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河北威县乱弹木偶戏 【摘要】河北威县乱弹木偶戏始于明末清初,是河北威县乱弹西路与木偶戏结合的产物。主要以银边庄为中心,在威县西北部演出。兴盛时一度影响广宗东部、南宫南部部分村镇。因为地处一隅、影响较小,诸多戏曲史均未见记载,目前已濒临灭绝。除其本身局限外,更是民俗、信仰断裂,主流意识形态强势致使其赖以生存的土壤丧失的缘故。在民间社会的各项功能尚未修复到位或无法修复时 .抢救保护措施很难奏效。 【关键词】河北威县乱弹木偶戏 兴衰 特色 灭绝 保护 河北威县乱弹戏起源于明末清初,是一个古老的地方戏剧种 .与昆 曲、高腔、丝弦并称为河北的 “ 昆、高、丝、乱 ” 四大剧种。在河北省的流布主要在邢
2、台和石家庄两个地区。因流布地域不同、唱腔有些区别,故有东、西路之分。东路分布在威县东南部的一些村镇和与山东毗邻的清河、临西以及山东省临清周围各县;西路分布在威县西北部和巨鹿、广宗、隆尧、任县、元氏、藁城、赞皇一带。 河北威县乱弹木偶戏是木偶与地方戏结合的产物。据老艺人宋朝玉讲有乱弹戏后,乱弹木偶戏随之产生,距今也在 300 多年。当然 .河北威县乱弹木偶戏的影响远比河北威县乱弹影响小 .在古今众多戏曲史论著中 .未见有关河北威县乱弹 木偶戏的记载;这与木偶戏产生地域、演出形式、规模等方面有关。 关于河北威县乱弹木偶戏的产生,据师傅们口口相传。第一代为威县韩家庄村张明臣;张明臣自幼嗜好戏曲,由于
3、传入银边庄的乱弹木偶戏,木偶粗糙,演出简单,他潜心研制、改良木偶形象和演出形式,由于他财力雄厚、见多识广、多才多艺,因此他改良的木偶戏大受广大群众欢迎,并一直流传至今。 河北威县乱弹木偶戏服装用普通布料和绸缎按人物需要做成小服装,用彩笔勾出男官衣、女蟒、素帔、靠、剑衣、兵衣等多种式样。道具与乱弹戏中的基本相同,是袖珍的刀枪剑戟、 斧钺钩叉等。一个完备的河北威县乱弹木偶戏剧团一般在 15人左右,其中操作人员 2-3人。配音演员 4-5人,乐队、剧务人员 7-8人。上场的木偶一般为 2到 3个,所以无法进行大型和 ?驮友莩觥:颖蓖 ?县乱弹木偶戏的唱腔与伴奏与河北西路乱弹基本相同,以板腔体唱腔为主
4、,保持着 “ 诸腔杂陈 ” 的特点。乐队分文场和武场,主奏乐器为笛子、笙、唢呐、鼓、板、锣、镲、手锣等。河北威县乱弹木偶戏无固定演出场所,一般搭一个长 2 米,宽 1 米的台板;前后左三面有 30 公分高围栏,用于遮挡操作人员手臂以及木偶下端的小木墩。小舞台顶部是起脊的帐篷,前方 有可拉动的幕布(花布帘),后幕是一副竹帘,舞台两边上门、下门为两幅布帘;后幕为竹帘便于操作人员观察木偶在舞台上动作情况。这样的舞台设计观众只能看到木偶却看不到操作人员也看不到配音演员。因木偶在台上被表演者推来推去。当地人把乱弹木偶戏称作 “ 乱弹推偶戏 ” 。 河北威县乱弹西路在威县的主要流布区域包括今天的七级镇、章
5、台镇、高公庄乡、张营乡等村镇等。而河北威县乱弹木偶戏影响要小得多;以银边庄村及周边村镇为主。乱弹木偶戏创始之时。得到广大村民支持;由于文化娱乐形式十分匮乏,参与的人很多。乱弹木偶戏日渐完善,人 才辈出。十九世纪末期,达到鼎盛时期。银边庄村的男女老少几乎都能唱几段乱弹戏,做几个木偶台步动作。因此成立银边庄乱弹推偶剧团 .人员最多时达 40多人 .可同时演出三台乱弹木偶戏。据老艺人讲历史上木偶戏兴盛时,曾一度到南宫南部、广宗东部等部分村镇演出。因乱弹木偶戏产生地域交通欠发达;加之木偶小,舞台小,很难容纳更多观众,群众文化娱乐形式逐渐增多时,乱弹木偶戏开始萎缩。尤其到文革时期,服装道具被当作 “ 四
6、旧 ”烧掉一部分,演职人员断层,彻底走向衰落。但是,河北威县乱弹木偶戏直到上世纪末尚未绝迹,改革开放后。民间礼俗部分复 活,也促使民间演艺复活。因为,河北威县乱弹木偶戏主要服务于乡村礼俗,如红白喜事、庙会、开业庆典、家祭、生日等。而且,木偶戏有演职员人数少,占用空间小,一人多能,节目丰富等优点。由恩主提前到班主(团长)家下帖,所谓定戏;红事下红贴,丧事下白贴;且恩主要预付定金,与河北威县乱弹戏一样,河北威县乱弹木偶戏一般下白贴的居多,这与河北威县乱弹戏的唱腔风格、剧目有关。 1983 年银边庄村乱弹木偶戏曾参加邢台市、威县文化部门举办的民间艺术汇演,并新置办了服装、道具,在银边庄村及附近的村镇
7、间断演出。二十世纪末至本 世纪初,河北威县乱弹木偶戏基本绝迹,省市县的文化部门多次到银边庄搜集整理资料 .想方设法挽救木偶戏,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乱弹木偶戏传人宋玉良只能是一次次向来人展示他的木偶和服装、道具,然后又无可奈何地把它们收起来。 河北威县乱弹木偶戏的衰落,除了其本身的局限以及娱乐方式日趋多元化因素外,更是其他诸多社会因素影响所致。因为自古及今,社会结构和人们的道德取向一直在不断变化。宗教作为民间戏曲的纽带,随民俗、信仰的嬗变而撕裂。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从喧嚣的城市,延伸到每一处穷乡僻壤;一切与之相悖的事物被无情荡 涤,自行萎缩。这样,河北威县乱弹木偶戏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演职员为生存只能另谋生计,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就此中断,演员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现象。在民间社会的各项功能尚未修复到位或无法修复时;很多治标的抢救措施均不能持久,昙花一现后必然是更迅速的衰落,民间戏曲保护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