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企业信息化中的组织问题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促进企业发展最活跃的驱动因素。在这样的条件下,研究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市场竞争力的关系,总结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必要性。在认真了解企业信息化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在肯定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着重探讨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组织问题;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1X( 2014)36-0013-02 引言 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业务流程和生产经营
2、活动重组和优化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对企业进行集团化管理,实现企业内部、外部信息共享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难以适用于这种变化了的环境,整个企业管理乃至于经济运营模式都孕育着一场新 的变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企业信息化建设成为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中国已经重视并在借鉴国外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呈现出不少的问题,搞好企业信息化建设,
3、刻不容缓。 一、企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首先,从整体企业自身的内部规划的角度来看,规划和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应该在企业的各个层面结合识别信息的资源和盈利机会,并以此来打造新的竞争优势。但计划的企业管理制度涉及到很多方面和很多不确定性,因此规划宜粗不 宜瘦,长远规划来确定的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短期目标可操作性强的大方向。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因为我们的业务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还没有掌握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为自己欠缺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很难做好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这直接影响了企业成功实施信息化建设。 其次,要看整体的规划,从企业外部,企业
4、信息化在城市规划信息应与发展规划相一致。境外企业应当通过建立完善有效的沟通与企业间资源共享的公共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的业务运作效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公共信息网络平台;企业信息为纽带,以政府信 息和所连接的社交服务信息。由于政府建立信息社会刚刚开始对公共信息网络平台的规划建设工作还比较欠缺。这也制约了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顺利发展。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了一定成效,但整体水平较低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国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是在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广度和深度。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 300 国家经贸委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已经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
5、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 50%以上, 90%以上的接入互联网,90%以上建立了内部局域网。总体而言 ,中型国有企业,只有 40%的基本信息,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比例较低,可以说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还处于较低阶段。 (三)高层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正确和充分 首先,对于企业一些更好的条件,以满足眼前的情况没有改善信息技术,企业仍然可以做的很好,因此,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和销售模式,并没有觉得什么样的信息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做的没有完善的信息技术业务仍然可以做好,所以缺乏信息化建设公司的重视程度。 其次,一些企业在企业信息化初期的高层领导,保持对 IT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获得通过企业信息 化提高效率,结果
6、一旦看到增加了投资成本,同时提高效率和无显著损失信心。高层领导不能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急功近利,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此外,导致一些企业认识到信息技术还停留在办公自动化,一些企业现有系统的自我感觉良好,满足信息,技术的应用目前的水平,也没有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最后,一些企业只是看到或听到他们的需要一个成功的企业信息清楚地了解一个例子,盲目跟风投资于最先进的硬件和软件的发展趋势,因此,它不但没有起到作用,但事业闲置设备和投资的浪费。 (四)组织战略制订中产 生两个极端 企业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比较缓慢,落后的管理和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先进的管理理念冲突,观念和业务流程再
7、造和组织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组织误将信息系统作为组织的战略目标。所以花去很多的时间、精力,战略使这一 “ 目标 ” 通常完成,投资信息变得越来越大,该组织并没有被要求实现公司的战略保持的前提下,处理规模和效益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以迎接未来的挑战,甚至有些企业陷入了困境。另一方面,管理应用程序和组织的战略信息系统之间出现很多不协调的发展,产生多个单独的应用程序,以及缺乏整体 效率。虽然做了很多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实施工作,花一个单一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却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相反建无数个 “ 信息孤岛 ” ,没有实现交换和共享信息所产生的巨大负的成绩,使企业能够承担
8、风险的成本高。 事实上,从管理的角度看,信息技术的应用应当用来满足管理的需要,它也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从技术角度看,管理应纳入信息系统,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整合信息系统的规范运作。 (五)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管理重组落后 信息化的实质是管理重组,以提高企业开展了对中国大多数企业投入 更多的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和技术更新设备上的竞争力,更强调了一个台阶,而忽略了变更管理模型对应于这种模式,并且因此,未实现的投资,或者甚至负效益的回报,这是企业信息建设不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 有些公司没有统一的信息资源库,不一致。信息收集渠道较单一,缺乏灵活性,使得信息综合来源是不够的,还不够顺畅的传输通道,更难
9、以收集信息的处理,使得资源潜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二、企业信息化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一把手工程 企业领导者应充分认识到,建设企业信息化是一种管理模 式,组织结构,“ 自上而下 ” 的创新与变革的思维方式。经验和实践表明,主持和参与信息化领导力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关键,企业信息化开始的成功。 应包括在战略领域在整个组织,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理论和应用信息系统的结果,结合组织管理文化和信息技术应用的组织和管理思维方式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从组织的战略管理、组织、管理和资源来推进信息化实施应用。其中,经济,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人才的基础,是关键的企业信息。当前和长期的任务是推广企业信息化意识,提
10、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培育企业信息化专业人才。 企业信息化需求 的自身努力,支持政府和企业。政府正在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 ,帮助能量转换器 ” ,企业正在加速电源企业信息化建设,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二)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前提。网络基础设施,包括各种信息传输网络建设、信息传输设备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等设施。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宽带、高速、高容量、高层次的全国骨干网,逐步消除跨部门,跨区域的网络建设分割的壁垒,资源和体制的垄断性障碍。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 断完善的漫长的过程,因此,决策权应该由
11、一个管理专家等组成成员,规划专家、系统分析员、物流专家、计算机专家和建立。当该机构的项目决策与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调研、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明确目标的同时,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从而提高决策的透明度,提高科学民主决策。 (三)建立一支自己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 人才是一个思想家的关键,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 “ 复合型 ” 的 IT 人才,其中通过加强人员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需要企业精通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实践能力,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训练软件相关人才。教育部日前批准了一些老牌大学在全国软件学院,有重大举措。企业信息化
12、的实施需要足够的基础设施支持,企业必须加强基础管理,包括财务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测量和管理,使数据准确、完整、客观、及时。 (四)做好信息化建设准备工作,落实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 80%的企业认为资金投入不足是企业信息限制的首要因素,而企业信息化是综合性工程投资很大,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包括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等诸多财政方面,进行 详细的投资预算,建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多渠道、全方位的融资的实施,使资金到位,这样才能保证顺利实施企业信息化。 结束语 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和市场竞争力的现状密切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开展企业信息化,科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演示文稿内容的建设
13、施工,探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内部组织能力的一个重要支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信息技术不仅依赖于在企业内有效的组织,而且还对企业外部的优劣的环境。但它是一个巨大的企业信息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期的努力,仅应用软件是远远不够的,优秀 的管理软件是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公司治理和专业的人才,技术和管理同步实施的水平,这将是一个决定信息化的成败的关键因素。中国企业信息化确实不是企业本身的唯一努力和市场操作,还需要大力倡导和政府监督。 参考文献: 欧阳峰,傅湘玲 .企业信息化管理导论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张恩道 .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研究 D.贵阳:贵州大学, 2006. 席丹,胥军 .关于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思考 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6) . 王众托 .信息化 与管理变革 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高复先 .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杨景旗,宋贵侠 .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大庆社会科学, 2012,( 4) . 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