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 摘要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 ,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到不断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对改革开放前后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分析 ,有助于研究半岛城市群的内部空间结构 ,增强半岛城市群的经济辐射带动力 ,提高区域经济的总体竞争力。山东半岛城市群尚处城市群发展的初级阶段 ,对优化半岛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对策建议的探讨 ,有利于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崛起。 关键词 :山东半岛 ;城市群 ;空间结构 一、改革开放前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状况 山东半岛古代的三大通商口岸 莱 州港、登州港、密州港 ,一直是中国北方对朝鲜半岛及日本海上
2、交流的主要窗口。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主要有两条 ,其中的海上交通线就是从中国山东半岛的东部起航的。山东半岛东部自古就是对朝鲜、日本、俄罗斯的海上交通要道和主要口岸基地。山东青岛胶州沿海的琅琊是中国北方最早的航海港口。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后 ,也着力发展中国东部的海域。隋唐时代山东半岛是中原地区通往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主要门户 ,整个北方海域的海上交通航线都汇集在胶东沿海地区。明朝时代 ,“ 倭 ” 、 “ 寇 ” 经常劫掠侵优中国东南沿海、朝鲜沿海地区 ,中朝人民深受祸 害 ,中国北方的主要海港也变成了军港 ,驻守重兵 ,抵御入侵的日本海盗集团。清朝 ,中日甲午战争前后 ,山东半岛和朝鲜
3、半岛沿海许多通商口岸关闭 ,海上商贸和文化交往活动冷清下来。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随着中日、中韩关系的恢复和改善 ,山东半岛海上的对日、对韩交通和贸易才真正繁盛起来。 以上史实说明 ,在改革开放前 ,港口经济在半岛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港口的中心极特征比较明显 ,港口的兴衰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和半岛区域经济的调整。 二、改革开放 30 年来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 变 改革开放 30 年来 ,半岛城市群最重大的变化是逐步确立了 “ 地县改市、以市带县 ” 的体制 ,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和幅射作用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20 世纪 90 年代
4、以来 ,山东半岛的经济技术联系有了更大的进展 ,铁路、公路、海运、河运、航空等各种运输设施逐渐完备 ,以青岛 -济南为轴线的胶济铁路沿线分布着众多的城市 ,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基本形成了区域城市群所必需的发展条件和地理区位优势。截至 2000年底 ,全省原来的 9 个地区全部改为地级市 ,并先后增置了地区级的东营市、威海市、日照市、莱芜市。济南、青岛两市被 确定为副省级市。仅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行政边界看 ,它包括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淄博、日照、东营八市 ,总面积 7.3 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 3 897 万人。 目前 ,山东半岛城市群内拥有青岛、济南两个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 ;拥有对外口岸
5、 青岛港、烟台港、威海港等外贸港口及济南遥墙、青岛流亭两个国际空港 ;胶济铁路、蓝烟铁路、济青高速公路、 309 国道等区域内密集的交通干线构成了城市带内的发展走廊。交通走廊两侧人口稠密 ,并且分布有较多的大中小城市 ,如淄博、潍坊、胶州、胶南、蓝村等。青岛雄厚的经济实力、中心枢纽港 地位及对外开放前沿口岸使青岛成为整个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首位中心城市。同时 ,由于济南市是省会城市 ,在政治、文化和管理中心职能不断发展的同时 ,经济职能也得到了相应的加强 ,已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中心城市 ,在城市带经济发展中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此 ,济南成为与青岛遥相呼应的内陆中心城市 ,从而
6、形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独特的双中心结构 ,这也符合港口城市 内陆中心城市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式。 通过对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专门化情况的分析 ,我们发现半岛城市群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胶济铁路沿线 (包括济南、淄博、潍 坊和青岛 )和沿海产业带 (包括日照、青岛、威海和烟台 )两条重要的工业走廊 ,并出现了重要的产业基地城市。这两条交通和产业相对集中的沿线 ,一条东西走向 ,一条南北走向 ,构成了一个大 “T” 字产业格局 ,集聚了山东半岛绝大多数的产业。胶济铁路沿线多集中了石化、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 ,而沿海产业带沿线则集中了汽车制造、海洋化工、新材料这样的外向型现代制造业。通过两条沿线上产业的
7、发展 ,打造半岛城市群的核心制造业轴线 ,提升半岛城市群的整体产业竞争力成为参与日韩产业协作的主体。 三、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优化 建议 (一 )构建合理的城市层次结构 按六级节点和三个城市联合区的规划布局优化半岛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六个核心城市节点中 ,前三个分别是以青岛为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 ,以青岛、济南为区域双中心城市 ,以烟台为区域副中心 ,促使烟台与济南、青岛分别成为区域东、南、西部子区域的核心城市。后三个节点是 :以淄博、潍坊、东营、日照、威海为城市区中心城市 ;以章丘、青州、寿光、高密、龙口、荣成、乳山等为城市区副中心城市 ;以邹平、济阳、桓台、广饶、昌乐、昌邑、安丘、胶州、
8、胶南、诸城、平度、莱西、莱州、招远、莱阳、文登 、利津、垦利、莒县等为城市区优先发展城市。在空间发展结构上以济南 淄博 潍坊 青岛、日照 青岛 威海 烟台两条空间发展轴为半岛区域城市发展主轴 ,以烟台 龙口 莱州 潍坊和日照 五莲 诸城 安丘 寿光 东营为区域城市发展次轴 ,形成区域内部密集分布的多条城市聚合带和空间紧密联系的济南 淄博 潍坊 东营、青岛 日照、烟台 威海三个联合城市区。 (二 )突出青岛的龙头作用 ,扩大半岛的经济腹地 青岛是山东省的区域经济中心和对外开放的门户 ,也是该省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条件最好的城市。区域性 城市群的建设必需有龙头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带动
9、 ,龙头城市的发达程度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应继续加强青岛以家用电器、船舶制造、石油化工、新材料为主的主导产业的发展 ,突出发展港口、旅游、海洋三大特色经济。 同时 ,建立以青岛为城市区中心城市 ,高密为城市区副中心 ,即墨、胶州、胶南、诸城、平度为优先发展城镇 ,在空间上体现为以青岛为核心的圈层组团式发展结构 ,依靠这些城市的迅速成长并强化与城市区内外的空间联系 ,形成青岛城市区及山东半岛区域更为完善的网络城市体系 ,扩大半岛的经济腹地。 (三 )发 挥地缘优势 ,吸引发达国家投资 山东半岛具有极佳的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 ,半岛城市群应以经济国际化为市场导向 ,强化与日韩的经济联
10、系 ,把与韩国的经济合作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山东半岛已经与韩国形成比较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 ,再加上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因素 ,对韩资的吸引力超过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因此 ,要扬长避短 ,进一步创造条件 ,丰富山东半岛与韩国经贸合作的项目库 ,借此推动山东半岛的经济发展。同时 ,从地缘关系和产业转移趋势考虑 ,应高度重视与台湾地区的经济合作。从历史渊源考虑 ,与德国的 联系要给予重视 ,德国选择在青岛海尔的成功投资是一个佐证。对港澳、东南亚、欧美、独联体等其他国家的资金、产业转移也一样要积极吸引、推进互利合作。 (四 )向网络化发展 ,加强城市间的互促与合作 经济发
11、展不仅要在城市群内进行 ,而且需要各城市之间的协调合作。各城市要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 ,消除地方保护以提高经济效率 ,通过各种经济联系 ,形成紧密的网络状空间发展结构 ,发挥城市群的整体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打破行政区划 ,淡化地方经济的概念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在市场体制下 ,应该更多的采取 发挥政府对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和规划引导作用 ,建立适当的协调平台。建议在半岛城市群内部建立由各市参与的类似市长联合会、城市群协调委员会之类的协调组织机构 ,用协调和协商的办法来解决城市群地区内的跨地域问题 ,达到双赢或多赢的结果 ,形成综合性与专业性有机结合的城市职能分工体系。 参考文献 : 姚士谋 ,等 .区域发展中 “ 城市群现象 ” 的空间系统探索 J.经济地理 ,2006,(9). 谢馥荟 .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12). 张贡生 .中国的 城市群思想及新城市群建设 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