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心脏生理,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二、心肌的生理特性三、心动周期及心率四、心脏的泵血功能五、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六、心音与心电图,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1.静息电位 同骨骼肌、神经细胞一样,在静息状态下膜两侧呈极化状态, 膜内比膜外低90mV,2.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去极化,复极化,2、动作电位,1、去极化期(0期) Na+内向电流 2、复极过程 快速复极初期1期 短暂的K+外流 平台期2期 内向电流(Ca2+内流为主和微量的Na+ 内流)K+ 外向电流 快速复极末期3期 K+外向电流 静息期4期 Na+K+泵活动,Na+Ca2+交换 Ca2
2、+泵,快钠通道 河豚毒(TTX)阻断慢钙通道 Mn2+和多种钙通道阻断剂阻断,(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自律性细胞与非自律性细胞电活动的最根本区别是:4期自动除极化。这是产生自律性的电生理基础。,1、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度慢、幅度小,膜内电位仅上升到 70mV左右。没有明显的复极1期和2期。3期复极化时,膜内电位下降到-60 mV左右,为最大复极电位4期膜电位不稳定,由最大复极电位开始自动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爆发一次动作电位。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较快。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的离子机制:0期 L(Ica-L)开放 Ca2+内流3期 K+外向电流
3、( IK),2、浦肯野细胞 (快反应自律细胞)0、1、2、3期同心室肌AP If ( Na+)内向离子流 进行性递增。(主要) 逐渐衰减的外向K,浦肯野细胞4期自动除极化的机制,三种细胞AP及其机制的比较(1,2期),三种细胞AP及其机制的比较(3,4期),二、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1、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有效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0期除极3期复极-60mv 3期复极-60mv -80mv 3期复极-80mv -90mvNa+通道完全失活或刚刚 Na+通道已逐渐复活但尚未 Na+通道基本 开始复活 恢复正常 恢复正常但开放能力 仍然没有恢复正常 任何刺激均不产生AP阈值
4、 可 产生AP 阈值 可产生AP,期前收缩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心室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异常刺激,则可产生一次新的兴奋和收缩。由于这次兴奋和收缩是发生在下次窦房结的兴奋到达之前,引起的收缩。代偿间歇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心舒张期。,2、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不产生强直收缩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因窦性节律的兴奋是规律下传的,当窦性兴奋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就不能引起心室的兴奋和收缩,而出现一次窦律“脱失”,需等待下次窦律刺激引起兴奋才产生收缩,此等待期间为代偿性间歇。,期前收缩和代偿间隙的动画,(二)自律性,1、心脏的起搏点窦房结 100次/分 自律性最高 正常心脏起搏点 窦
5、性心律房室结 50次/分 潜在起搏点 异位心律浦肯野纤维网 25次/分 抢先占领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控制通过两种方式 超速驱动压抑,2、影响自律性的因素(1)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2) 4期自动除极速度(主要),(三)传导性,1、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途径:窦房结 心房肌(优势传导通路) 房室交界 房室束 左、右束支 浦肯野纤维网 心室肌兴奋 特点:房室交界区传导速度极慢0.020.05m/s 形成房室延搁。,2、影响传导性的因素,心肌细胞的直径 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0 期除极速度快,临近未兴奋膜局部电流形成快,达到阈电位快,兴奋传导快,0 期除极幅度大,(兴奋和未兴奋部位之间) 电位差大,局部电流强,扩布距离大,使下游更远处兴奋,兴奋传导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