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汇编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二 0 一六年一月III目 录第一部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标准1、 畜牧学 .12、 作物学 .123、 植物保护 .224、 生物学 .345、 生态学 .396、 园艺学 .467、 农业资源与环境 .518、 农林经济管理 .639、 兽医学 .7010、 草学 .76第二部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1、 畜牧学 .832、 作物学 .913、 生物学 .984、 生态学 .1025、 园艺学 .1076、 植物保护 .1127、 农业资源与环境 .1198、 水产 .1249、 兽医学 .12810、 农业工程 .13411、 公共管理
2、 .14212、 农林经济管理 .14613、 草学 .15314、 食品科学与工程 .15815、 环境科学与工程 .16416、 教育学 .17017、 化学工程与技术(应用化学) .177II18、 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18319、 工商管理(企业管理) .18820、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19421、 外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0022、 风景园林学(风景园林学) .205第三部分: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学位授予标准1、工程硕士 生物工程领域 .2102、工程硕士 化学工程领域 .2153、工程硕士 农业工程领域 .
3、2224、工程硕士 环境工程领域 .2295、工程硕士 食品工程领域 .2366、农业硕士 农业机械化领域 .2427、农业硕士 农业信息化领域 .2508、农业硕士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 .2569、农业硕士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 .26110、农业硕士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 .26611、农业硕士 作物领域 .27012、农业硕士 种业领域 .27613、农业硕士 草业领域 .28114、农业硕士 园艺领域 .28715、农业硕士 农业资源利用领域 .29216、农业硕士 植物保护领域 .29817、农业硕士 养殖领域 .30318、农业硕士 渔业领域 .30719、 兽医硕士 .31320
4、、 风景园林硕士 .31821、 工商管理硕士(MBA) .32422、 金融硕士 .32923、 公共管理硕士(MPA) .3341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标准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主要研究方向一、学科概述畜牧学是农业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是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并重、理论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学科,涵盖了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动物生产与畜牧工程等二级学科。主要研究家畜、家禽遗传规律、繁殖机理、营养代谢与调控等生命规律,以及畜禽产品安全生产、产品质量控制、生态安全与环境控制、遗传资源开发与利用、动物福利等相关领域。学科始于 1959 年开办畜牧本科专业,2006 年
5、获畜牧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1 年获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列为湖南省“十二五” 重点学科。2012年的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本学科位列全国高校第八位,2015 年我校植物与动物科学领域进入全球 ESI 排名前 1%。本学科有教授 20 人、博士 24 人、博导 11 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 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 1 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1 人、湖南省“百人计划” 特聘教授 1 名、省新世纪 121 人才工程人选 3 人、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1 个;学科现有“畜禽安全生产 2011 湖南协同创新中心” 等 8 个平台。近五年获得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有
6、40 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2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3 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0 余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湖南省教学成果奖 1 项,公开发表研究和教学论文 900 余篇,主编饲料分析与检测等国家级规划教材多本。与美国、日本等 10 余国的同行专家建立了长期友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二、主要研究方向畜牧学科具有较多的历史积淀,紧密围绕学科国际发展前沿和南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以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为宗旨、以推动畜牧业科技进步、提升畜牧学科的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为目标,拓展研究领域,系统、深入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形成了覆盖面广、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和前景广阔的研究
7、方向。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1、猪的遗传育种采用数量遗传、分子遗传、生化遗传、细胞遗传方法深入研究了猪的数量性状的2遗传参数、质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与经济性状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先进的选择理论和方法,实行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开展瘦肉型猪的选育工作,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瘦肉型猪新品种(系)及配套系。开展地方猪基因资源发掘、创新及安全保存方法研究,开展活体保种与分子保种相结合、保种与利用相结合的方法研究。2、分子遗传与动物育种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基因组转录组测序分析、蛋白组学分析、细胞水平基因功能验证、基因调控网络分析、基因遗传效应分析、表观遗传分析、个体水平基因功能验证等研
8、究手段,揭示影响畜禽重要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及基因的调控网络,以指导育种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开展畜禽品种选育,提高畜禽遗传素质。3、数量遗传与动物育种主要研究畜禽性能测定方法,畜禽选育过程中基因型频率及基因频率的变化,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育种值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 ,杂交繁育、杂交参数估测、配合力测定、杂种优势利用与配套系选育,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等。4、动物遗传资源评价、保护与利用包括动物遗传资源保存理论与技术研究、地方畜禽品种优良基因挖掘、地方畜禽品种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与方法研究等内容。通过对地方品种(资源)种质特性观测、我国动物遗传资源现状动态观测、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地方品种优
9、良基因鉴定等研究,形成特色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方案,为动物遗传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5、动物繁殖调控研究动物生殖细胞的发生、性成熟、发情、受精、妊娠、分娩过程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发情、分娩的调控,开展营养因素对家畜繁殖功能的调控机理及技术研究,性细胞及胚胎的冷冻保存和体外受精,胚胎分割与移植,性别控制等新技术研究与应用。6、猪营养与饲料本方向主要根据猪的生理生化特点和生长发育特征,并结合生猪产业和猪肉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重点开展猪营养需要、营养代谢和猪饲料安全与营养价值评价研究工作。结合猪营养代谢、数理统计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动态估测猪营养需要和饲料有效养分含量,实现猪的
10、日粮精准配制,减少碳氮和矿物元素的排放;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手段,解析营养物质代谢、肠道微生物和肠道3健康与猪肉品质间的内在关系,并开发植物提取物、酶制剂、微生物制剂等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实现猪的健康养殖,保障猪肉安全生产。7、家禽营养与饲料本方向主要开展肉鸡、肉鸭和蛋鸡、蛋鸭的营养需要、营养代谢和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工作。围绕肉鸡、肉鸭和蛋鸡、蛋鸭产业化生产的需求,阐明肉品质和蛋品质形成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改善肉和蛋品质的饲料营养技术;应用现代免疫学和代谢组学技术与手段,研究日粮营养物质与家禽免疫功能和内分泌的关系,探索提高家禽免疫力的营养调控技术措施,并研究开发植
11、物提取物和益生菌等新型高效饲料添加剂。8、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本研究方向涉及奶牛、肉牛、肉羊等反刍动物。主要开展奶牛、肉牛、肉羊的营养需要、营养代谢和饲料营养价值的评价工作。着重开展模拟瘤胃发酵装置研究、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评定、饲料精料添补料配制和改进技术,畜产品、奶产品品质的营养调控技术。 9、饲料资源开发利用与评价技术本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现代生理生化学、营养学为理论基础,进行南方特色的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解决安全绿色饲料添加剂的研制与产业开发领域中的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二是应用、研制开发新的饲料养分生物学效价、饲料安全利用新的方法、技术和设施(备) 。10、动物代谢调控与
12、健康养殖本方向主要研究关键营养素对动物生理、生长、发育和生产的影响及其调节,筛选和探索某些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对动物代谢的调控作用、对动物抗应激及畜产品抗氧化的调控及其机理,研究营养与免疫的互作以及营养与环境的互作等;并利用研究成果和相关关键技术开展新产品组装、配套与示范,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畜禽健康养殖探索新的途径和提供新的支撑。11、家禽遗传改良与生产本方向主要研究以国内丰富的地方家禽品种资源为基础,利用引进高产蛋禽、快速生长的肉用家禽资源进行遗传改良,培育有中国特色的优质家禽配套系;研究与优质家禽配套相应的笼养、圈养及放养生产工艺及其饲养管理技术生产中加以推广应用。研究家禽生产对环境
13、的影响,开发环境友好型家禽生产工艺(如蛋鸭笼养、肉鸭离水养殖) 、技术并推广应用;研究、开发并推广应用家禽福利养殖工艺(如优质鸡生态放养工艺等)与技术。412、家畜繁育技术与畜牧工程本方向主要研究家畜繁殖生理及其与体内外环境的协同关系,揭示家畜高繁殖力的分子机理及其应用途径,探索提高家畜种用价值和利用效率的新途径, 研究家畜快速繁育和健康扩群的新技术。与家畜繁育相关的生物工程技术、现代化畜牧场规划设计与养殖环境优化、家畜生产智能化饲喂管理系统、动物福利技术、节能减排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第二部分 博士学位授予标准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培养能熟练掌握畜牧科学基本理论与研究
14、方法,以及相关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专门领域的发展动态;具有能独立从事与畜牧科学相关的研究能力和学科视野,以及利用畜牧学领域的原理分析与解决相关问题的创新能力;能胜任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畜牧科学教学、科研工作以及产品研发,能胜任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根据所属二级学科和培养方向要求,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在上述知识范围内有所侧重,具体如下:1、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主要从事畜禽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和重要性状选育的育种方法研究,应熟练掌握动物遗传学和家畜育种学理论、技术与方法,特别应注重研究目标与育种需求的结合; 或者动物生殖内分泌学与繁殖调控、动物发育生物学与
15、胚胎工程、动物繁殖障碍等方面的研究。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扎实的猪生产学、家禽生产学、家畜繁殖学、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动物生理生化、生物统计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具备结合分子遗传学、细胞遗传学、群体数量遗传学、免疫、进化、信息学、统计分析等专门化知识的能力,对畜禽重要性状能够深入解析,对畜禽遗传育种理论与方法能够与实践有效结合。2、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应掌握扎实的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猪营养学、家禽营养学、反刍动物营养学、饲料学、饲料加工工艺学的系统知识,以及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领域的研究新进展,还应掌握分子生物学、现代生物技术、动物免疫学、蛋白质组学、
16、代谢组学等领域的基本知识、研究进展和主要技术手段,对现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现代动物生产应有全面的了解,建立从事动物营养学及其相关领域研究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现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现代动物生产一线工作所需要的系统知识5结构。3、动物生产与畜牧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应具有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和学术研究前沿、能综合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具有独立胜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教学与管理等工作能力。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学术素养畜牧学博士研究生以研究畜禽遗传规
17、律、繁殖机理、营养代谢与调控机理等理论研究以及畜禽育种、繁殖、饲养和饲料技术研发为主。博士研究生必须对本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和牢固的专业理念,以创新学科理论体系、促进畜牧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畜牧生产体系可持续发展为己任;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了解本学科科技政策、知识产权和研究伦理等有关法规和知识;具有较强的畜牧学科学研究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宽广的知识面,以及拓展学科新领域的学术潜力,要敢于进行学科交叉和融合,进行集成创新。在对畜禽群体和生产体系进行科学试验、观测的同时,还应该具有扎实的数理学基础、定量分析能力和模型归纳提炼的基本素养。畜牧学博士研究生应该具有实事求是、
18、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和献身农业科学事业的理想;具有良好的学术评判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勇于对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进行探索;能够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开拓创新;能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及成果;在科学问题凝练、研究方案与实施、研究结果分析和成果形成的整个科研过程中能善于团结合作,发挥团队的作用;身心健康,具有良好体魄,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任务。2、学术道德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讲究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树立学术自律意识。在学术活动中,尊重他人的知识
19、产权和学术成果,遵守约定俗成的引证准则。承担学术著作发表或学位论文写作的相应责任,根据实际参与者的贡献大小和自愿原则依次署名,或由作者共同约定署名顺序。成果发表时应实事求是,不得夸大学术价值和经济或社会效益,严禁重复发表。严格保守国家机密,遵守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国家安全方面的有关6规定。不抄袭、剽窃、侵吞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不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不捏造事实、伪造注释等。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1、获取知识的能力畜牧学是一门基于理论与技术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和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以畜牧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研发、促进我国畜牧业的科技进步为主
20、要内容和目标,并随着相关基础学科和现代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提升。学科在对传统方向进行调整、充实的同时,顺应学科自身发展及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因此,博士研究生应积极关注畜牧产业动态与需求,参加专题讲座和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学术研讨,利用一切现代信息传播手段,获取本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掌握学科学术前沿动态。在文献收集中,要有意识地考虑文献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全面性是要求文献收集的数量、发表的时期、关注的问题及国内外的覆盖程度要适当,而系统性是指这些文献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完整性。由于不同时代科学技术和社会背景对畜牧学研究的影响不同,要注意去伪存真,确保文献的科学性。同时,要不断深
21、入生产一线,了解生产现状和技术需求,重视在生产实践中提升获取知识的能力。2、学术评判和鉴别能力因畜牧生产问题和技术需求的地域、品种等特殊性,畜牧学理论与技术成果存在明显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博士研究生既要对学术成果的普遍真理性进行辨别,同时,也要考虑相关成果在品种、地域上的特殊适用性。应在掌握本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和学术研究前沿,能评判研究工作或成果的先进性和局限性。既要能对已经形成的成果进行系统判别,也能对将要研究的问题在畜牧学中的重要性进行判别。要深入生产实践,了解和分析生产实际形势,能明辨研究问题、研究任务、研究内容的重要性和价值;能正确评价和取舍所引用、参考的科学成果或学术论文,要能综合评价科学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贡献,要具备对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判的能力。3、科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包括提出和解决问题、形成产品或技术的能力等。博士研究生要能在复杂生产活动相关的现象中,凝练出关键科学或技术问题,并构建科学假设和研究思路,提出创新性的研究课题。要具备根据研究任务要求,主持撰写项目计划,并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具备组织、协调开展科研活动,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要系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