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心理.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322090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与心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文化与心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文化与心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文化与心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文化与心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文化与心理王光荣兰州大学教育学院一、关于文化文化问题本来就是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在创立心理学之初,就敏锐地意识到文化是心理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他高瞻远瞩,将心理学一分为二,即个体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华生认为民族心理学翻译为“文化心理学”更合适。个体心理学主要通过实验的方法加以研究,而民族心理学主要用分析和研究语言、艺术、宗教、神话、社会风俗等社会历史产物的研究方法,探讨民族心理学,希望从中推演出人类高级心理过程的基本规律。虽然冯特对两类心理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开创性研究,然而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将两类心理学有机地融合起来。冯特这种可贵的文化意识在他之

2、后未被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被后来的心理学家所继承,未能在时代的实证科学洪流中发扬光大。的确,文化是人的属性的本质特征,人的存在不仅是一种生物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历史的存在。人类正是借助遗传信息和文化影响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遗传信息使人具有了人类的大脑和躯体,文化环境的滋润则使人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社会的人,在人类身上,遗传信息和文化信息互为因果,交织在一起共同规定了人的存在。然而,西方传统主流心理学将文化看作是无关的干扰变量而排斥在心理学研究之外,把心理和行为从文化中孤立出来,只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研究,至多在一种文化条件下进行假设检验。心理学家们热衷于探索那种超越历史和文化限制、不受任何文化和

3、历史影响的、一般的、抽象的和普遍的心理规律。由此心理学研究中出现了文化沙漠或文化空白,这种状况引起了心理学界有识之士的深刻反省。心理观与方法论的突破势在必行,关注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文化特性,重视心理科学的文化性质,揭示文化与人的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体现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新转向。2文化转向的出现受到了心理学家的高度关注与积极评价。有人因此认为,心理学研究正在经历一场重要的“文化转向”,也有人提出心理学正经历继“认知革命”之后的又一次“文化革命”,甚至美国心理学家皮特森明确指出,“以文化为中心的观点提供了除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之外的第四个解释的维度,它的意义就像三维空间之后

4、发现的作为时间的第四个维度”。文化转向的意义不在于仅仅开辟了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重要的是它为当代心理学家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人类行为的新视野,为心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我们知道,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成的人的心理与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者也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是一种文化的存在。顺理成章,心理学的研究必须重视文化因素,充分考虑文化与人的心理、行为之间的辩证关系。世界是各种文化构成的大总体,而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人形成不同的生活习惯与不同的处世方式。比如,人们常说“英国人保守”,“法国人浪漫”,“美国人热情进取”,“中国人勤劳朴实”等等。有人以大象为题,嘱人作文,德国人写的是大

5、象的思维,法国人写出了大象的情爱,俄罗斯人写的是俄罗斯大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大象,而中国人则写出了大象的伦常。中国人和美国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呢?归根到底这跟两国的文化有关。既然文化很重要,那么,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文化的具体含义。或者说给文化下一个明确的定义。1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要给文化下个确切的定义是很困难的。有人说,文化即使不算世间一切事物中最难下定义的事物,也是世间一切事物中最难下定义的事物之一。有人甚至说,文化定义之争的解决绝不比文化研究本身来得更容易。据(1988午1月出版的)中国文化热一书的作者介绍说,“有人作了专门统计,发现全世界,从各门学科,各个角度,给文化下的定义有260

6、多种”。可谓“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人生忧患识字始,可以改成 “人生糊涂文化始”了。这里举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3人类学家EB泰勒(1871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性的,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属描述性定义)我国著名文化学者 余秋雨先生也提出了他对文化一词的理解,他的定义是: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以及与之相呼应的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社 会 学 家 ( 易 益 典 ) 的 定 义 : 文 化 是 人

7、 类 群 体 创 造 并 共 同 享 有 的 物 质 实 体 、价 值 观 念 、 意 义 体 系 和 行 为 方 式 , 是 人 类 群 体 的 整 个 生 活 状 态 。心理学家给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是由一个大群体共享的并代代相传的东西观念、态度、行为和传统。或者:同一社会群体的人,长期在传统与学习环境下所形成的带有独特性的思维、信念与生活模式。此外,在法国,在西班牙,在日本,在我们中国其他学者,给文化下的定义还有很多。曾经有人说,文化的定义已有400多种了。诸如广义文化,狭义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还因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和研究角度不同,而有现实文化,历史文化,东方文

8、化,西方文化,软文化,硬文化,官文化,俗文化,匪文化,土文化,校园文化,文化恰如天上繁星,然而一场报告却只能有一个立场。于是,我们干脆快刀斩乱麻,至少在本人此时此地,文化的定义就是一句话,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总和(或者说“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 。历史文化即人类历史文明的总和,现实文化即人类现有文明的总和。东方文化即东方人类文明的总和,中国文化即中华民族文明的总和。2文化间的差异文化就像冰淇淋,有很多不同的口味。在华尔街 ,男性几乎都穿西装,女性几乎都穿衬衫和裙子;在苏格兰,很多男人都穿着方格裙而在靠近赤道的一些地区,人们几乎不穿什么衣服。文化差异对人们心

9、理和行为的影响也许更持久更绵长更顽强更深远。前面提到中国人与美国人的差异,然而美国人和英国人照样有差异。例如:4“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的铁蹄践踏着欧洲大陆(瑞士、瑞典等中立国除外),孤岛英国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 基地。1941年,美国宣布参战,美国大批官兵首先在英国集结。然而,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即英国人与美国人之间发生了一些摩擦。美国人总觉得英国人自高自大有话不真接说,总是用居高临下的保护人的口气说话;英国人又觉得美国人太爱表现自己,什么话都要先说出来,夸夸其谈,自我吹嘘。更有趣的是,美国官兵同英国女郎一接触,双方都指责对方不道德。这种摩擦自然会直接影响英美的团结合作,同时也

10、不利于美英的共同作战。”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同样在于文化的差异、文化的冲突。而且实实在在地说,英、美两国同种同语,相似之处还是比较多的哩,美国人和日本人在一起,那差距更大呢?!比如谈生意,日本人看美国人的信,会因为一开头就把什么条件都摆出来而感到不痛快,以为美国人以势压人。而美国人看日本的信,则越看越越迷糊,但觉雅语连篇,就是不得要领。按照日本人的习惯,最重要的事情应该在最后去谈,而按照美国人的习惯,最重要的事情最好放在最前面谈,所以美国人看日本人的信,最好倒着看。而日本人看美国朋友的信,为了使自己的心情愉快,最好也从最后一段读起。我们可以从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差异里,从抚养孩子及安葬

11、方式上,从穿着 (无论我们穿什么)方式上看到人类的适应性。顺着某个自成一体的文化前行如同顺风骑自行车:风带着我们前行,但我们却几乎注意不到它的存在。如果逆凤骑车,我们就会注意到风的存在。到欧洲旅游的大多数北美人对异国他乡更小的汽车、人们左手用叉的行为、沙滩上人们衣着毫无约束等现象会感到惊讶。每一文化群体都发展了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 (norm)可接受的和期望的行为规范。例如,日本人在家中有脱掉外出时穿的鞋的习惯,英国人俄国人有按先后顺序排队的习惯。俄文中没有“加塞”这个词,而我们中国人排队时经常会遇到有人加塞。事先对行为规范的了解使得人们不受先入为主的观念的约束。如果知道什么时候该鼓掌,什么时候

12、该躬身致意,在宴会上先用哪个叉子,什5么样的手势和赞美恰当,那么我们就能使自己放松并愉快地和别人交往,而不用担心遭遇尴尬和受到侮辱。同样,如果对某种文化中问候的行为准则有很好的了解握手还是吻脸颊那么它可以预防那些犹豫不决的难堪时刻。当文化发生冲撞时,不同文化的不同准则常令人迷惑。例如,人们喜欢在自己身体周围保留的一个活动的缓冲区域(机场、银行1米线)。如果有人侵入了个人空间 (PerSonalspa。) 人们就会感到不舒服。与拉丁美洲人、阿拉伯人和法国人相比,斯堪的纳维亚人、北美人和英国人喜欢拥有更大的个人空间。在社交聚会上,如果一个墨西哥人希望保持一种舒适的谈话距离,那么结果会是与之交谈的美

13、国人后退撤出。对美国人来说,这个墨西哥人入侵了自己的个人空间;而对墨西哥人来说,这个美国人显得太冷漠、不近人情。文化差异也表现在表达方式上。在俄罗斯男士不要随便给女士拨香焦皮,如果你这样做了,说明你对这个女士有罗曼蒂克式的兴趣。根源于北欧文化的人通常认为,来自于地中海文化的人热情、有魅力,但做事没有效率。反过来,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人认为北欧人办事效率高,但为人冷漠,一心只想着守时。当各种文化混在一起时,发生误会是常有的事情。这里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灾难性的例子。1991年1月9日,伊拉克代表在日内瓦会见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双方为防止战争的爆发做了最后一刻的努力。当时,贝克清楚地提出警告,如果伊拉克

14、不从科威特撤军,美国将攻打伊拉克。但他警告时表现得非常冷静,以至于萨达姆侯赛因的同父异母兄弟报告说“美国不会攻打 (伊拉克)他们非常冷静,并没有愤怒。”为什么他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呢?因为与美国人不同,伊拉克的表达方式非常夸张:“如果你进攻,那你就会面临最可怕的战役!”跨文化专家特里安迪斯推测说,要是贝克当时是以伊拉克人传统的方式进行交流(而不是美国人的方式)如捶桌子,面目狰狞,大声咆哮道:“我们要把你们做成汉堡包,”那么,他的意思可能就会被正确地理解。文化差异也表现在生活节奏上。如果一位英国商人邀请一个拉丁美洲客户赴宴,而该客户在约定进餐时间内晚来了30分钟,那么这位英国商人会感到难受。在日本,

15、银行挂钟走得十分准确,行人步伐匆匆,邮政人员快捷地忙碌着。如果这些时间观念很强的日本人去印度尼西亚旅游,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失去了耐心。因为在印度尼西亚,时钟时间并不准确,人们生活闲散。为适应所在地的6国家,美国维和部队志愿者报道了所遭遇的两种最强烈的文化休克,除了语言不同之外,生活节奏和人们的守时观念差异很大。甚至连骂人的用语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文化的差异。文化随时间变化我们再来看看文化随时间变化的速度有多快。英国诗人乔叟与现代英国人相隔不过 20 代人,但是他们一起交谈却十分困难。自 1960 年以来的更短的历史时期内,大多数西方文化以惊人的速度在发生变化。中产阶级可以乘飞机去他们原来只是在书

16、上读到的地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快速发送曾经如蜗牛一般慢的信件,可以在曾经热得汗流浃背的地方打开空调而舒适地工作。他们享受着在线 节日购物的便利,可以在任何地方用移动电话打电话,并且由于真正的双职工双倍收入而变得富裕他们外出就餐的次数是 60年代的父辈外出就餐次数的 25 倍。由于有着更大的经济独立性,现代女性更可能因爱而结婚 而不大可能出于经济需要而忍受虐待。在我们中国,以前我们受的教育是谦虚使人进步,现在是芙蓉姐姐自我表现都能被接受。价值都动摇了,这就是多元化。但是,有一些变化显得并没有那么积极。如果1960年你在美国睡着了并在千禧年末醒来,那么你睁开眼所看到的文化中,离婚率是原来的两倍,青

17、少年自杀率是原来的3倍,公开报道的少年犯罪行为是原来的4倍,监狱中关押的人数是原来的5倍,还有更高的抑郁发生率。美国人用在工作上的时间更多,睡眠时间更少,与朋友和家人相处的时间更少。而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我们中国,也发生了类似的文化变迁。无论是喜欢还是憎恨这些变化,我们都不能不因其惊人的变化速度而吃惊。这又不能从人类基因库中寻找原因加以解释,因为人类基因库进化太慢,不能解释快速变化的文化变迁。文化变化多样,文化在变迁,文化塑造了我们的生活。3文化时尚与大众传媒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众文化、传媒对日常生活的渗透,由大众传媒引发的时尚文化,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

18、生活。在时尚文化冲击中成长起来的少7年儿童,其行为方和生活方式必然带有时尚文化的烙印。他们吃“麦当劳”“肯德基”,看灌篮高手、蜡笔小新,唱“看我七十二变”“双截棍”,迷恋SHE或周杰伦。随着时尚文化影响的不断加深,他们的思想变得更加多元化,关注视野也更加开阔。但同时,理想淡化、追求享乐、功利化等也在少年儿童身上萌芽;语言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时尚文化的影响;衣食住行玩,时时可见时尚文化的踪迹。时尚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也不断更新着少年儿童的生活内容。(1)儿童文化危机现代社会中,儿童文化危机重重,甚至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儿童文化的危机主要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成人文化对儿童的压制和侵袭有

19、关。儿童文化的危机首先来自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如现代社会中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居住环境的改变,独生子女现象、新科技和大众传媒对儿童的影响以及现代生活环境下人与自然的远离等。其次,成人社会中竞争的激烈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已不知不觉地影响到儿童的生活,迫使儿童的时间表和日程内容不得不跟随成人的步伐。儿童在这种高强度的机械旋转中精疲力竭,逐渐远离了游戏。于是,儿童文化便在孩子们身上渐渐消失了。尤其是现代居住环境的改变,使孩子成为笼中的小鸟,不仅与自然隔绝,也彼此隔绝,再加上现代社会普遍为独生子女,儿童彼此之间的交往机会少之又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儿童的集合、交往,儿童文化又如何能

20、够很好地保持下去呢?(2)国内外关于文化时尚与大众传媒的研究偶像崇拜偶像崇拜现象在中国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它更多的是一种娱乐活动。超过六成的青少年渴望与偶像交流,并以谈论偶像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被青少年崇拜的偶像的主要条件是:才华、个性、人格、对社会的贡献。有些父母和老师对偶像崇拜表示反对,主要是担忧孩子的学习压力和自主判断能力。目前国内媒体的“明星、名人”节目或报道对青少年很有吸引力,但有近一半的青少年认为这些节目的质量一般。偶像崇拜是一种自然的普遍现象,这与人类童年的图腾和神灵崇拜是相似的;当代青少年为一些心中偶像而作的迷狂举止,也是他们对学校生活的一种8心理调节。“偶像崇拜”在本质上不是一种

21、道德行为,是与青少年成长中的道德品质、个性行为、情感世界的丰富化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发展性心理行为。为什么追星族不崇拜科学家,而推崇歌星、影星,有两个原因:(1)娱乐圈的偶像更贴近这个年龄段的心理需求,追星族是在审美而不是在认知,并不把心中的偶像作为其认知权威;(2)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学业重压与其青春期梦幻之间的矛盾,明星和偶像是许多青少年心中的理想自我 一个无法实现、也没有精力实现的青春之梦。韩流研究发现青少年对时尚和社会生活中的“韩流”现象并不十分敏感,多数人对“韩流”是不热衷的,这与人们“韩流,滚滚来”的印象相去甚远。“韩流”的现象以媒体炒作的成分居多,并且这种现象亦非中国青少年特有的现象。动

22、漫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日益激烈的竞争使现代人每天都要面对新事物的冲击,由此产生了疲倦感,转而追求简单、轻松的艺术形式。“动漫”正是迎合了青少年的这种审美需求。可爱、生动的人物形象,神气、夸张的内容情节,故事简单、易懂,人物个性叛逆、不拘一格,不受规矩限制,迎合了当代年轻人追求个性、不愿受束缚的特点。喜洋洋和灰太狼短信文化短信文化作为一种新文化主张,是一种年轻的文化,更是一种年轻人的文化。短信文化构建了新的人际交往关系,成为连接个体与交往圈的媒介,契合了东方文化的含蓄、内敛的本质,具有相当多的文化功能。时尚文化没有归属,它只听命于流行,并带有鲜明的求异、前卫、创新、反传统等特征。而这些特征正好契合了

23、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特殊年龄段的特殊心理需求:作为思想尚未成熟,认知水平尚浅的少年儿童,对时尚文化最具认同感,最容易受到时尚文化的冲击。所以,时尚文化最先俘获的往往是青少年。时尚文化已经渗透到少年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交流话题。9(3)大众传媒的影响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载体,少年儿童天天都能接触到。大众文化以其特有的消费、娱乐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影响着少年儿童的成长。大众媒体成为影响儿童文化的第一因素。网络成了少年儿童求知、求乐的首选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渠道的畅通、网络功能的多元,对新时代的少年儿童颇有吸引力,传统的媒体己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和不断求新求变的

24、愿望。网络功能的多元化必定导致儿童选择的多元化。不可否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儿童学习的良师益友,也可能成为儿童发展的绊脚石。少年儿童首选网络的原因是网络的娱乐功能,其中又以游戏为主,在网络中获得了生活中失去的成就感,并体会到人与人之间亲密交往的乐趣,从而使他们更加容易迷恋网络中脱离现实的世界。也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上网查资料,这跟目前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关系。运用信息技术上网学习,主动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已成为许多少年儿童的自觉行动,成为与世界接轨的一种创新学习方式。同伴交谈内容受大众传媒的影晌动漫、游戏是少年儿童课余时间最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关心故事发展的起伏,乐于谈论新学

25、的游戏攻略,还喜欢炫耀自己游戏“通关”的骄傲成绩。青少年中口头禅式的流行语,反映了少年儿童一定的群体趋同心理,应该注意到其中不健康的话语所占的比例仍然比较大。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更关注媒体有关明星的信息,并将明星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崇尚流行音乐、“洋”动画片现在的少年儿童几乎个个能够唱流行歌曲,他们正逐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要消费群体。电视台的音乐、娱乐频道特别受学生的喜欢,这里既能欣赏流行歌曲又能看看自己所崇拜的偶像的风采;而MP4、iPod的使用可方便上网,能从网上下载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还能经常反复地欣赏。网络、影视等已是少年儿童接触最为频繁的媒介,流行音乐已逐渐成为少年儿童的一种时尚。

26、10最受少年儿童喜欢的电视节目是动画片,动画片又以日本、欧美、韩国出产的为主。中国少年儿童比较喜欢“洋”动画片,主要是喜欢那些调皮可爱、奇特而又新颖的人物造型,喜欢那些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的故事情节。崇拜偶像有一定的盲目性少年儿童偶像崇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具有对美好外表的倾慕、寻求同龄群体归属感的渴望和追求新鲜事物的本能倾向。他们崇拜偶像的方式不够理智。少年儿童崇拜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大多会收集有关偶像的信息。年龄大一些的则以谈论和收集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喜爱,渴望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偶像,渴望和同伴交流自己对偶像的看法,寻找共同的兴趣和话题,对共同偶像的崇拜可以增进同龄人

27、的感情,产生一种社会归属感。随着年龄的增长,举止模仿的比例明显下降;将偶像作为榜样的比例也明显减少。总体而言,偶像对少年儿童来说相当有分量,低毁或嘲笑他们的偶像可能会影响师生或亲子关系。大众传媒影响消费行为消费行为受到偶像代言广告的影响。广告商惯用名人明星作广告模特,这些广告中的许多模特正是少年儿童所崇拜的偶像。由于明星和少年儿童之间的互动关系已经成为大众文化产业紧密追逐的热点,所以大众文化会不失时机地包装出新的偶像以供应这个市场。随着年龄的增长,偶像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力在增加。因为低年级的孩子更依从父母,自己做决定的不多;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能力和行为能力也得到了增强,偶像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生活中我们常常看见小学生往往都跟随父母一起上街,而中学生喜欢自己或者与伙伴一起上街购物,即使跟随父母一起上街,也喜欢自己挑选商品,而且常常会与父母的选择发生冲突。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所致,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认偶像的影响力。对待“口袋书”不能掉以轻心“口袋书”大多为卡通书,内容或谈情说爱、或暴力色情,对少年儿童危害不浅。它之所以能吸引少年儿童,一方面是由于适合少年儿童看的书籍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