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嘉兴 市高中英语学科基地 eBase http:/ 第 1 页 共 26 页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笔记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把教育问题作为学术问题提出 代表人:勒图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孟禄 劳动(社会)起源说:具体观点如下 1、 人类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2、 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3、 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4、 教育至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5、 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二、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
2、种培养人的活动,是承 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所善也。) (一) 教育的定义 广义教育: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随机性) 狭义教育: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特点有三: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的实践活动;有专业的教育者;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实现。 更狭义的教育:德育 (二) 教育的本质特点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3、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三、教育的要素 (一)基本要素: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一切中介的总和) (二)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3、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总之,教育者、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教学过程就是三者的互相对立并互为中介运动和发展的。 四、教育的发展过程 (一)古代教育 其特征:阶 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三)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实质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 近代教育 变化表现在
4、: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嘉兴 市高中英语学科基地 eBase http:/ 第 2 页 共 26 页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四) 20 世纪后的教育 科学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一方面教育在各国受到空前的重视,在数量上迅速膨胀,特别是高等教育更是突飞猛进。另一方面,生存力发展,人们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教育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形成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的欧洲,法国的保罗 郎格朗提出。 2、教育的
5、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五、学习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这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学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系统,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划,如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一)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学习教育制度经历了前制度化教 育、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是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这种教育形式又称为制度化教育 1、前制度化教育 这一界阶段是形式化教育从不定型发展为定型的过程,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
6、育,终于定型的形式话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教育形态趋于定型的标志是教育实体的出现。教育实体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它的形成具有以下特点: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定型的教 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 前制度化教育,为制度化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发展基础,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2、制度化教育 主要是指正规教育,即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的新阶段。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
7、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 1902 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以及 1903 年奏 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3、非制度化教育 嘉兴 市高中英语学科基地 eBase http:/ 第 3 页 共 26 页 推崇“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库姆斯和伊里奇是其代表人 。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各国的教育制度呈现出的一些共同的趋势: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制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
8、的方向发展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 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其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它不同于教育方针、政策, 也不同于教育经验的汇编。教育学可以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万为教育的发展和改变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与指导。 教育方针正常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却不能替代教育规律。 一、 历史上的教学思想 (一) 中国古代 1
9、、 孔子与教育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的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其教学思想强调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强调学与思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先秦教育 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道家:核心思想是“无为”,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还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10、一切顺其自然。 3、 战国后期的教育 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地阐发 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学记中提出“化民成俗,其比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师严然后道尊”“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后有居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邋等” (循序渐进 ) 4、 汉代教育 (二) 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分三步即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 嘉兴 市高中英语学科基地 eBase http
11、:/ 第 4 页 共 26 页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文艺复兴后的教育思想:维多里诺,伊拉斯谟,拉伯 雷,蒙田 二、 教育学与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一) 教育学科的建立 1、 夸美纽斯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同时又是一步系统完备的教育学专著。 它首先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其次是说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法则;做好是说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 “泛智教育”,而不是强调宗教就。 夸从理论上概括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教育经验,研究了新兴资产阶级在教育上提出的新问题,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2、 卢梭 代表作爱弥儿,让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才是好的教育,这是其自
12、然主义思想。另外还有康德,康认 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在大学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3、 裴斯泰洛奇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者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应做到德育、智育和体育的一体化。 4、 洛克 英国哲学家,主张国家教育的思想与民主的教育思想,包括白板说和绅士教育两个方面。 (二)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面世,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对后世 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的
13、是赫尔巴特,其另一部代表作是教育学讲授纲要。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教育的理论基础。其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在教学上,他强调教学必须唤起学生心中已有的概念;认为多方面的教育应该是统一而完整的;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2、 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是 20 世纪初实用 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主张教育为现实生活服务,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和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
14、中学”在问题中学习。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试图把“民主”和“科学试验方法”“进化论”等联系起来,探讨他们的教育意义。 三、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上最重要的事件 (二) 1939 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 写教育学的目标 嘉兴 市高中英语学科基地 eBase http:/ 第 5 页 共 26 页 (三)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学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格局 第三节 教育学的价值及学习意义 一、
15、教育学价值 (一)反思日常教育经验 (二)科学解释教育 (三)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二、学习的意义 1、通过教育学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的知识和科学 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工作的自觉性,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加对教育工作的兴趣,提高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2、我国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重研究我国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批判地继承教育学遗产,吸取当代外国的有益的教育经验,阐明教育的普遍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规律及其原则、内容、方法,用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二
16、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一)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二)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三)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四)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一)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二)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 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 一、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一)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二)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三) 生产力水平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四)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 教育
17、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一) 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二) 人力资源理论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 科学技术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二) 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三)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嘉兴 市高中英语学科基地 eBase http:/ 第 6 页 共 26 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一)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二)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三)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四) 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三、 信息技术与教育 (一)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二)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
18、的观念 (三)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 一、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二) 教育和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 学校文化 (一) 学校文化的特性 1、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 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 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 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的缩影 三、 学生文化 (一) 学生文化的成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 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 (二) 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第五节 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一、 教育
19、与人口:教育与人口数量、质量、结构 二、 教育与环境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一) 概念: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二) 特殊性 1、 个体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 具有能动性 二、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 内法论 2、 外砾论 3、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三、一般规律:顺序性, 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嘉兴 市高中英语学科基地 eBase http:/ 第 7 页 共 26
20、页 一、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也叫遗传素质。 (二)遗传的意义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概念: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其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 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二 )意义:个体的器官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人的闲谈素质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为一定阶段身心特点的出
21、现提供了可能;成熟在高级心理活动中起到作用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一定的标准,可以对环境进行不同的划分:按照环境性质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对人的影响更直接) (二)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 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自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 3、
22、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还具有延时的价值。 五、个体发展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一、 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 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和尊重。教育有责任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尊严。 二、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发掘 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2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的潜能必须通过教育、学习才能充分发掘。 三、 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 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综合,人的根本力量在于精神力量,这也是人与动嘉兴 市高中英语学科基地 eBase http:/ 第 8 页 共 26 页 物的根本差别。它能创造和使用工具以增 强人自身的生存能力它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实现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它能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以发展和完善人自身。 四、 教育对人的个性发展的作用 个性也称为人格,是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发展个性是要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
24、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的特殊任务 一、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13、 14-16、 17 岁属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身体状况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 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二)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初中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对少年独立的要求给予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使之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
25、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情感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 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三、 青年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一) 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成为人生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是时期,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以及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 (二) 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对今后
26、的人生道路做出正确的自主选择,为此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认识 方面高中生易出现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心理失衡。价值观上,存在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求生存适应,缺乏社会责任感;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意义和层次结构 一、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一) 概念:教育目的就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广义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广义的教育目的范围有: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
27、、学校的 教师等,对新一代寄于的期望。 嘉兴 市高中英语学科基地 eBase http:/ 第 9 页 共 26 页 狭义的:教育目的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总的要求。因此教育目的对所有的学校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的核心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二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1、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教育目的具有指导意义。 2 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导向作用
28、;激 励作用;评价作用。 二、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一) 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二)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1、目标的确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称为培养目标。它是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类型、级别而变化。 2、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多见于对象提出的。 (三)教师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 (如一 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 )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
29、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目标、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育目的反映的是对人才培养规格总的、普遍的、一般的要求,培养目标则显得较为具体,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现实的可行性,而课程与教学目标则更为具体,最能在实践层面上进行操作和实施。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是可以测量的,但目的是不能测量的。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 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教育的目的的本质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不同的社会制度 、经济条件、文化背景,教育所培养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发展目标。 (一)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二) 不同的社会制度
30、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三)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下教育培养的人也各具特色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社会生产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阶级性。 二, 依据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三、 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教育目的是教育者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关于未来新人的主观形象,所以是一种理想。嘉兴 市高中英语学科基地 eBase http:/ 第 10 页 共 26 页 具有主观性,是存在于人脑中的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 四、 我国教育 目的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之上 这一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31、的理论基础之上。马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 2、人的发展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 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 1999 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
32、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精神是: 1、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月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 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基础教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 (一)基础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基础性 任务: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基础教育具有基
33、础性、全面性和全体性的特点。义务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的高低,是民族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二)培养目标: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提倡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关于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劳 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