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开放型经济 30 年回顾和展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章程。上海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外经贸改革、发展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我国改革开放 30 年来,全市涉外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和贡献,为全国对外开放总体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全市 外贸总额从 1978 年的 30.26 亿美元增加到 2007 年的 2829.73 亿美元,增长了90 多倍,占全国的 13%。吸收外资始终位于中国对外开放前列,从 1980 年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迅达电梯开始,到 2007 年底,共实际利
2、用外资 746.8 亿美元,占全国的 9.8%。外资企业交纳税金从 1990 年的 3.90 亿元上升到 2007 年的1399.55 亿元,占全市 29.1%;就业人数从 1992 年的 16.52 万人扩大到 2007 年的 290.01 万人,占全市的 31.9%;在本市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 1993 年的 14%提高到 2007 年的 66.02%。全市 对外投资总额从 1995 年的 1746.7 万美元增加到2007 年 6.49 亿美元,年均增长 37.41%,占全国的 3.4%。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新签合同 额从 1985 年的 1292 万美元增长到 2007 年的 73.
3、47 亿美元,年均增长 33.42%,占全国的 8.7%。 一、上海外经贸改革开放 30 年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主要成绩 我国改革开放 30 年来,上海外经贸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改革开放、城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提升、提供就业机会、企业技术改造和加强国际交往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外贸进出口保持持续稳步增长,运行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30 年来,上海外经贸走过了一段不平坦的发展之路。 2007 年,上海外贸出口 1439.3 亿美元,进口 1390.4 亿美元,分 别是 1978 年的 47.6 倍和 1045.4 倍。外贸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贸易规模稳步扩大。 30 年来
4、,上海外贸进出口年均增幅为 17.4,进口、出口年均增幅分别为 27.3和 14.9。近年来,进口额多次超过出口额 ,进出口贸易逐步实现平衡发展。 二是贸易结构优化,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均衡发展。 加工贸易出口占比由 1978 年的 2.56提升到 2007 年的 55.4%,一般贸易出口占比则由 97.4%下降到 37.5%。 三是贸易主体结构呈现多元化。 1978 年,国有企业基本垄断了上海外贸业务。 2007 年,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占全 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 68.3%和 9.7。 四是市场多元化趋势较为明显。 2007 年,上海对欧洲、美国、日本和香港四大传统市场出口合计为 9
5、94.0 亿美元,占当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 69.1。而 1978 年,这四大市场出口 23.4 亿美元,占比为 81%。 五是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加快。1978 年,上海出口商品以轻纺、农副产品为主。如今,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了外贸出口的主力军, 2007 年的出口占比分别为 68.48%和 39.22%。 六是口岸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服务长三角功能增 强。 2007 年,上海口岸外贸进出口额为 5209.1 亿美元,为 1985 年的 35 倍,在全国占比 23.96%。江浙两省企业在上海口岸报关额占上海口岸进出口额的 40.5%。 回顾上海外贸发展历程
6、, 上世纪 80 年代,上海在外贸体制上进行了以简政放权为中心的改革,大力推进工贸结合、技贸结合,在外贸业务上进行了以搞活经营为主旨的探索,推进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进行以改善环境为重点的拓展。外贸进出口规模从 1979 年 38.78 亿美元发展到 1991 年 80.44 亿美元,年均增长 5.8。 1990 年浦东开发开放,特别是 1992 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后,上海在深化外经贸企业改革、实施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和大外经贸战略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外贸实现了快速发展。 1992 年上海外贸出口额相当于六五和七五出口的总和,而九五期间前 4 年的外贸出口额已达到八五的 1.8 倍
7、。 进入 21 世纪,上海立足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着力提高对外经济贸易运行质量和效益,提出了发展大外贸、大口岸、大通关的工作方针,形成了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举、本市贸易与口岸贸易并举、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并举、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并举的指导思想 ,在发展规模、运行质量、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建国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阶段。 2007 年,上海外贸进出口为 2000 年的 5.17 倍,年均增长 26.5%。 当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硬环境建设均有长足发展。大批国际航运巨头落户上海。 2000 年 6 月,市政府开始实施的大通关工程,试点口岸通关电子化和通关新模式,并探索实行了无纸通关,在
8、外高桥保税区实现直通式通关、松江出口加工区实现快速通关,并尝试提前报检报关、实货放行的通关新模式,提高通关效率。 2003 年 10 月,上海口岸在全国率先实施 5 2 天通关工作制。 十一五期间,上海进一步建立跨区域大通关协作机制,加强上海口岸与全国,特别是长三角经济的联动发展。 (二)吸收外资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对全市经济社会的贡献日益增强 30 年来,上海吸引外资始终位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列,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 4.88 万个,吸引合同外资金额达 1294 亿美元,实到外资近 750 亿美元。 上海外资呈现以下发展特点: 一是大型跨国企业纷纷投资上海。 1978 -1990 年,世
9、界著名跨国公司在上海投资项目近 200 家。浦东开发开放后,大型跨国企业到沪投资迅速增多。目前,财富 500 强企业中有 257 家在上海已有投资,占全世界 481 家( 19 家内资企业除外)的 53%,占全国总量的 65%,投资项目达到 1884 个,约占全国 47%,合同外资 227 亿美元。 二是外资大项目增多。 截至 2007 年,总投资在 1000 万美元以上的外资大项目数量占全市的 11.8%,外资金额达 340 亿美元,占比 71.8%。这些资金雄厚的项目技术含量高,许多具有世界品牌专利。 三是跨国公司总部经济集聚效应明显。 截至 2007 年底,落户上海的外资企业总部机构达到
10、 593 家,占全国总量 40%以上,成为我国拥有总部机构最多的城市 之一。 四是吸收外资有力推动了上海产业机构升级和四个中心建设。 30 年来,外资企业已成为上海市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石化及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精品钢材等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在大部分产业中,总资产、工业总产值、利润和税收在一半以上。外资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它所有制工业企业。第三产业吸收外资比例平稳上升, 2007 年占比 66.9%,而 2001 年占比为 25%。在金融、贸易、航运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外资都成为产业的生力军。 五是外资企业运营情况良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截至 2007 年,上海近
11、 5 万家外资企业的存活率为 68%、运营率为 61.5%,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 14 个和 29 个百分点。六是外商投资为上海经济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外资企业利润总额从 1990 年的11.4 亿元增长到 2007 年的 1913 亿元;缴纳税金、就业人数逐年提高; 1992 -1997年,上海吸收外资占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为 20%左右, 2001 -2007年贡献率在 16-19%之间;在本市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 1993 年的 14%提高到2007 年的 60%以上;外贸出口贡献度 八五、九五、十五年均分别为 18%、45.8%和 63.4%, 2007 年为 70.35
12、%。 从吸收外资 30年历程发展看, 上世纪 80 年代初,上海吸引外资处于探索起步阶段, 1979 -1985 年,上海仅批准外商投资企业 17 家,实到外资 0.17 亿美元。 1986 年上海成立了市外国投资工作领导小组, 1988 年成立了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把原来分散在计委、经委、建委、外经贸委、规划局、房地局、市政局等部门涉及外商投资的审批、管理人员和工作职责集中起来,成立联合办公机构,为外商在上海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提供 一门式服务。上海市外资委的设立在全国外资工作领域是首家体制机 制创新,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1990 年,市外经贸委和市外资委实施合署办公,并实行市外资委与区、县
13、、局两级审批,两级管理新体制,外商投资环境逐步改善。 1988 -1990年实到外资 9.63 亿美元,比前 9 年增长 2.3 倍。 1992 年后,上海吸引外资迎来高速发展的崭新局面。 1992 年,利用外资项目数,合同外资、实到外资金额等于前 13 年的总和。跨国公司在上海投资大项目增多, 1992-1997 年世界最大 100 家工业跨国公司投资项目 1253 个,总投资1000 万美元以上项目的合同外资占比高达 75.3%。金融 、保险、商业、外贸、证券、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取得新进展,逐步形成上海六大工业支柱产业新格局。 2002 年 11 月,中央十六大再次重申鼓励经济特区和上海
14、浦东新区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 2005 年 6 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上海浦东新区成为首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对上海利用外资、先试先行、拓展外商投资新领域提供了新一轮发展的好机会。 2002-2007 年,上海批准外资项目连续 5 年超过 4000 个,合同外资连续 6 年超 100 亿美元大关,实到外资连续 6 年超 50亿美元。外资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先进技术、现代管理经 验和对外开放的优秀人才,为上海整体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对外经济合作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走出去战略开辟新天地 过去 30 年间,上海有效把握国际市场机遇,实行外经发展的重大战略调整,不断
15、开拓新市场。走出去队伍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形式不断更新、效应日益突出。截至 2007 年,上海境外投资项目累计达 632 个,有对外投资项目的国家与地区达到 101 个,有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的国家与地区达到177 个,呈现了对外经济合作市场多元化格局。 上海对外经济合作的主要特点: 一是上海企业境外集群 式投资初具规模,重大项目有实质性的进展 ,总投资13.2 亿美元的俄罗斯波罗的海项目进展比较顺利。 二是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出现重大飞跃: ( 1)海外业务规模近 3 年年均增长超过 30%。( 2)项目平均合同规模大幅提高。 2007 年,境外工程项目平均合同金额为 8375 万美元
16、,是 2000 年的20.4 倍。( 3) EPC 总承包项目比重过半。改变了过去以土木工程为主的格局。 2007年,上海所签境外工程项目中,能带动我国机电成套设备出口合同总金额为 55亿美元,占项目总数的 57.5%。设计咨询行业走 EPC 道路的队伍逐渐扩大。 2007年上海 有 4 家企业进入了 ENR2007全球最大的 225 家国际承包商行列。 三是民营企业对外经济合作非常活跃。 2007 年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占全市对外投资总额的 16.9%。 四是外派劳务人员结构不断优化。 专业技术型劳务人员日益增多。 改革开放前,上海外经工作以对外援助为主。上世纪 80 年代初,根据原国家外经贸部
17、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方针,上海对外经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一是撤局建委,从根本上突破单一援外任务的外经计划管理体制。二是外经管理实行政企分开。外经局撤销后,单独设立了中国成套设备出口公司 上海分公司并成立了中国上海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这是上海市首家经营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的企业。上海对外经济合作开始起步。 1992年后, 上海市继续深化外经体制改革,增强外经发展内在动力,着力对外经工作宏观指导和推进,改善外经发展环境。上海外经发展稳步提升。 1992 2000年,上海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累计合同额为 37.77亿美元,年均增长23.8%,完成营业额累计 25.3
18、4亿美元,年均增长 38.59%。海外非贸易企业 2000年累计为 329家,投资总额 3.42亿美元,中方投资额 2.34亿美元。 进入新世纪 ,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上海市不断充实和完善走出去的促进和支持体系,推进运作机制创新,鼓励有条件、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去。上海外经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十五时期上海对外投资总额、对外工程承包合同额、完成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新签订外派劳务人员合同额、完成外派劳务营业额分别达到 16.1 亿美元、80.5 亿美元、 55.6 亿美元、 8.4 亿美元、 15.7 亿美元,依次是九五时期的4.8 倍、 2.9 倍、 3.2 倍、
19、 1.80 倍、 1.63 倍,累计外派劳务人员达到 60987 人次,是九 五时期的 1.44 倍。 (四)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发展形成良好势头 与货物贸易相比,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时间较短。改革开放至新世纪,上海服务贸易规模小、领域少,主要项目是运输和旅游。近十年来,上海服务贸易取得了长足进展,创造了多个第一: 1996 年在全国外经贸系统第一个设立服务贸易处并成立服务贸易协会, 1997 年在全国第一个提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并举的外贸工作指导方针, 2000 年在全国第一个建立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以及在全国率先发布服务贸易年度发展报告等。上海服务贸易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进出口
20、增长速度快,对上海经济的贡献程度不断提升。 2000 2007 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由 79.1 亿美元增加到 559.1 亿美元,年均增长 32.3%,占上海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 2000 年的 12.6%上升到 2007 年的 16.5%。二是规模在全国占比不断提高,与亚洲主要市场的差距逐步缩小。 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我国(内地)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 2000 年的 11.2%上升到2007 年的 21.9%,是国内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最大的省市。与香港、新加坡等亚洲主要市场的差距不断缩小: 2000 年香港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是上 海的 8.2 倍,新加坡是上海的 7.2 倍
21、; 2007 年香港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是上海的 2.2 倍,新加坡是上海的 2.4 倍。 三是传统服务贸易规模大,新兴服务贸易增长快。 2007 年,本市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电影音响等新兴服务贸易项目的出口分别增长60.4%、 154.4%、 124.8%,大大高于运输(增长 38.5%)、旅游(增长 6.5%)等传统服务贸易项目的增长速度。 四是市场格局高度集中,主要市场是香港、美国、日本和欧盟。五是走出去与引进来步伐加快,商业存在形式的服务贸易活跃。 2006 年上海 FATS 总收入达 216 亿美元,是 2000 年的 3.7 倍;其中,内向 FATS 为 179 亿美元,外向 FA
22、TS 为 37 亿美元。 (五)开发区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在上海的改革开放中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上海市开发区建设从 1986 年起步,现有 41 个国家级及市级开发区。 20 多年来,上海各开发区累计吸引外商投资项目 1.74 万个,占全市总数的 36%;累计合同外资金额 589 亿美元、实到外资 338 亿美元,分别占全市的 45.5%和 45%。目前,开发区以约占全市 10%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51.3%、进出口总额的 55.78%、高新技术产 业总产值的 89%、工业税收的 49%、工业利润的50.4%、就业总量的 17%。 1986 年 8 月,闵行开发区、
23、虹桥开发区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上海首批成立的开发区。上世纪 90 年代初至 2002 年,上海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形成了 1+3+9的开发区发展格局, 1即浦东新区,占地面积 520 平方公里,区内先后成立了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四大国家级开发区,已成为上海高端产业的集聚地。 3即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和上海化学工业区。 9即九个市级工业区,包括莘庄、康桥、嘉定、奉浦、松江、青浦、崇明、金山和宝山工业区。上海制造业加快从中心城区 600 平方公里转向全市 6000 平方公里区域的布局,逐步实现了工业战略转移。工
24、业区以出口加工业为主,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了以六大产业基地为龙头,国家级开发区为先导,市级开发区为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为配套,郊区都市型工业园为补充的特点。 2003 年至今,在国家清理整顿开发区的整体规划下,开发区发展进入调整转型、内涵提升阶段。上海开发区经过撤销、核减、合并,从 177 个减到 41 个,规划面积从 1008 平方公里减少到 656 平方公里。其中出口加工区,保税区(港),保税物流中心等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包括: 1 个保税区 (外高桥保税区 ), 1 个保税港区 (洋山保税港区 ), 1 个保税物流园区 (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 ), 6 个出口加工区 (松
25、江、金桥、青浦、漕河泾、闵行、嘉定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作为我国启动最早、产业最全、规模最大的保税区,十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值、进出口总额、税收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年均 30%以上高速增长。松江出口加工区是全国首批 15 个出口加工区之一,封关运作以来,发展迅速,态势良好,截至 2007 年 11 月底,松江出口加工区( A、 B 区)累计项目数已达 84 个,合同外资 8.33 亿美元。洋山保税港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首家保税港区,主要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并拓展相关功能。在政策方面,叠加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乃至港口码头通关的所
26、有政策和功能。 开发区积极推进四个转变,即从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从注重政策性优惠向提高服务质量和配套能力转变,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软环境建设转变,从外延粗放式的开发模式向内涵精细化开发转变。 2003-2007 年,开发区的单位面积产值由 37 亿元 /平方公里增加到 58 亿元 /平方公里,上缴税金由 434 亿元增加到 1059 亿元,工业总产值由 4092 亿元增加到 1.19 万,亿元。 (六)上海国际会展业逐渐走向成熟,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上海会展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上海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际会展中心之一。 2007年上海举办各类展览会 515
27、个,总展出面积571.9万:其中国际展览会项目 309个,总展出面积 474.6万;国内展览会项目 206个,总展出面积 97.3万。展会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涉及机械设备、电子 信息、交通通讯、建筑建材、家居家具等 14大类 97个分类;展览企业大幅增加,企业结构逐步多元化。 呈现以下发展特点: 一是会展业质量不断提高。 目前,上海 1 万平方米以上国际展数量占全部国际展的比重已达 35%,其中展览面积超过 3 万平方米的大型国际展有 12 个;集聚了 200 多家会展企业、 8000 余家相关配套企业;上海国际汽车展、模具展等 8个展已在国际展览联盟( UFI)成功注册;国际展览巨头汉诺威、
28、慕尼黑、杜塞尔多夫、法兰克福等登陆上海。 二是会展场馆增多,展览主体增加。 目前上海约有 12 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会展场馆,其中大型展 馆 7 家,室内展馆总面积达到 24.7万平方米。展览企业从当初的几家增加到目前的 184 家,其中包括一些品牌展览企业,而在经营范围中有展览、展示、广告等内容的企业更达近万家。 三是参展商和观众水平不断提升。 2007 年举办的国际展览会项目,参展商总数 16.2 万家,其中境外展商 4.21 万家, 2007 年国际展览会项目参观总人次为 907 万人次,其中境外参观人次占比 5.8%,专业观众数量不断提升。 回顾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的会展业规模很小。 198
29、4-1989 年,每年举办的展览项目仅 10 多个,规模一般在 1 万平方米以下。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上海展览业以年均近 20%的增速发展。 1999 年上海国际展会达到 178 个,成交金额达到93.3 亿元,观众人数达 112 万人次。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世贸商城和光大会展中心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可供展览总面积增加到近 10 万平方米。 进入 21世纪,随着中国入世、会展市场逐步放开、会展场馆和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上海国际会展业呈现专业化、市场化和品牌化的发展趋势。 形成了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 跨国采购会、国际模具展 等知名会展品牌,境外国际会展
30、企业纷纷将其知名品牌展览移植到上海。 国际会议方面有 APEC会议、财富全球论坛上海年会、福布斯全球行政总裁会议、市长咨询会议等。 (七)积极应对入世,加强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能力建设 上海处于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入世应对工作启动较早。 在应对入世的过程中,根据国家的战略部署,上海采取了一系列扎实的措施。 1999 年,上海完成了中国加入 WTO 对上海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的报告,并就入世对上海 9 大主要行业的影响作了分析,提出了应对措施。 2000 年,上海颁布了关于中国加入 WTO 上海行动计划纲要,提出了 18 条有关入世准备工作的指导性 意见,并成立了政府 WTO 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
31、。市政府根据 WTO 透明度原则的要求,于 2000 年 1 月 1 日起向社会公开发行上海市人民政府公报;开展了地方性法规的清理工作; 大力 推进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2001 年 10 月成立了上海 WTO 事务咨询中心。 2002 年 7 月开始实施 WTO 事务人才培训工程, 3年间为全市政府部门、大型国有企业、专业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培养了 100 名精通 WTO 事务的高级专业人才。 入世以来,在商务部的指导下,上海的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坚持四体联动的工作机制,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从 1993 年开 始,上海市外经贸委接受原外贸部的委托组织协调国内企业对外应诉。我国入世之际,上海市外
32、经贸委在条法处加挂 WTO 处牌子。 2002 年为适应公平贸易争议增加的情况,增设公平贸易处,与条法处( WTO 处)合署办公。 2004 年明确上海市外经贸委三定方案时,定名为公平贸易(法规)处,公平贸易工作提高到更加重要地位。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形势发展迅速,工作内涵不断深化,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商务部 四体联动工作机制和直接的业务指导下,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成为上海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 上海进出口公平贸易 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工作重点主要包括: ( 1)召开全市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会议,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2)加强机构建设,构筑四体联动机制。( 3)建立和运行上海
33、市公平贸易工作例会制度,形成工作合力。( 4)开展有规模、成系列、分层次的实务培训,努力提高上海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能力。( 5)工作环节前移,探索做好公平贸易案件预警工作。( 6)动员、组织涉案企业应诉,帮助企业解决应诉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7)切实抓好大案要案应诉工作,认真做好实地核查、考察的应对工作。( 8)配合国家作好国际贸易政策审议以及贸易磋商工作。 ( 9)开展前瞻性研究,加强对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形势的预判。( 10)编制颁布了中国加入 WTO 上海行动计划纲要 2003 2007年实施规划,为过渡期的应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八)上海对外经贸交流日益增多,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改革
34、开放 30 年来,上海对外经贸交流活动日益增多,重点从培训考察转到侧重项目洽谈等实质性内容。国际会议从初期的政府投入、政府主办逐渐转变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形式。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主要还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下,当时的一些涉外经贸活动规模和影响都比较小。 1993 年,上海确立了国 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和目标,经济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此后,上海举办了一系列国际经贸活动。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始,环太平洋论坛、亚欧贸易部长会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委员会会议 APEC贸易部长会议等陆续在沪举行。进入 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 WTO,上海的经贸外事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重大外事活
35、动、大型国际会议明显增多。 2001 年,上海成功举办了 APEC 会议。 2003 年,上海又举行福布斯全球行政总裁会议。 2006 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之工商论坛在沪举行。如今的上海,平均每三天就有两个国际性重要活动举 行,成为上海对外展示、交流思想和阐述观点的重要舞台。 接待国外经贸访沪团组是上海涉外商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特点: 一是团组国别及性质呈多样化,各大洲的来访代表团保持了相当的增长。 来访国家即包括美国、英国、瑞典、比利时等发达国家,也包括阿尔及利亚、越南等 众多的发展中 国家。 二是高级别团组的比例大幅增加。 21 世纪初,上海接待的副部级以上的国外经贸团组数量比 90
36、 年代末要增加 50%以上。 三是国外经贸团组来访越来越注重实效。 来访的部长都要出席数个甚至十几个项目、意向的签字仪式。代表团的来访极大地促进了上海和这些国家 、地区的经贸合作。 (九)上海涉外经贸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有效推进,有力地保障了全市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30 年来,上海外经贸管理体制变革和发展是和改革开放的大环境紧密结合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上海涉外经贸管理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 1979 -1983 年,探索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途径。 这个阶段外经贸管理体制变革主要由计划经济的绝对垄断地位向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原则转变,着重进行了分级管理和简政放权的改革。改革开放对长期僵化封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较大触动,使得外经贸规模有所扩大, 出口商品结构有一定变化,出口市场的分布有所改观。 1984-1991 年,外经贸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有效进展。 这段时间重点推进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