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欠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就业初探 内容摘要:农村问题,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是目前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分析。探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农村 就业 剩余劳动力 目前,全球范围内大约有 9 亿人失业或从事不能维持生活的工作,约占全球人口的 15%。据劳动部统计 “ 九五 ” 时期我国城镇劳动力供给 5400 万人,劳动力需求为 3800 万人,期末失业人员 1600 万人,失业 率 7.4%。同时农村劳动力供给 11400 万人,劳动力需求 7700 万人,期末剩余劳动力3700 万人。以上数字仅指 “ 显性失业 ” 。在实际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的“ 隐性失
2、业 ” ,仅以农村为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 2亿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1/4,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 1/3。笔者拟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加以初浅讨论。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 朱容基任总理期间的 “ 两会 ” 闭幕后,在回答 CNN 记者的 “ 最让您头痛并难以入睡的是什么 ” 这个问题时说: “ 我还有很多的事情没有做,我一天到晚头痛,如果说最头痛的,我想目前讲起来,主要是增加农民收入。 ”这充分表达了总理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和关心。农村经济是否发展,农村是否稳定繁荣,农民的收入是否提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战略能否实现。我国人地关系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十分显著,同时,由于剩余劳动力得不
3、到有效利用,就难以实现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配置。因此,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安置成为目前农村工作的重点。探索解决问题的工作也将提到议事日程。农村出现如此之多的劳动力剩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劳动力流转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有如此众多的剩余劳动力,除人口众多的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建国以来选择并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农村就业问题长期处于无人过问,放任自流的状态,甚至将农村当做是城镇劳动力的“ 蓄水池 ” 。 “ 文革 ” 期间由于生产的停滞,使大量的城镇剩余劳动力出现从而形成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使大量的城镇人员涌入农村。恢复生产后又使大量的 “ 知青 ” 返城 。
4、随着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建立,农村劳动力流转的健全机制应该以市场为主,国家的宏观调控为辅助,从市场角度看,广大农村劳动力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不了解外地经济发展的情况与劳动力的需求信息,再加上自身的文化程度不高,活动能力不强,社会关系不广泛,因而导致许多民工盲目流动。不健全的流转机制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转移。不仅造成了财力的浪费,而且影响了劳动力的有效利用。 土地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节省了生产的组织管理费用,而且工作时间灵活,节 省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此前,农村也实行日小时工作制,不考虑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农民不能利用早晚凉爽的时间,而
5、常常 是顶烈日冒严寒,出工不出力。不仅生产力低下,而且造成大量的劳动力浪费。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工作时间比较灵活,而且农民的劳动时间都是有效的,并且不受时间限制,所以可以用一部分务农,剩余的劳动力可以从事一些非农劳动。从而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生活质量。这些剩余人员也必须寻求农业以外的收入。 计划生育的失控 建国以来,我国的卫生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 预防 为主,防治结合 ” 的方针已经家 喻户晓。有很多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的出生 率 高,人口死亡 率 大幅度下降,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由过去的四十、五十岁延长到六十、七十岁,老龄化十分严重。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失控。长期以来,在我国重男轻女的
6、现象十分严重,加上对农村多子女生育除了经济上的惩罚便无可奈何的现状,也是农村人口增多的又一个原因,所以除政策指导外,还必须进行理性教育。使他们真正意识到多子女给自己和家庭及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 户籍制度 现行的户籍制度依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户籍制度成为配置有关资源的基础 性手段,有了城市户口就能享受住房、就业、医疗、退休等待遇。农民进城的渴望,只有通过应征入伍或考入高等院校才能实现。严重地阻碍了资源与要素市场的合理配置,制约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进程。致使剩余的农村劳动力长期在本地滞留,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当务之急应是如何提高劳动者的自身素质。这将成为劳动力流动的关键。 综上
7、所述,是造成农村劳动力剩余的主要原因,面对农村过剩的劳动力资源,党和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并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实行宏观控制。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意识到,仅凭就业上的优惠政策,仅凭失业保险范围和 规模的扩大,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的。我们必须从农村内部找出路。 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初探 要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除提倡劳动力合理流动以外,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空间是我们把解决农村就业问题放在农村内部的重要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流,尤其是进入 20世纪 90年代后表现更为突出。农村领域容纳的劳动力还出现绝对量下降的新情况,但这些不足以判断农业内部的潜伏空间。把农民留在土地上并
8、不是对原有农业生产的简单重复,而是对落后的生产条件、低水平的农业生产结构和传统的经营方式 的全面革新,以此来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既有利于改善农产品的结构,又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的被动局面,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减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造成的就业压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农村劳动力 亟待加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稳定农村劳动力有重大影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不需要复杂的技术,而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基础薄弱,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靠天吃饭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改善, 致使农业生产受自
9、然因素的影响太大。稳定生产不能得到全面实现形成了农民付出了很大代价,却得不到合理报酬,久之,使农民失去了以土地改善生活条件、提高收入的信心。这就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流。如果农村解决了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使涝能排、旱能浇、无论自然情况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能使他们获得稳定、理想的收入。这无疑对稳定劳动力资源有极大的作用。 调整农业结构,提供就业岗位 农业结构的调整为深化农业内部就业提供了很大的社会空间,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以耕地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这种单一的结构摸式 ,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剩余。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农村经济中质量低、成本高、依据资源禀赋的劣势日益凸现出来。我
10、们应该顺从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借机吸收国外经验,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变耕地密集型为劳动密集型。生产高质低廉专用性强的农产品与 “ 洋货 ” 竞争。这种转变不需要太高素质的劳动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供了大量的空间。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解决了就业。何乐而不为呢? 农业产业发展开辟了农业内部就业的 “ 新领域 ” 农业产业化是以动植物生产为中心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内容的总和 。传统农业中产前、产中、产后的联系被切断,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相脱节,造成了农业利润低,而且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仅限于农业生产部门,大大降低了农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发端于 20 世纪90 年代初山东维纺及临
11、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力的地打破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格局。通过龙头组织把农户和大市场连接起来,按着市场机制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形成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通过人的因素,把人为截断的诸环节连接起来,将农村生产中的产前、产中、产后等诸环节联系在一起。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就业,为我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 力就业指出了一条可以实践的道路。 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更广泛就业 我国农村文化教育落后,劳动者文化科技素质偏低。过剩的劳动力无法满足深度发展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广泛就业,就必须提高劳动者的自身素质。首先,要大力加强农村的教育投资,各级农村党组织要把优先开发、利用人力
12、资源作为基础战略和基本国策,把科技兴农落到实处。通过加大教育投资,加速人力资源的生成,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使之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其次,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国际输出。我国对外劳动 力输出缓慢。不仅总量少,而且结构单一,地域狭窄。今后要积极扩大劳务输出,并采取多种措施,增大人力资源的积累水平,为国际劳务输出奠定人才基础。再次,搞好农村劳动力的内部转移,要通过农业的深度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种植业的剩余劳动力逐步向畜牧业、林业转移,最后要采取多种形式分类型、分专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教育和培训,既增加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又延长了个人受教育的时间,直接降低和延长劳动力供给,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的直接压力。 凡此种种,无非就是为了使剩余劳动力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找到一份适合的工 作,以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巨大压力。现阶段解决劳动力就业是功在当代,利在长远。各级政府必须把再就业工程当做头等大事,抓紧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