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论文关键词 计划经济体制原因发展过程经验教训 论文摘要 20 世纪 50 年代建立起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时期内对维护国家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它也日益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并最终消亡。本文将试图围绕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产生的原因、演变过程以及对它的作用做一点有益的分析。 一、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其实 ,计划经济思想在中国的产生是很早的 ,最早提出 “ 新民主主义的计划经济 ” 思想的是张闻天。 1948 年 9 月 15 日 ,他在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中指出 :“ 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特点
2、,正是在于它能以明确的经济计划去适当地布置我们的人力和物力 ,去动员千百万人民为这一计划的实现而奋斗 ” 。经毛泽东、刘少奇等人对提纲进行修改后 ,最终写进了 1949 年的共同纲领中。它规定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体制 ,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 合 ,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 ,国家将在一定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实施直接计划管理和间接计划管理。 二、计划经济演变的过程 第一、建立和调整时期 (1949-1976) (一 )建立时期 (1949-1957) 从新中国建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 ,这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时期。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完成向社会主
3、义过渡的过程中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用了短短 7、 8 年的时间 ,就初步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 )调整时期 (1957-1976) 八大后 ,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对经济体制的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提出了许多正确的主张 ;但随着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 ,党内 “ 左 ” 倾思想严重 ,探索一度出现不少失误。这一时期 ,主要经历了三次大调整 : 1958 年 ,进行以管理权限下放为中心内容的全面体制改革。体制建立后不久 ,中央很快就发现了中央和地方以及国家和企业的关系紧张的问题 ,并对其进行了改革。 1956 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 ,最早阐明了
4、此问题 ;1957 年 8 月 ,国家经委提出了关于改进计划工作制度的初步意见 ,提出了对集中过多和控制 过严的计划工作制度的改进意见 ;1958 年 8 月 ,中央又发出了关于改进计划管理制度的决定 ,指出 ,实行在中央集中领导下 ,以地区综合平衡为基础的、专业部门和地区相结合的计划管理制度 ;在中央和地方的计划权限划分上 ,扩大地方计划权限。此后 ,开始了以扩大地方权限为中心的体制改革。 1961 年 ,进行以加强集中统一为中心的改革。这次改革是针对在 “ 大跃进 ” 改革中出现的偏差进行的调整。 1959 年 ,毛泽东就针对 “ 地方权力下放过多 ,没有搞好综合平衡 ” 的问题 ,强调要
5、 “ 统一领导 ,中央集权 ” 。一段时间里 ,这些正确的意见没有 得到正确贯彻执行 ,直到 1961年 ,中央正式提出“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的方针 ,才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做出了关于调整管理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 ,并对经济管理体制做了相应的调整。 文革时期 ,开始第三次改革。三年调整后 ,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正常发展阶段。从 1966年开始 ,进入第三个五年计划 ,由于不久爆发文革 ,此时出现了集中过多的问题 ,于是中央又提出了下放管理权限的问题。改革先从下放企业开始。 1969 年 ,中央决定将鞍山钢铁公司下放给辽宁省 ,此后 ,又将包括很多大中型骨干企业在内的央属企事业单位下放
6、给地方 管理。同时 ,在计划体制上实行 “ 块块为主 ,条块结合 ” 的制度。 第二、改革时期 (19781992) 从 1978-1984 年 9 月 ,初步改革阶段。 首先在 1978年 7-9月国务院召开会议最早提出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与市场关系。如孙冶方重提 “ 价值规律 ”, 李先念提出要善于用经济管理经济 ,贯彻多劳多得和等价交换的原则等。 然后在 1978 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转移全党工作重点的同时 ,提出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强调指出 ,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 ,应该有领导地 大胆下放 ,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
7、主权。 从 1984 年 10 月 -1988 年底 ,逐步成熟阶段。 首先在 1984 年 10 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 ,党中央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它首次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 “ 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的论断 ,提出改变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进行计划管理的状况 ,充分运用经济杠杆和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 ,并且还规定了经济体制 改革的方向、性质和基本任务以及原则、措施等。从此我国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阶段。然后在1987 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三大上 ,
8、又提出了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即国家调控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 ,从而把 “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的思想进一步深化了。 从 1989 年到 1991 年底 ,争论和反复阶段。 这一阶段处于激烈的社会变革中 ,先是物价改革的 “ 闯关 ” 失败 ,导致物价大幅度上涨 ,由此引发了居民的抢购商品风潮 ,此后中央作出了治理整顿的方针 ;紧接着出现了 1989 年的政治风波 ,社会主义的 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些新情况 ,为一些不主张经济体制改革的人提供了借口 ,将这些事情的发生原因归罪于市场化改革 ,因此 ,批判市场经济的调子一时甚嚣尘上。在此关键时刻 ,又是政府出来为体制
9、改革定了基调。 1990 年 12 月 24 日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召开前夕 ,邓小平同中央负责同志讲话指出 ,“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 ,计划和市场都得要。 ” 这有力地批驳了反对市场化改革的错误论调。 从 1992 年 1 月到 10 月党的十四大以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计划经济体制逐步退出历史 舞台阶段。 1992 年 10 月 ,党的十四大作出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此 ,计划经济体制从我国的历史舞台上逐渐退出。此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了逐步完善和成熟的时期。1993 年 11 月 ,
10、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系统化 ,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纲领。从 1993 年至 1996 年的宏观经济调控及其成功 “ 软着陆 ”, 进一步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完善。 2003 年 10 月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社 会主义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7 项主要任务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确定了下一步的走向。 综上所述 ,从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的演变过程 ,可以看出 ,它作为一种体制 ,其存在有其深刻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 ,其消亡也是必然的。对其的评价 ,既不能全面肯定 ,也不能全盘否定 ,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而要按照唯物主义的原则 ,辩证地分析之。我们要善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保证我国地经济健康、稳定、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张闻天文集第 4 卷 ,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