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印度经济发展中的两极分化问题 【摘要】本文重点讨论印度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所出现的两极分化问题,并通过农业与服务业、农村与城市以及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三个方面的对比来进行分析和论证。通过以上问题的阐述,进一步分析印度经济的发展模式,并从中得到值得借鉴的经验及应吸取的教训。 【关键词】两极分化 农业 服务业 教育 城市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印度经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令世界瞩目,被冠以 “ 印度虎 ” 的称号,依靠软件产业引领着经济的强势发展。但是,在印度的这种发展模式下, “ 二元经济结构 ” 现象日益突出。一面是蒸蒸日上的服务业,一面是传统落后的农业;一面是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一面是广
2、大贫瘠的农村。印度经济发展中的两极分化已经深刻地影响到印度社会的各个方面,而长期的收入分配不均等必定会给社会治安带来隐患。 一、农业与服务业的两极分化 印度的 “ 二元经济结构 ” 的特征十分突出。所谓二元结构是指 “ 发展中国家社会中政 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结构的断层和分化,其实质是现代与传统并存于一个社会所产生的现代性结构与传统性结构的分裂。 ”这一 “ 二元经济结构 ” 在印度社会中的表现为一极是贫穷落后的传统农业经济、一极是以现代服务业为推动力的现代经济。下面将从政策导向与资本形成两个方面分析这一问题。 1、政策导向 1947 年印度摆脱了英国 150 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独立。
3、印度总理尼赫鲁为了恢复英国殖民统治下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内经济,从 1951 1952 年度开始积极推行连续多个 “ 五年计划 ” 。这样一种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重工 业和基础工业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印度政府将工业放在了比农业更加重要的地位,农业仅仅成为工业的一种附属品,资本形成不足,前景黯淡。 2、资本形成 从表 1中可以看出,从 1970年到 2000年这三十年间,农业总资本占 GDP的百分比与农业总资本占全部经济总资本的百分比均呈下降趋势。并且,公营部门在农业总资本的形成过程中并不起主导作用,资本投入量始终低于私营部门的投入额。农业公共部门资本投入不足严重影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农田水利建设,农
4、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建 设等。 不可否认的是,尼赫鲁也曾试图推行农业机械化来改变印度的农业状况。但是,印度的自然条件并不满足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条件,即土地占有规模大并且成片。同时,农业机械化必然会导致大量的农民转向其他的产业,而印度又不具备安置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在有限的农业机械化进程下,尽管有 “ 绿色革命 ” 的大幅度增产,但印度的农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失败的,农业发展几乎停滞。 与农业发展困境相反的是,印度的服务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欣欣向荣。 “ 七五计划 ” ( 1985 1986 年度至 1989 1990 年度)工业发
5、展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 “ 鼓励发展电信、计算机、微电子、生物工程等朝阳工业,鼓励工业采用光纤、激光、遥控等技术去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 ” 。在“ 八五计划 ” 以及随后的 “ 九五计划 ” 公营部门发展项目开支中,科技与环境项目的投资从 “ 七五计划 ” 中的 1.4%增加到 2.1%(后两个计划中的比例相同),投资金额从 308.6亿卢比猛增到了 904.17卢比和 1845.8亿卢比。充裕的技术和资本供给,为印度服务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印度的 IT 业在整个 90 年代都保持 40%的速度增长。同时,印度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 软件出口大国,质量和成本的综合指数位居世界第一。 二、农
6、村与城市的两极分化 尽管印度经济正高速发展,印度的广大农民却获益甚少。据 2006 年OECD的数据显示, 2005至 2006年度印度 GDP增长率达 8.4%,其中服务业增长了 10.3%,工业增长了 7.6%,而农业仅增长 3.9%。在印度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城市化进程却是十分缓慢。从 1981年到 2001年这二十年间,印度城市人口的比例仅从 23.7%上升到了 27.8%,大大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1、政府投资与城乡两极分化 印度 政府用于农业及其相关项目的开支要远小于运输通讯及科技与环境等项目的支出,资本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缺少储藏和加工设施,谷物、水果和蔬菜收
7、获后的损失率非常大,达到 25%30%;农产品加工率为 2%,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据资料显示, 2001年,印度有超过 1/3 的农民要靠非农业收入来维持生计。 与此同时,印度政府将大量资金投入城市中高技术产业的建设。早在 70年代中期,印度就在孟买建立了电子出口加工区,成立了电子部。从 “ 七五 ” 到 “ 九五 ” 三个五年计划对高科技产业大力扶持,使印度以软件业为主 导的城市的发展欣欣向荣。 印度农业人口数量庞大,有 70%的印度人生活在农村。而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和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农村在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更是引发了收入的不均衡分配以及深刻的社会问题。 2、种姓制度与城乡两极分化
8、在印度, 85%以上的人信仰印度教,印度教中的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中根深蒂固。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种姓为婆罗门,第二等种姓为刹帝利,第三等种姓为吠舍,第四等种姓为首陀罗。同时,在首陀罗之下,还有大量没有等级的印度人,被称为 “ 贱民 ” ,印度现在的贱民数大 概有 2.4 亿之多。同时,印度只有 2% 4%的人口是婆罗门,他们占据着全国 60%的工作岗位,而占总人口 25%的贱民却只有不到 1%的工作岗位,并且大部分的低种姓人口都生活在农村,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 可以说,印度社会被人为地分成各个阶层并且很难互相融合,其城市化进程从根基上来说就被人为地排斥。这也可以从一定角度解释印度
9、现在的社会现象,那就是少数高种姓的印度人在城市中拥有着不菲的收入和体面的社会地位,他们拒绝低种姓的印度人与自己生活在同一阶层的社会中,共同分享印度经济发展带来的优越物质生活。 三、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两极分化 对政府忽视基础教育的原因分析,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 森和让 德雷兹给出以下几点概括:第一,保守的高等种姓认为知识对低种姓不重要或不合适;第二,对甘地的 “ 识字本身不是教育 ” 观点的曲解;第三,某些激进地区相信现有的教育体系是压迫下层阶级的工具或殖民地时期的残余。 长期的政府漠视使基础教育的普及停滞不前,从印度与中国在识字率上的差异可以有所发现。根据表 2数据显示,印度的识字率始终远远
10、落后于中国。前两个年度的数据显示,印度男性的识字率仅为 55%和 64%,远远落 后于中国男性的 79%和 87%,与中国女性识字率比起来也略显不足。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印度女性的扫盲问题遭遇巨大障碍,成人识字率始终不足50%。 相比之下,印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也确实带来了巨大的人力资本优势。印度有很多国际知名的大学,如印度理工学院的优秀毕业生甚至可以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和法国的综合大学的毕业生相媲美,并且许多人已经成为美国硅谷中的领军人物。但是,在印度的学生中,仅有 10%的学生能进入大学,接受这种精英式教育,又只有更少的人能够搭上印度软件业的快车,分享印度经济的增长成果。 印度基础教育
11、与高等教育的两极分化,是印度种姓制度的社会外延。不从根本上解决印度人头脑中的等级分化问题,就不可能为印度的大量人口提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机会,更无法缓解印度社会出现的越演越烈的两极分化现象以及由于收入分配不均等而产生社会治安的动荡。 今天,印度在解决了 “ 粮食 ” 和 “ 外汇储备 ” 这两个曾经深度困扰的问题后,是时候考虑如何让全民分享其经济腾飞的成果。印度可以利用第三产业的发展成果来反哺农业和工业,打破产业结构不均衡发展的局面,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改进。同时,为了稳定社会治安,缩小两极分化 ,印度政府应充分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以更好地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除此之外,如何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对电力等能源类产业的扶持,也是印度应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文富德:印度经济发展、改革与前景 M.成都:巴蜀书社, 2003 任佳:印度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 印度发展模式初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阿玛蒂亚 森、让 德雷兹:印度:经济发展与社会机会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杨东群、李先德:印度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与 现状问题 J世界农业,2007( 6) . 任彦:印度,谜一样的国家 J同舟共进, 2007(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