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 “ 原生态栏目化电视短剧 ” 的艺术特色 摘要:栏目化电视短剧作为广大电视工作者的一个新尝试,一出现就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特别是由其演变出的原生态栏目化电视短剧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原生态栏目化电视短剧的提出,在于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本文就将针对这个论题,发表一家之言,与大家共同解读 “ 原生态栏目化电视短剧 ” 。 思想汇报 关键词:原生态;栏目化;电视短剧;地域性;电视纪实片 原生态栏目化电视短剧是一种新的电视栏目表现手法,它以地域性的新闻事实为素材,截取百姓生活中带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片断,观众本色出演,使用地方方言,运用电视手段原汁原味地再现生活,原生态栏目化电视短剧作为电视工作者
2、创新思维的产物,一方面继承了历史文化的精华,如:在原生态栏目化电视短剧故事本体内的起承转合和赋、比、兴;在体裁上的豹头凤尾等。如:继承了宋、元杂剧,现代的电视剧、话剧、电影表现手法等,无论从那个角度看它都有传统的构成 “ 剧 ” 的一切应有元 素,观众在接受时思维逻辑上顺理成章,没有较大的反差。另一方面又具有现实意义的新内涵,如:在内容上更注重客观现实中有关民生、民情、民意的小事;在体裁上更注重一事一议,短小精悍,一般一个栏目短剧也就是十至十五分钟的长度;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上更注重单一化,至多两条主线,穿插进行;在表现手法上更注重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人物展现;在语言运用上更注重口语化,方言
3、化。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一、原生态栏目化电视短剧的地域特色 ? 原生态栏目化电视短剧之所以出现并发展,就在于它带有较强的地域性色彩。我们的地域是 广阔的,民族是多样化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现状也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当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产生于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时,自然带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因素,这种现象自然会毫无保留地反映到电视媒体中来。就我们现时的电视媒体而言,从其宣传内容上看:除了中央电视台的各频道节目兼顾地域性和民族性外,各省、市、县级电视台在完成了必转上级台节目内容的前提下,都在根据地方特点做大量的适宜本地实际的宣传,即选择一些具有较强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内容进行宣传,如:原生态
4、文艺类内容等。从其宣传载体上看:各级电视台由于载体的不同,覆 盖面也是不一样的,如:有的用无线发射,有的上星,有的用光缆发射,且发射机的功率大小也有区别。在地、市一级的电视台发射机功率大都很有限,也就是仅能覆盖本地域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地域范围的大小,有选择地原汁原味地播出地域性较强的东西,可以大幅度提高地域内观众的收视率。当然,在地域内可宣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受群众欢迎的内容也是广泛的,原生态栏目化电视短剧仅是一个方面。这种新的宣传形式产生后,它的地域性特点十分明显,如:重庆电视台播出的雾都夜话,就具有代表性,尽管它也不是原生态栏目化电视短剧体裁,但它却有 原生态栏目化电视短剧的相关因
5、素,说的又是对老百姓有普遍教育意义的的内容,因此,没有人说这种形式因地域性强不喜欢看。相反,还因浓郁的地方特点除倍受当地人的喜爱外,也得到了广大地域外观众的认可。山西长治电视台也在这方面做过大的尝试。长治范围内有十三个县区,一个县区有一个县区的民风民俗,各个县区的语言风格也不同,但因观众长期的地域性交流,人们之间的语言沟通并不困难。根据这种实际,他们设置了上党夜线 生活版栏目,制作并播出了大量的原生态栏目化电视短剧。这类短剧的取材全部来源于新闻素材,事实相当真实,如:广告招 牌风波、还羊皮、父爱等,就全是从新闻事件演变而来的。由于事实真,重艺术重现,再加上演员全部启用的是当地的群众或新闻事实的
6、当事人,观众反映相当好。尤其是观众对自己演自己身边的事有较高的兴趣,且不论演好演坏,起码是过了一把上电视的瘾,因此参与的积极性可想而知。由于有这个基础,所以他们出演时也没有任何负担,生活中的原型是怎样的就怎样演,连台词都只用导演事先提示,根本不用正儿八经地背,这种效果的真实度是一般的专业性演员做不到的。此外,还可大量使用取材于本地的民间小调烘托气氛,如:当地流行的武乡秧歌、 上党古书、壶关秧歌、八音会等,易唱上口,好记好懂,原汁原味,观众十分喜欢。大量的事实表明:一个地域内的观众最乐意看的还是发生在本地域内的事,即使经适当的艺术加工观众也可以理解。如:短剧孩子他爹你在哪?,是根据一个到栏目组反
7、映问题的观众的亲身经历而创作的,当创作人员进行实地拍摄时,当事人不仅积极配合,主动担纲主角,而且还动员亲属参与。结果,一个长约十五分钟的短剧仅用一天就拍摄完毕,播出后效果十分理想。 由于原生态栏目化电视短剧在一个地域内的特殊性,将其做 “ 短 ” 是十分必要的,也就是说要在 “ 短 ” 字上下功夫做文章,没有 “ 短 ” ,就没有生命力。现时的观众接受电视节目是十分方便的,几十个电视频道可以说是想看哪个看哪个,要想把地域内观众的眼球固定在你的栏目上,哪怕是几分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实践表明:一个作品是不能以长短论好坏的,陋室铭仅几十个字,就是一个不朽之作,有此为例,一个原生态栏目化电视短剧为什么
8、不能短些呢?至于短到什么程度,本文认为由于地域性的局限,最好在十至十五分钟之间,如果象电视剧一样,一集三十分钟或四十五分钟,就会失去自己的优势。把原生态栏目化电视短剧做 “ 短 ” 好处有四:一是宜表现百姓 生活的片断;二是观众看栏目没有疲劳感,可以抽出较短的时间在固定的播出时段收看全部内容,而不会影响其它事情;三是栏目在地域内拍摄周期短,一个短剧仅用一两天就可完成,拍不好重拍也不费事,不浪费人力物力。四是短剧情节相对简单,出演者全是群众演员,自己演自己身边的事,身临其境,真实感强,可信度高。 二、原生态栏目电视短剧的艺术特色 ? 原汁原味是针对短剧中所使用的故事情节、方言、地方小调以及角色出
9、演、取景地等相关环节而言的,并不是对生活中新闻事实的机械再现,如果把构成一条新闻的多个素材中的一个移植到另一条新闻 素材中,从而构成栏目化电视短剧,我们不能说这就不是原汁原味。总之,原汁原味是一个大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局限的死概念。而艺术再现就是在这个前提下的再创作,就 总结大全 是要运用电视的艺术手段对生活现实进行再加工,把客观的现实转化成艺术性的东西,在更高层次上展现给观众,以达到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创作标准。原生态栏目化电视短剧要实现这个目标,关健在于创作者要有深入生活、贴近生活的实践,要有高度把握生活的本领,知道提炼什么,如何提炼,明确经过艺术升华的作品是生活的原汁原味这个道理。如果创
10、作者能把这 些东西处理好,那么,也就处理好了二者的关系。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它的取材是有真实原型的,经过艺术加工后,不仅故事情节赋予了新的内涵,而且在语言、情节等方面都突出了地方特色,给观众留下的影响很深。这种创作,既带有地域性的原汁原味,又有高度的艺术升华,二者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自然是原生态栏目化电视短剧效仿的楷模。如:我们创作的原生态栏目化电视短剧焕焕的生活,反映的是一个山村姑娘走出大山,与传统的习俗决裂,用记录生活,最终为村民理解的故事。由于是在当地的一个小山村拍摄,地名、演员名字全用真名实姓 。尽管故事情节移植于新闻的素材,故事中用的民间小调也是取其调而另编的词,但各种因素搭配得恰
11、到好处,也同样起到了既有原汁原味又有艺术升华的效果。播出后,不仅在当地影响很大,而且还有不少当地人专门找到主演的群众演员焕焕,让她给自己拍,一时间让焕焕成了当地的名人。这说明,只要原生态栏目化电视短剧能准确地把握时代主流,能深入实际,高度地提炼生活,就能结合地域特色创作出原汁原味的作品来。 ? 三、原生态栏目化电视短剧的语言特色 原生态栏目化电视短剧用特定地域内方言表达,是方言独特的社会作用所决定的。一个地域内 的方言经过长时间的运用,其言物达意的准确性和熟练性都是其它语言无法代替的,即使是提倡普及的普通话在一个地域内的使用率也比之逊色。这种地域性语言由于长期的语言积淀,有词汇丰富、用词准确、
12、风趣有味、地域特色浓、使用频率高等优势。如:我们创作拍摄原生态栏目电视短剧焕焕的生活系列时,演员的台词全部使用当地的群众语言,也就是群众平时生活中怎说的演出时就怎说,基本不做修饰。剧中有一个人物是村里的混混,平时爱吃不爱动,村里的人都叫他懒汉。他在表演时有一段自白是这样说的: “ 我是饥不想动,饱不想动,不饥不饱还不想动, 要不是怕饿死,连碗也不想端。 ” 这段话的出处是现实中一个不想做活又想投机取巧的村民的自嘲,借用到剧中的人物小混混身上恰如其分。 原生态栏目化电视短剧使用地域内的方言需要创作者十分了解当地群众生活,了解群众语言的表达习惯以及常用语,否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因为,特定的语
13、言用在特定的环境中才会产生特定的效果,如果对地域内的方言了解得不深不透,在使用中就会出现半生不熟的情况。如:长治地域内用方言叫 “ 没结婚 ” 的姑娘是 “ 闺女 ” ,剧中角色的台词就不能把其说成 “ 丫头 ” 、 “ 姑娘 ” 或 “ 同志 ” ,更不可将方言与非方言称 谓掺杂在一起使用,这样会由于表达方式的差异,影响地域内观众的收视效果。尤其是在使用以方言的语素构成的词汇和词组时更要注意,任何一个随意变更其排列顺序的过程,都可能会让本意产生歧意。因此,最好是用当地方言约定俗成的方式来表达。对这类方言的使用不能随意性太强,要根据剧情人物和其所处的环境以及剧情的发展因人因事而定,什么角色在什
14、么环境中就要用什么样的话。如:我们在拍摄原生态栏目化电视短剧穷爹富爹时是用当地流行的顺口溜结尾的,顺口溜根据剧情的发展内容是: “ 穷爹富爹都是爹,爹为仨儿费心血;心血耗尽爹变老,爹老人却 累穷了;穷爹生计无着落,编个鬼话装阔佬,哄天哄地哄亲儿,心上挨刀脸上笑;奉劝后辈要敬老,莫留宝藏水中捞。 ” 这段顺口溜紧扣剧情,又合当地的方言习惯,且语言实在易上口,看了的人都说好。在拍摄取景地的农村,村民还把这段话抄下来,写在村里的黑板上作为村训教育后代。 总之,原生态栏目化电视短剧这一新生事物,由于受地域以及选材狭窄、拍摄不精、演员非专业化等因素的局限,还处于一个不成熟的萌生阶段,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完备之处是极其正常的。消除这种不完备,把原生态栏目化电视短剧越做越好,正是我们广大从事这方面工作 的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 李咏吟 .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区分及其价值反思 .文艺评论 ,2008(03). 吴尚全 ,杨周 . 原生态文化的价值初探 . 中国期刊网新浪网 ,影音娱乐 .拯救原生态文化 影片传播新概念 . 总结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