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发改工业20062240 号)目 录一、前言 .3二、 “十五” 时期食品 工业的成就 .3三、食品工业存在的问题 .7四、 “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的发展环境分析 .10五、 “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13六、 “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及区域布局 .17七、 “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26八、 “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302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一、前言食 品 工 业 是 关 系 国 计 民 生 的 生 命 工 业 ,也 是 一 个 国 家 、一 个 民族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和 人 民 生
2、 活 质 量 的 重 要 标 志 。经 过 改 革 开 放 20 多年 的 快 速 发 展 ,我 国 食 品 工 业 已 经 成 为 国民 经济的重要产业,在 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十五” 时期,食品工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对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 带动农 民增收等做出了重要贡献,为“ 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 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 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食品工业要把握好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按照贯
3、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 结合食品工业自身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科学制定具有战略 性 、前 瞻 性 和 导 向 性 的 食 品 工 业 “十 一 五 ”发 展 纲 要 ,全 面 提 升 食 品工 业 的 发 展 水 平 ,对 提 高 农 产 品 附 加 值 ,稳 定 和 发 展 农 业 生 产 ,扩 大 就业 ,调 整 经 济 结 构 ,配 合 资 源 枯 竭 型 城 市 转 型 ,满 足 人 民 日 益 增 长 的 物质 需 要 ,提 高 生 活 水 平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十五”时期食品工业的成就“十五”时期,
4、我国食品工业依托巨大的市场需求,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行业发展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提前实现“ 十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一)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 济 效 益 稳 步 提 高3“十五”时期,在市 场需求和政策导向的双驱动下,我国食品工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2 005 年,全国国有及 规模以上非国有食品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 20344.8 亿元,比 2000 年增长 97.2%,年均增长19.4%;工业 增加值 6300.0 亿元,比 2000 年增 长 87.8%,年均增长17.6%;销售收入 19900.0 亿元,比 2000 年增 长了 10
5、1.3%,年均增长20.3%;利税 总额 3365 亿元,比 2000 年增长 91.9%,年均增长11.4%。其中,粮油加工、肉类加工、乳制品加工等行 业的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年均增长率均超过 20%。(二)主 要 食 品 产 量 大 幅 度 增 加 ,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2005 年,我国食品工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分别达到:小 麦 粉 3922 万吨、 食用植物油 1612 万吨、肉类总产量 7743 万吨(其中肉类制品 850万吨) 、乳制品 1146 万吨、啤酒 3062 万吨、 软饮料 3380 万吨,分别比 2000 年增长了 42.2%、92.6%、26.4%、530%、37.2%和
6、126.7%。专栏 1 2000 年和 2005 年食品工业主要产品的产量(万吨)产 品 2000 年 2005 年 五年累计增长(%) 年均增长率(%)小 麦 粉 2759 3922 42.2 7.3食用植物油 837 1612 92.6 14.0肉类总产量其中:肉类制品6125407774385026.4108.84.815.9乳制品其中:液体乳208125131011465.3 倍8.2 倍44.555.8方便主食品 250 458 83.2 12.9罐头 178 360 102.2 15.1软饮料 1491 3380 126.7 17.8啤酒 2231 3062 37.2 6.5成 品
7、 糖 700 904 29.1 5.24食品工业的产品结构趋于优化,有效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需求。 “十五”期末,我国粮食加工业中特等米和标一米占大米总产量的 92%以上,比 2000 年提高了 7 个百分点;特制二等以上精制小麦粉占面粉总产量的 75%,比 2000 年提高了 5 个百分点;全精炼食用植物油占食用植物油总量的比重由 2000 年的 30%提高到 60%以上;精深加工肉制品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上升到 11%,比 2000 年提高了 5 个百分点;液体乳产量占乳制品的产量由 2000 年的 60%提高到 91%以上; 软饮料制造 业打破过去一直以 碳酸饮料为主的局面,形成了
8、包装饮用水、碳酸饮料、果蔬饮料、茶饮料等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三)产品质量明显改善,食品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十五”时期,随着 国家卫生部制定的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方案和食品企业 HACCP 实施指南等规章,以及一系列 以食品安全标准为重点的食品标准的颁布实施,食品企业的主体资格和生产经营行为得到有效规范,生产条件和经营环境更加符合食品安全和卫生要求,产品质 量稳 中 有 升 ,各 类 产 品 抽 检 合 格 率 均 呈 上 升 趋 势 ,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如肉类行业 100 强企业中通过 ISO9000 认证的企业达到 77 家,通 过
9、 HACCP 认证的企业有 61 家。(四)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集中度逐步提高“十五”时期,我国食品工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骨干食品企业发展壮大,成长起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名优产品的市场份额明显提高。2005 年,食品工业百强企业完成销售收入 4987.9 亿元,占全行业的 25.6%;总资产 4586.3 亿元,占全国食品工业的 28.9%;实现利税总额 1920.0 亿元 ,占全国食品行业的 57.1%。部分食品行业的生产集中度达到较高水平,其中:乳制品行业十强企5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 54.7%,饮料行业十 强企业产量占全行业的39.5%,制糖行业十强企
10、业产量占全行业的 43.6%,啤酒行业 3 大 企业 集 团 的产 量 合 计 占 全 行 业 的 31.6%。(五)企业所有制结构呈多元发展态势,民营企业和“三资” 企业发展迅速“十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利用外资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食品工业 50 强中,已有 30 多家在我国开办合资和独资企业。同时,一批民 营食品企业迅速成长,在食品工业中已具有重要地位。2005 年,规 模以上国有食品企业 2039 个,实现销售收入 3086.7 亿元,占 15.5%;集体企业 1001 个,实现销售收入 753.4 亿元,占 3.8%;“三资” 企业 3910 个,实现销售收入 5367.5
11、亿元,占 27.0%;民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16497 个,实现销售收入 9664.5亿元,占 53.7%,居于主导地位。与 2000 年相比,国有企 业比重降低了近 23 个百分点, “三资” 企业和民营企业分别提高了 4 个百分点和17 个百分点。(六)食品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合理,企业集群式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十五”时期, 围绕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甘蔗、果蔬、牛羊肉、奶、水产品等农产 品生产基地和食品消费市场,初步形成了一批食品生产企业密集区和多个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呈现出集群式发展的特色和较为合理的区域布局,如黄淮海地区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产业带,东 北及内
12、蒙古东部玉米、大豆加工产业带,长江流域优质油菜加工产业带,华东、中南、西南、 华北及东 北地区猪牛羊禽肉加工产业带, 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乳制品加工 产业带 ,广西、云南糖料加工产业带,东 南沿海、黄渤海出口水产品加工带等。(七 )食 品 科 学 技 术 较 快 发 展 ,加 工 装 备 水 平 不 断 提 高6“十五”时期,国家 组织实施了一批以食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重大科技专项攻关,重点对稻米、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苹果、肉制品、奶制品等的重大关键技术与加工设备进行研发,攻克了膜分离、物性修饰、无菌冷灌装、 浓缩、冷加工等加工关键技术难题,开发了冷却肉、大豆分离蛋白、浓缩苹果汁、玉
13、米变性淀粉等市场潜力大的新产品,研制出一批包括 48000 瓶/小时的啤酒灌装生产线、36000瓶/ 小时不含气饮料塑料灌装生产线、180000 包/ 班的方便面生产线、4200 袋/小时的牛奶无菌包装生产线、工业机器人、高速 6 色凹印机、双瓶吹瓶机、多层共挤设备、冷冻干燥设备及纸浆模塑机械等技术含量高的食品加工装备,缩短了我国食品加工技术和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部分领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个别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八)食品工业带动能力进一步显现,解决“三农” 问题的作用不断增强“十五”时期,食品工业在扩大农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上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带动能力进一步加强。国家通过实施“ 农
14、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专项工程”, 对粮油加工、肉类加工、乳制品加工、果蔬加工以及特色资源加工等五大行业的农产品加工项目给予了重点支持。到2005 年底,已建成投产 143 个项目,年加工转化农产品约 900 万吨,直接提供就业岗位 17 万个,带动农户 650 万多户,户均增收 2000 元左右。三、食品工业存在的问题“十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虽然成效显著,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一)食品工业转化增值能力较低,整体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7我国食物资源丰富,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品等农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是以这些农产品为原料的
15、食品加工、转化增值程度偏低。在加工量方面,目前我国加工食品占消费食品的比重仅为 30%,远低于发达国家 60%80%的水平。其中,我国经过商品化处理的蔬菜仅占 30%,而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占 90%以上;我国柑橘加工量仅为 10%左右,而美国、巴西达到 70%以上;我国肉类工厂化屠宰率仅占上市成交量的 25%左右,肉制品 产量占肉类总产量只有 11%,而欧盟、美国、日本等 发达国家已全部 实现工厂化屠宰,肉制品占肉类产量的比重达到 50%。在 产值方面,2005 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仅为 0.5:1,而发达国家约为2.03.7:1。(二)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偏低,品种结构
16、不够合理目前,我国食品工业仍以初加工产品居多,精深加工产品较少。例如,玉米加工产品主要以生产普通淀粉、酒精、白酒和饲料为主,新开发的综合利用产品不多,多元醇、变性淀粉等深加工产品少,市场需求看好的乳酸、聚乳酸产品还处于开发阶段。大豆加工基本上以油脂和饼粕等初级加工产品为主,高附加值的卵磷脂、异黄酮等深加工品少。肉产品结构“四多四少 ”的现状依然存在,即:白条肉、冷 冻肉多,分割肉、冷却肉、小包装肉品种少;生肉制品多,熟肉制品少;高温制品多,低温制品少;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三)企业规模偏小,组织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国稻谷加工达到日生产能力 400 吨及以上合理规模的企业不足 1
17、%;大部分油菜籽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不足 10 万吨;甘蔗糖厂的平均日榨能力仅为 2500 吨;规模以上软饮料企业的年均产量只有 3 万吨, 10 万吨以上的企业仅 25 家;罐头加工企业的平均规模仅为 1000 吨左右。企业规模小,严重制约了食品行业生产集中度的提8高。如我国猪肉加工 4 强企业的加工能力占规模以上企业加工能力不足 10%,而美国猪肉加工 4 强企业占全国加工能力的 50%以上,荷兰猪肉加工 3 强企业的加工能力占全国的 74%,丹麦最大猪肉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高达全国的 80%;在饮料制造方面,美国 10 大饮料公司占全美饮料总产量的 96.9%,远高于我国 39.5%的水平。
18、(四)食品工业布局尚不尽合理,区域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食品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的格局 20 年来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在产品销售收入方面,目前东、中、西三大区域食品工业的比重约为 3.2:1.3:1;在产品深加工方面,东部地区的食品工业与农业的总产值之比为 1.05:1,中部地区为 0.50:1,西部地区为 0.40:1。中西部地区由于食品工业发展滞后,丰富的原料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食品工业布局与农业生产布局衔接不够紧密。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脱节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农业生产与食品加工互为促进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造成原料供应与食品工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增加了农
19、产品长途运输的成本和物流过程的损失,导 致资源浪费。如我国虽然有 300 多个小麦品种,但适合加工优质面包和饼干的专用品种缺乏,每年不得不从国外进口 1000 多万吨加工专用小麦,另外加工啤酒的大麦大量依靠进口。我国 95%的柑橘为鲜食品种,适合加工的仅占 5%,其中 80%仅适合加工成橘瓣罐头,适合加工橙汁的品种很少。(五)食品工业关键技术与装备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我国食品工业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 20 年左右。食品加工装备制造业产品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较低,能耗高,成套性差;整体研发能力不高,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率低;一些关键领域对外技术依赖度高,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
20、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部分重大产业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进口;定向分离与物性修饰、非9热杀菌、多级浓缩干燥等食品工业技术,以及连续冻干设备、超低温单体冷冻设备等一批共性关键重大技术与大型成套装备亟待突破。(六)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仍然较低,总体形势不容乐观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与消费者的期望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社会公众对食品卫生仍缺乏安全感,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一是食品标准制定方法和体系不能适应食品安全控制的要求,存在标准体系结构、 层次不够合理,个 别标 准之间存在交叉重复,食品安全标准短缺, 标准技术水平偏低,标准实施力度不够等一系列的问题。二是食品企业违法生产食品现象不容忽视
21、。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另外,加工设备落后、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生产加工领域中占较大比例。三是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出现,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四是从农田到餐桌食物链污染情况时有发生,其中源头污染(种植、养殖过程)和环境污染给食品卫生带来较大影响。四、“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的发展环境分析“十一五”时期是我国以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实施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结束 WTO 过渡期,加快融入国际经济的关键时期。与“十五”期间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有所不同,在这个时期,食品工业发展既
22、要符合国家总体规划,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要适应全球化过程中更为严峻的国际竞争环境,不断提高竞争力,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新的形势和任务,将对我国食品工业产生重要影响。(一)食品工业的发展机遇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给食品工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间。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10规划纲要的预期目标, “十一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7.5%,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 5%,城市化率提高到 47%,全国总人口控制在 13.6 亿人。根据有关预测,同期我国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预计将由 2004 年的 37.7%下降到 2010 年的 35%,平均生活水
23、平处于富裕型阶段;农村将由 2004 年的 47.2%下降到 2010 年的 41.6%,平均生活水平从小康型向富裕型阶段转变。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将对食品消费总量和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即:虽然代表食品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将下降,但仍位于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之首,食品消费总量仍将不断增加,商品性消费日益取代自给型消费,工业化食品比重逐步增长,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2、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加快,为食品工业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原料。 “十一五”时 期,我国将继续按照农业部颁布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 年)的方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专用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由生产导向型
24、向市场导向型、加工导向型转变,推动农产品生产专业化、优质化和区域化,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优质、专用的加工原料。3、西部大开发、振 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发展战略,为食品工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主产区,农村人口比重大,拥有丰富的食物资源, 发展食品工业不仅潜力巨大,而且也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 “十一五” 时期,在上述重大发展战略的共同推动下,这些地区食品工业发展的硬件、软件环境将不断改善,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和农业资源优势,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4、国家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为食品工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食品工业主要利用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其生产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可以再利用或者还田,具有循环经济的特征。在国家大力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