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及地基处理.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34387 上传时间:2019-02-0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及地基处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析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及地基处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析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及地基处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析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及地基处理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部,由于地理环境影响,工程上有着自己的特性,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分析,具体阐述了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点和地基处理的问题。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地基处理 中图分类号: TU4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lso has made good progrst

2、 of China, due to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the project has its own features, and in practical work produced adverse effethis paper explains the collapsible loess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and ground treatmeristics; Foundation treatment 我国的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由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给工程建设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并且给

3、工程建设造成了众多的安全隐患。如何将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做到最好,一直是被关注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研究湿陷性黄土的地 基建设就成为了关键所在。 一、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 黄土工程最主要的特性就在于黄土的湿陷性,在这一特性的作用下,对于地基的要求就非常严格,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甚至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笔者主要从几个方面来研究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 1)湿陷性黄土的程度划分。为了确认黄土的湿陷性和湿陷性的程度,就要进行室内压缩实试验,得出黄土的湿陷系数。当湿陷系数大于 0.015时,就判定为湿陷性黄土,相反的如果湿陷系数小于 0.015就为非湿陷性黄土。同时根据湿

4、陷系数可以将湿陷性黄土划 分为三类,当湿陷系数小于 0.03 时为轻微湿陷性,当在 0.03 和 0.07 之间时就是中度湿陷性,当大于 0.07 时就为严重湿陷性黄土,这样的地区在工程建筑时就要特别的注意。( 2)湿陷性黄土在物理力学性能上表现的状态。湿陷性黄土的力学性能主要表现为颗粒组成、界限含水率、比重及孔隙比、含水率和饱和度、压缩性和渗透性几个方面。湿陷性黄土的颗粒主要由粉粒、沙粒和黏粒组成;其液性指数一般都在 0上下摆动,因此,多数的湿陷性黄土都处于坚硬和硬塑的状态;在比重和孔隙比方面,湿陷性的趋势主要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孔隙比一般较高;湿 陷性黄土的饱和度一般在 40%到 50%

5、之间,如果饱和度接近 80%,那么湿陷性也基本不存在了,湿陷性黄土的含水量较低,而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含水率越低相对的湿陷性越强;在压缩性方面,湿陷性黄土自身的压缩性较低,在遇水的情况下压缩性有所提高。( 3)湿陷性黄土在湿陷性上可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是指在土的自重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而不发生湿陷的;自重湿陷性黄土是指在土的自重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而发生湿陷的。 湿陷性黄土的危害 在湿陷性黄土广泛分布的地区 , 工程建设 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进而导致工程建设困难和建设成本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工程建设前期 ,必须对该地区进行勘察 ,

6、 这样就需要增加室内土工湿陷性试验的量 , 以便得出最新的湿陷性系数、湿陷等级等详细的资料,为工作人员施工设计提供依据。在具体的设计中,也要对湿陷性黄土的地基等问题进行细致的设计,这都增加了工作量 , 降低了工作效率 , 工程造价提高( 2)在建筑工程完工后, 如果之前对黄土的湿陷性考虑不周 , 建筑工程就会面对地下水位的变化、污水的排放集中导致渗漏等问题 , 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土体的结构 发生破坏。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使建筑出现安全隐患,严重的就会导致建筑物拆除重建,造成巨大的损失。 二、浅析湿陷性黄土工程地基处理 在我国广大的西北、华北地区的工程建设,时常会遇到地基的处理问题,其中主要是

7、消除湿陷变形给工程带来的危害,将地基的承载能力提高。笔者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工程地基问题上,总结了一些具体有效的方法,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采用表层夯实法及强夯法处理地基问题。表层夯实法也叫做重锤表层夯实法,主要适用于饱和度小于或等于 60%的湿陷性黄土的地基。 在利用重锤夯实过后,黄土的性能得到改善,平均密度增大,压缩性降低,最终使得黄土的承载力大大提高。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在经过重锤的夯实后,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大大减少。强夯法地基处理就是以一定重量的重锤在指定位置上给予地基一定的冲击和震动,达到增大压实度,改善黄土的条件,进而达到消减黄土的湿陷性。强夯的过程实际上是瞬时对地基

8、施加一个巨大的冲击力量,使黄土体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主要作用结果是使一定范围内的地基强度提高、孔隙挤密。 第二、采用垫层法处理地基问题。垫层法是现在工程建设使用的主要方法,指的是将地 基下的湿陷性黄土部分或是全部进行清理,在将素土或是灰土进行处理,做成垫层,用来减少地基的湿陷量,可以适当的减少地基的压缩变形,增强地基的承载力。垫层的设计是采取这一方法的关键,它既要满足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因素。所以在使用这一方法时我们要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 1)在选择使用垫层法处理地基问题时,注意实际的土地环境,地下水位不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对那些防水要求高,容易受侵湿的建筑物,在为

9、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时,最好的选择进行整片的垫层处理。( 2)在采用局部垫层法时,考虑到防水、隔水的作 用,有防渗要求的的建筑物和容易受到侵湿的建筑物,不能够采用局部黄土垫层处理地基。因为局部土垫层的处理宽度比地基的宽度小,在地基处理过后也容易产生漏水现象,引起未处理的湿陷性黄土湿陷化,致使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 第三、采用桩基础处理地基问题。桩基础处理地基问题,是将部分承载力转移到桩的两侧或是桩的底端,通过挖掘、钻孔等方式形成桩,在这个过程里,将土排出孔外,在桩的周围的土质并未发生改变。这样的方法,对桩的设计要求很高,桩基础自身的强度要满足要求,同时要注意到工程建设的地质条件,采取合适的桩进行

10、地基的 处理。这样,当桩周的土受水浸湿,桩侧的正摩阻力在转化为负摩阻力后,便可由端承型桩的下部非湿陷性土层所承受,并可满足设计要求,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 第四、采用挤密桩法处理地基问题。采用挤密桩法处理地基问题注意此方法的适用范围,挤密桩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地基问题。在具体的实践中,按照设计的方案精确的布置桩孔并成孔,通过将素土或灰土分层的填入桩孔内,并进一步的进行夯实,实现处理好地基问题的目的。通过成孔或桩体夯实过程中的横向挤压作用,使桩间土得以挤密,从而形成复合地基。但是我们要注 意一点,不能使用粗颗粒的砂、石或其它透水性材料填入桩孔内。 第五、采用预水法处理地基问题

11、。预浸水法是在工程项目开展前,对湿陷性黄土地大面积进行浸水活动,保证黄土地在饱和自重力作用下,发生湿陷产生压密,来消除全部黄土层的自重湿陷性和深部土层的外荷湿陷性。预浸水法的使用一般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厚度大、湿陷性强烈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同时为了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在空旷的新建区域更为适用。 结束语: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地基问题方法有很多,因为地区的不同,黄土湿陷程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也有所 区别,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根据地基土质和结构物的不同,选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工程性质特殊,按照工程建设需要和经济水平进行恰当的地基处理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吴玉祥 , 赵菊敏 .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J. 科技信息 , 2011,(17) 张建斌 . 强夯法在高速公路路基施工中的应用 J. 科技风 , 2010,(24) 索南才吉 . 强夯法在湿陷性黄土中的应用 J. 科技信息 , 2011,(22) 刘隆兴 . 孔隙水压力量 测试验在强夯法地基处理施工中的应用 J. 广东科技 , 2011,(14) 张义胜 .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工程应用 J. 科技资讯 , 2011,(18)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工程应用 J. 科技资讯 , 2011,(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