通道。核心竞争力犹如一个 “ 技能源 ” ,通过其发散作用,将能量不断扩展到最终产品上,从而为消费者源源不断地提供创新产品。如佳能公司利用其在光学镜片、成像技术和微重量控制技术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使其成功地进入了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照相机、成像扫描仪,传真机 等 20 多个市场领域。 二是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用户看重的价值。那些能够使企业为用户提供根本性好处的技能,才能称得上是核心竞争力。区别核心竞争力与非核心竞争力的标准之一就是它给用户的好处是核心的还是非核心的。本田公司在发动机方面的技
10、能称之为核心竞争力,而它处理与经销商的能力就不是核心竞争力。 三是独特性。核心竞争力就是竞争者难以模仿的,如果它是个别技术及生产技能的复杂组合,它将是不易掌握的。竞争对手可能获得构成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技术,但它会发现复制或多或少的内部协调及学习的 综合模式更加困难。正因如此,传动系统确实是本田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在过去的一二十年中却不是福特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具有与众不同之处,因此不易被人轻易占有、转移或模仿。任何企业都不能靠简单模仿其他企业而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应靠自身的不断学习、创造乃至在市场竞争中的磨练,才能建立和强化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自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提
11、出后,国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学术流派与观点。他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的研究是多角度和全方位的,有学者将之归纳为整合观、网络观、协调观、组合观、知识载体观、元件一构架观、平台观、技术能力观等八大观点,当然这些观点是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的结果,各有侧重点和优缺点。 国外学者的学术论点相互渗透、相互印证,各自从不同侧面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阐释,每一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似乎每一种观点都难以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给出精确的令人信服的界定。就连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论文中也没有给出一个前后一贯的定义式的说法。他们强调企业核
12、心竞争力是一种协调性的整合能力,但在举例过程中却以核 心技术指代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他们看来,企业核心竞争力是超越不同 SBUS(战略事业单位 )的产品技术能力,是对传统 SBUS 组织结构的一种反动。他们常常以简单的融合代替必要的逻辑,缺乏规范理论应有的论证严密性,因此只能称为是一种非正规的理论 (杨浩、戴月明, 2000)。丹麦学者尼古莱 ?福斯也有针对性地指出, “ 企业能力理论研究人员甚至在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不能取得一致意见,企业 核心竞争力 理论与相当成熟的 企业契约相比,仅仅是崭露头脚和刚刚起步。 ” 二、国内学者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论述 国内学 者对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研究较早的应
13、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碚研究员。其著作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获全国 “ 五个一工程 ” 奖 (1999 年 ),研究报告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获 “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1999 年 )。他认为,核心竞争力通常是指企业所具有的不可交易 (不可竞争 )和不可模仿的独特的优势因素,核心竞争力往往是难以直接比较和难以进行直接计量的。每个企业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否则就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 ),但未必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可以成为企业竞争力中最具长远的和决定性影响的内在因 素,通常存在于竞争力的 “ 知识 ” 层面的最里层。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核心理念。企业核心理念是企业
14、领导人做出重大决策、处理重大问题、进行组织沟通所具有的独特观念和技巧,并且能够转化为整个企业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行为,成为企业生命体的核心元素或 “ 全息基因 ” 。也就是说,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仅仅是企业家个人的理念,而且是 “ 企业的核心理念 ” 。以 “ 企业核心竞争力 ” 为核心,综合企业资源理论、能力理论、知识理论和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方可构建出一个完整的企业竞争力分析框架。见图 2。 国内其他学者关于核心竞争力研究的主要成果 ,参见表 2。 三、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的局限及其展望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作为 20 世纪 90 年代新兴的企业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虽然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15、但它还存在许多缺陷,甚至于对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概念都存在着许多争议。 国内学者提出核心竞争力理论至少存在三种局限性:一是企业规模的局限,因为它是以某行业全球前列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二是市场背景的局限性,该理论来自和服务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三是行业的局限。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主要是在分析电子和机械制造行业企业基础之上而提炼核心竞争力 理论的,从他们对核心竞争力下的定义和对事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技术与核心产品的偏爱程度。实际上,不同的行业企业对其生产经营的性质有着不同的要求,也表现出不同的市场特征,而且不同的行业企业致力于学习的领域和方向也不尽相同。以机械工程为主的行业可能重视生产与作业流程
16、的改进,生物医学行业注重研发和创新,而金融行业则更加重视业务创新、风险控制。 实事求是地讲,核心竞争力打破了传统的企业 “ 黑箱论 ” ,不仅有效地回答了同行业间不同企业的绩效差异,而且也解释了不同行业间的不同企业绩效差异的主要原因。但这一理论 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在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建立一套由概念、命题和定理组成更为严密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在对核心竞争力科学界定的基础上,应该把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思想,应用于更为广阔的管理领域中,如金融企业的管理。 (2)应把研究的重点逐渐转移到核心竞争力的操作层面,指导企业增强竞争优势。目前,核心竞争力
17、理论的研究过多地放在了核心竞争力的性质与特征方面,对于更具现实意义的核心竞争力的诊断识别、培育、管理,及如何利用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竞争优 势等,均没有提出具有操作价值的方案。目前,稍有成就感的企业都声称自己具有核心竞争力,但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是根据现有核心竞争力理论来建立其竞争优势的。 (3)应尽快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评价体系。随着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的深入,企业如何在管理过程中识别和应用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该理论研究的新课题。在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应用过程中,企业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哪项或哪些竞争能力是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识别问题。换言之,企业要培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首先要界定清楚有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 争力在哪里 ?核心竞争力有多强 ?等基本问题。通过分行业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与识别系统,企业不仅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核心专长及劣势所在,指导企业的未来战略发展方向,而且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调整资源配置和业务流程等,指导整个企业系统科学地运作。同时,企业还可以有意识地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壁垒,既针对性保护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致外泄,又能够防止竞争对手的破坏或环境的侵蚀,从而保持自己的差异化或领先优势。 责任编辑赵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