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中国经济增长转型中的国有企业改革 中国近年来的高速经济增长在世界历史上可称为 “ 奇迹 ” ,然而高速的增长背后也有很多问题,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存在合理性和改革的方向问题。试图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以及国有企业在其中的贡献,探讨国有企业应如何面对经济增长的转型。 国有企业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转型 一、改变,势在必行 :中国经济增长现状与模式转型的必要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信息,自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间,中国年均 GDP 的增长率达到 9.8%,而世界上仅有七个国家或地区曾经以 7%以上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超过三十年,中国成为了其中之一。 “ 十一五 ” 期间,中国经济年
2、均增长 11.2%,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 3.5%,中国又一次创造了“ 奇迹 ” 。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无论是褒扬还是批判,却都有一个共识,即: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需要变革。 从传统理论上说,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 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劳动力的增长以及人均资本的增长率。在过去的三十年中,这三个因素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都有很大的贡献。首先,国内金融体系的建立为经济增长必须的资本投入创造了可能。其次,劳动力的增长从总量和劳动力结构调整两方面影响产出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最后,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也促使全要素生产率得到了普遍提高。 然而我们看到市场机制的效率还有待提高。中国保持高增长的因素是否
3、还能继续存在而维系下去是所有关心中国经济增长的人会问的问题。 一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特别 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大幅上升, “ 民工荒 ” 现象的持续存在及其引发的工资提高,都表明维持了 20 多年的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正在发生改变。低成本优势的削弱将会带动剧烈的结构调整。 二是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环境约束压力的显著加大。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化的高强度发展与高额人口总量所消耗的资源规模是前所未有的。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程度加深,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新增量的多数严重依赖国际贸易进口。环境方面的约束压力也在不断加强。 另外,尚未健全而脆弱的金融体系、收入差距
4、扩大导致的不稳定因素以及新 增长点的未知空白都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现实压力。 是被动地接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变革,还是主动调整制度与经济结构来适应这些变革?英国经济学家 S.库茨涅茨早就说过:制度调整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之一。 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国有企业对经济增长的正面和负面效应 国有企业在中国的经济体制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种经济体。几乎所有对中国经济增长分析的学者都认为,国有企业的在经济增长中的效率是低下的,是拖后腿的。 我国目前的国有大企业大体分为 2 种情况:一是功能性的大企业,包括负责基础设施和公 共产品的供给企业、掌控重要资源开发的企业、以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军工、打飞机制造等战略性产业;
5、二是与中小型企业具有竞争性的国有大企业。 国内外均有学者研究了中国国有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众多学者通过各种分析认为,国有企业部门规模对经济增长有负面效应 效率损失之一在于,国有企业破坏了市场经济规则,政府干预扭曲了市场价格机制,导致资源不能合理配置。从资金角度看,中国的金融体系也大多是 “ 国有的 ” ,国有银行倾向于贷款给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环境则比较苛刻,银行政策的偏颇使得非国有企 业在融资上处于劣势地位,不利于市场竞争。国家对价格的控制正是中国经济改革中价格扭曲使得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配置的重要源泉。 效率损失之二在于,众多国有企业在持续亏损中仍然苟延残喘,靠政府补贴度日
6、,严重浪费社会资源;而少数盈利的国有企业 ,利润大多来源于其特殊的垄断地位而非技术创新。在市场经济体制当中 ,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将迫使企业不断创新以维持生存并获取利润。而国有企业却有着天生的 “ 优势 ” 。 然而,批判归批判,国有企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却也是不可抹灭的。 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国 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与GDP 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就长期而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国有企业发展之问构成了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众所周知,在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会产生 “ 市场失灵 ” 。市场不是万能的,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有企业在经济稳定、社会
7、稳定和经济的长远发展等方面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三、未来的方向:国有企业的转型对策 国有经济的存在是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的,相对于片面强调国有经济的退出,更现实的应该是考虑如何通过技术、组织和制度创 新使得国有企业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针对国有企业几个现实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将成为转型的主要方向: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明晰企业与政府的产权关系,用现代企业制度来规范企业运行。 二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监管体系,设立行业监管机构,防止企业管理者陷入腐败受贿,防止企业利用垄断地位损害社会利益和公众利益。垄断性的企业更应当加强自律和自我约束,主动维护社会和公众利益。 三是建
8、立对全员的激励约束机制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善收入分配。对国有和国有控股 企业来说,建立对全员的激励约束机制,既是搞活企业的需要,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也在面临着市场的淘汰选择,不符合市场竞争条件的国有企业也会走向破产清算,退出市场。关键的问题已不是谁进谁退,而要强调平等竞争、优胜劣汰,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尊重市场竞争的结果。 参考文献 : 洪功翔,等 .国有企业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7,(4). 刘瑞明 ,石磊 .国有企业的双重效率损 失与经济增长 .经济研究 ,2010,(1). 美 德怀特帕金斯著,杭行译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解释与展望 .江海学刊,2007.1. 作者简介:王常乐,女, 1984 年生,籍贯江苏靖江,上海交通大学会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管理会计、宏观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