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 国防科工委 目 录 序 言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增强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全面完成科研生产任务 (二)启动并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带动科技跨越发展 (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 (四)加快空间技术发展,提高业务服务能力 (五)积极拓展空间应用,提高航天产业发展能力 (六)持续开展空间科学研究,扩展人类认知领域 (七)加强行业管理,营造有利于航天发展的良好环境 (八)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加强航天先进文化建设 (九)加强国 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 - 2 - 序 言 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
2、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航天产业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高技术产业。发展航天是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十五”时期,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航天科技工业基础和研发能力大幅提升;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取得快速发展,载人航天取得历史性突破,月球探测工程进展顺利;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航天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发展 的关键时期。我国确定了在本世纪前 20 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都对航天的发展提出了新要
3、求。 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年)等相关规划制定,明确了“十一五”时期航天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航天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指导思想 - 3 - 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国防科技工业发 展的“四个坚持”为指导,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统筹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全面协调发展,推进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着力提升航天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扩大航天产业规模,切实加强航天产品供给
4、保障能力建设,推进航天发展模式、体制机制、能力水平、经济增长方式全面转型升级,发挥航天对国家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带动和支撑作用,推进航天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为国家安全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服务。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业务服务能力、产业发展能力等显著提高,经济总量和效益显著提升,调整改革、行业监管、人才队伍建设与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重大科技工程取得突破。基本满足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 (二)具体目标。 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建设模式实现由任务型向任务能力结合型转变,提升产品科研生产能力,提高产品
5、技术水平及- 4 - 质量与可靠性,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研制周期,全面完成产品研制生产任务。 自主创新能力。航天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以航天重大科技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集成创新成果;一批航天前沿 技术、基础技术研究取得成果,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突破航天产品高可靠、长寿命和卫星有效载荷等关键技术 。 业务服务能力。初步建立长期稳定、可靠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系统,较为完善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以及满足应用需求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初步实现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运载火箭可靠性与发射适应性进一步提高。 产业发展能力。航天制造业总体水平得到提升;初步建成天地统筹、地面协调的卫星地面
6、系统和应用系统,空间应用水平和效益显著提高;卫星运营服务与发射服务、对外贸易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通信、 导航、遥感等卫星及其应用,形成空间、地面与终端产品制造、运营服务的航天产业链,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重大科技工程。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等重大科技工程相继启动或继续实施,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 5 - 术产业群。 空间科学研究。形成较为完备的,地基与天基研究协调发展、互为支撑的空间科学研究体系。在天文观测、行星际探测、微重力和空间生命科学等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初步建立空间
7、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调整改革与行业监管。继续推进航天科研院所和企业体制机制改革,使科研生产布局趋于合理,投融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公布国家航天活动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制定国家宇航级标准。 人才队伍与文化建设。到“十一五”期末,航天科技工业从业人数总体稳定,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总量占职工总人数比例达到 40%以上; 进一步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形成适应新形势的航天先进文化 。 国际交流与合作。双边、多边国际合作得到进一步拓展,航天国际合作环境更加和谐;技术引进、对外贸易规模明显 增长。 三、主要任务 (一)增强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全面完成科研生产任
8、务。 1确保完成航天 产品科研生产任务。(略) 2加强航天产品研制生产条件建设。 - 6 - 继续开展产品研制保障条件建设和批生产技术改造,通过产品保障条件建设与能力建设的有机结合,提高任务保障能力,全面推进任务能力结合型航天建设。 生产线技术改造。建设一批工艺先进、专业安全、精益敏捷的生产线,优化批生产流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较完善的航天产品批生产体系。 新一代运载火箭基本型研制保障条件建设。以打通研制线为目标,结合研制单位实际情况,以数字化建设为 突破口,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建设基于信息化协同工作的设计、制造一体化研发平台。 3提高航天产品基础研发能力。 建设航天系统研发平台,满足加强基础研
9、究和超前保障的双重需求。 核心能力基地。统一配置共用辅助设施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在研制生产中起骨干作用、具备核心能力的研制生产基地。建设和完善风洞、试车台、微波暗室、定标场等多种重大试验验证设施和目标特性、结构强度等基础性研究试验基地。 关键基础产品研发条件。开展有效载荷等关键基础产品研发和工程化条件建设,解决长期制约航天发展的关键基础产品问题,增强自主研发能 力。 - 7 - 4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制造业水平。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持续推进“设计上台阶、工艺上水平、验证上规模”, 提高航天制造业信息化水平 。以信息化为支撑平台,初步完成先进设计与试验测试、
10、先进制造与质量保障、先进生产管理三大体系的数字化建设,实现三大体系的集成信息共享,形成快速研发、柔性生产和敏捷管理的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缩短航天产品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着力解决航天产品研制和生产过程中污染、高耗能和不安全问题,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 20以上;大力推行环 保节约型加工,优先使用绿色含能材料和清洁能源。 (二)启动并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带动科技跨越发展。 1载人航天工程。 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以及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重大技术,建立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后续工作。 2 月球探测工程。 工程将分三期实施。“十
11、一五”期间将重点实施一期工程,实现绕月探测,发射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对月球资源的分布规律和月球表面进行全球性、整体性与综合性探测,并对地月空间环境进行探测。同时,将深入开展二、三期工程论证,- 8 - 并适时启动工程 研制工作。 3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重点发展基于卫星、飞机和平流层飞艇的先进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及与之配套的地面设备。 4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在 2010 年前, 通过对北斗导航试验系统进行完善,满足我国及周边地区用户对卫星导航系统的需求,并进行全球系统组网和试验工作,逐步扩展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同时,推动卫星导航系统在空中交通管理、城市智能交通和通信等领域的应用。 5新一代
12、运载火箭工程 。 完成 120吨级液氧 /煤油发动机和 50吨级氢氧发动机研制工作。按照“无毒、无污染、低成本、高可靠、适应性强、安全性好” 的基本原则,开展新一代运载火箭基本型工程研制工作。在“十一五”期间掌握关键技术,适时完成基本型工程研制,形成近地轨道可覆盖 10 吨至 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可覆盖 6 吨至 14 吨的运载能力。 (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 1加强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 瞄准未来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重点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新材料、新器件和新技术的研- 9 - 究与应用;国产核心器件和关键材料应用率大幅提高。 信息与电子科学与技术
13、:天基信息获取、信息传输、目标与空间环境特征分析等基础理论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 技术:高性能结构材料、复合材料、轻质耐高温材料、纳米材料等基础理论与技术。 动力与能源科学与技术:电推进等先进推进技术,高能固体火箭发动机、冲压发动机、新型燃料等动力技术以及氢能源电池等新型能源技术。 关键基础元器件:(略)。 微型传感器技术:微机电系统应用( MEMS)、微机械结构的加工制备等技术。 先进工业技术:先进试验测试与验证、先进制造、先进生产管理、模拟仿真、特种工艺装备等技术。 2突破关键技术。 突破制约航天发展的关键技术,增加航天核心技术储备,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所占比重。航天专利数量年 均增长
14、 30以上。 运载火箭技术:先进上面级技术、重型运载火箭关键技术等。 卫星系统总体、平台等技术:系统优化设计、卫星编队组网技术;先进控制技术;近空间飞行器平台技术等。 - 10 - 卫星有效载荷技术:通信有效载荷技术;遥感有效载荷技术;时空测量有效载荷技术。开展对地观测卫星有效载荷关键技术攻关及工程化研制。 深空探测技术:深空飞行总体、能源、电磁波探测、测控、着陆及表面探测、机器人、返回、行星际探测等技术。 卫星应用技术:遥感卫星定量化与业务化应用、空间数据融合、微波遥感应用、超光谱遥感应用等技术;卫星导航定位应用 技术;高速数字数据直播 /广播传输、网管技术、应急卫星通信等技术;空间电磁环境监测技术;地面系统的总体设计与集成、多任务地面运行管理控制、数据处理、数据存储管理、共享与分发等技术。 (四)加快空间技术发展,提高业务服务能力。 1大力发展应用卫星。 提高各类应用卫星的性能和 业务服务能力,加强试验卫星与业务卫星的有机衔接, 确保卫星应用的连续性。 对地观测卫星。增加现有静止轨道气象业务卫星的数量,提高其性能与可靠性;研制、发射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和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水色卫星和海洋动力环境卫星,中巴地球资源 卫星和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初步建成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开展新型地球资源卫星、新型气象卫星、新型海洋卫星、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重力场探测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