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部分 导论信息科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闫学杉(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目前,关于信息科学和信息学的研究正在不断升温,但系统地考察信息科学的发展历史、流派、分支的研究却很少,本文试图填补这一空白。此外,作者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了一个信息科学的框架体系,进而对整个信息科学未来发展的难点和要点也一并做了分析。一、信息科学的历史信息这个概念最初仅限于人文应用。直到 1920 年,费歇尔(Ronald A. Fisher)超出这一局限,首次把它引入统计学,1928 年哈特莱(R.V. L.Hartley)等人又把它引入电子通信工程研究。但这些学科并没有把信息作为一个学术对象来看待,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4
2、8 年信息论和控制论的问世。1.1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信息的早期研究1948 年,申农(Claude E.Shannon)的著名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 1问世。文章从通信工程角度对信道的信息容量作了理论探讨,这是有史以来对信息做出的最早、同时也是定量的系统研究。但这一工作还不能称为真正的信息学,因为通信工程中使用的信息概念仅是一种拟人用法。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在被拟对象上成功的研究不一定保证在原拟对象上就一定成功,这一点一直是申农信息论向一般信息研究领域推广中不总成功的主要障碍。况且,对一类信息仅做出定量描写,还不足以构成一种系统的学说。在同年出版的控制论中,维纳(Norbert Wiener)
3、在历史上第一个把信息提高到一种研究对象看待。他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不承认这一点的唯物论,在今天就不能存在下去。 ”2后人把这个观点简称为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三元论。而传统哲学看待世界采用的不是二元论,就是一元论。此外,维纳还对信息的功能、作用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他说, “我们支配环境的命令就是给环境一种信息。 ”“要想有效地生活,就要有足够的信息。 ”“认为在一个变动不定的世界上可以将信息存储起来而不致发生不可抗拒的贬值,这种思想是错误的。 ”3控制论事实上已经把一般生活和科学中的许多问题都“信息化”了。而对信息的这些论述,在申农的著作中是根本不存在的。自此,作为
4、20 世纪最流行的一种学术思潮,信息概念向其它学科的渗透渐渐拉开了它的序幕。1.2 计算机科学界对信息的研究1959 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子工程学院,首次出现了“信息科学(Information Science) ”的概念,但不是指一门关于信息的理论研究,而是被作为对一组计算机课程的称谓 4。1963 年,美国西北大学举行了一次关于计算机方面的国际会议,会议名称采用了“计算机与信息科学(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这一术语 5。美国计算机器学会课程专业委员会注意到这种现象,在 1968 年给计算机科学本科生进行课程设计时,该委员会提议把“计
5、算机科学”改称为“计算机与信息科学” ,目的是“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考虑问题并强调正在被处理的信息” 6。就这样,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的名字在计算机科学界一直被沿用下来,它仅在形式上代表着一种强大的信息科学流派。但是,不论使用“信息科学”或使用“计算机与信息科学” ,到今天为止,我们几乎还没有看到计算机科学界对“信息”发生过实质性的理论兴趣。在出版界,由计算机科学家主办的唯一一份“信息科学国际杂志” 7,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信息学与计算机科学,主要刊登软件设计和数据库的研究成果;二是智能信息系统与应用,主要刊登计算机应用的研究成果。自创刊以来,在这个杂志上还看不到一篇关于“什么是信息?”或“
6、信息科学是什么?”之类的信息科学基础性讨论文章。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计算机科学的研究之中。计算机科学家不会对纯粹的信息理论发生兴趣,他们清楚地知道,检验他们成果的主要标准是计算机的运行速度、稳定性,以及程序设计的水准。1.3 图书馆学界对信息的研究1967 年,考琴(Manfred Kochen)在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完成了一个简单的计算机文献检索试验,他称其为“信息科学试验” 8。试验的成功激起了美国图书馆学界的极大兴趣,美国文献学会于 1968 年采取果断行动,把“美国文献学会”更名为“美国信息科学学会” 9,有些图书馆学由此也就变成了信息科学。但学术界并没有接受这个事实,一个妥协的做法是:
7、在这类“信息科学”前面加上“图书馆”一词,使用“图书馆与信息科学”(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来代表这个流派的“信息科学” ,并使其和“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加以区分。在“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的信息研究中,前苏联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早在 1968 年,全苏科技信息研究所米哈依洛夫(. )等人出版了当时世界上第一部基于文献学基础上的信息研究专著:信息学基础 10,很快被那时经互会成员国中 8 个国家翻译成了自己的语言。1976 年,米哈依洛夫等三人在这部开创性著作的基础上又完成了一部新著,名为科学交流与信息学 11,更加深入地讨论了科学信息、信息科学以及它们和
8、传播学的关系问题。而在美国,以信息科学基础性研究命名的第一部专著以论文集的形式直到 1971 年才问世 12。自此之后至 1990 年左右的 20 年里,西方的“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学界,每若干年都会推出一部“信息科学”理论专著,但在他们的“信息科学”里, “信息”主要被“文献”替换了。这个流派一般不把信息研究作为主要任务,而比较关心文献计量学、文献检索自动化、计算机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等。该信息科学流派中有些国家,例如中国,现在改用了“信息管理”一词,乃是一种被动的变通办法,现在它又和以计算机数据库应用为主的信息管理方向发生了冲突。1.4 通信工程学界对信息的研究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
9、基于通信工程的申农信息论得到长足发展,已经从狭义信息论发展到一般信息论,进而扩大到广义信息论,研究范围也已延伸到通信技术、人类社会、个人心理中的一切信息问题。从 80 年代中后期开始,这个方向的研究者开始倡导用“信息科学”的概念取代“信息论”的概念 13。这实质上成了继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科学和以文献学为基础的信息科学问世以来,在通信工程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三种信息科学,我们把它命名为“通信工程与信息科学(Tele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这种信息科学研究的最优秀代表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北京邮电大学。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来自电子通信
10、研究领域的学者冯秉铨、周炯槃、蔡长年,以及周炯槃的学生、后成了中国信息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的钟义信等人,连续发表文章大力宣传开展信息科学研究的意义和必要。经过 10 余年的不懈努力,钟义信在 1988 年完成了他的长篇巨著信息科学原理 14,并于 1996、2002 和 2005 年出版了不同的修订版。这部著作是世界上这个信息科学流派中最优秀的著作,也是其它两个流派的“信息科学”在“信息理论”上无法与其相比的。之后虽然不断有人质疑其实践价值,但以威佛尔的建议为基础,把申农的单一形式信息计量扩展成全信息计量,在这一点上,中西方信息论研究者无人能超出他,且“通信工程与信息科学”对促进中国的信息科学研
11、究确实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外,和钟义信一样有着基于申农信息论建立信息科学宏愿的,还有美国的莱斯尼考夫(Howard L.Resnikoff) ,他曾就职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信息科学部,1989 年完成了一部对现实的幻想 15的信息科学著作,该书论述了一般信息论、熵、信息系统和生命信息系统中不确定性的测量、信号检测和信息处理等。它曾以“信息科学概论”的形式在哈佛大学讲授了一个学期。1.5 其它学科中的信息研究除了上述三种“信息科学”流派之外,还有其它一些学科也曾对信息问题给予过不同程度的研究和关注。巴希尔、早川一郎、卡尔那普(Bar-Hillel,Yehoshua,Rudolf Carnap
12、) 16和明斯基(Marvin L. Minsky) 17等人,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展过以申农信息理论为基础的形式语义信息理论探索。此后很久,这项研究还一直是语言学、逻辑学、人工智能方面的课题。斯坦福大学“语言、认知与信息研究中心”的巴韦斯和佩里(Jon Barwise & John Perry)1983 年出版了情境与态度 18的情境语义形式化经典专著,在人工智能和计算语言学两界受到好评。而情境语义学被认为是一种贯穿“信息”思想的语义学理论 19,曾对信息研究产生过极大冲击。美国缅因州数学家戴福林(Keith Devlin)1991年完成的逻辑与信息 20,堪称是信息研究的一部力作,作者
13、是用巴韦斯和佩里创建的那种形式语义化方法研究信息的。在信息与语言的关系方面,哈佛大学语言学家哈里斯(Zellig Harris) ,在 1991 年打破了传统语言学界对系统考察语言中普遍使用信息问题一贯保持的沉默态度,出版了专著语言与信息理论:一种数学探索 21。由陈忠完成的信息语用学于 1999 年在中国出版 22。除语言学外,传播学界也关注过信息的研究。在美国新泽西州罗特格斯州立大学传播、信息与图书馆学院,从 1985 年开始,传播学家鲁本(Brenda D. Ruben)着手编纂一个系列出版物信息和行为 23,主要反映了传播学家对信息问题的关注和看法。在主流信息研究队伍之外,哲学界一直是
14、关注和进行信息研究的同盟力量。但早期较多的是站在控制论和系统论角度考察信息,如德国克劳斯(Georg Klaus)的从哲学看控制论 24等。哲学界最有影响的信息研究,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哲学家德雷斯科(Fred Dretske)于 1981 年完成的 知识与信息流 25,该书出版后,剑桥大学的 脑与行为科学杂志在 1983 年第一期上辟出巨幅版面,聘请世界上许多著名学者撰文发表对德雷斯科理论的看法 26。伊比利亚美洲社会哲学协会 1988 年在墨西哥召开了一次“信息理论:语义学和认识论” 27的国际会议,中心议题即是德雷斯科的信息流理论。中国西安交通大学的邬焜 28和英国牛津大学的弗洛里迪 2
15、9分别于 1989 年和 2002 年提出了“信息哲学” ,关于信息哲学是否会成为第一哲学的争论近年来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此外,冯国瑞1994 出版了信息科学与认识论 30,邬焜的信息认识论 31和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 32等著作也分别于 2002 年和 2005 年陆续问世。1.6 今日的信息研究阵营除了上述提及的学科对信息的研究之外,还有许多和信息与信息科学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其它学科,它们也对信息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探讨。从 1959 年到现在的 50 余年里,许多过去仅仅是引入信息概念的学科,今天已经发展成堂而皇之的信息科学、信息学、或者是信息理论。和信息研究相关的学科已经成为一个浩
16、浩荡荡的阵营,这些学科分别是:以信息科学命名的:(一般)信息科学、生命信息科学(生命信息学) 、分子信息科学、遥感信息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地球信息科学、空间信息科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电子信息科学、光信息科学、影像信息科学、生态信息科学、农业信息科学、神经信息科学(神经信息学)、体育信息科学等;以信息学命名的:新闻信息学、文艺信息学(艺术信息论) 、美术信息学、教育信息学(教育信息论) 、科技信息学、社会信息学、人类信息学、文献信息学、档案信息学、经济信息学、商业信息学、财政信息学、金融信息学、商务信息学、营销信息学、保险信息学、市场信息学、广告信息学、公安信息学、检察信息学、交际信息学、公关
17、信息学、旅游信息学、生物信息学、机械信息学、制造信息学、空间信息学、量子信息学、医疗信息学(医学信息学) 、中医信息学、临床信息学、外伤信息学、麻醉信息学、健康信息学、护理信息学、健康护理信息学、心电信息学、化学信息学(化学信息论) 、水信息学、水环境信息学、土地信息学、生态信息学、农业信息学、工程造价信息学等;以信息开头的还有:信息物理学、信息光学、信息力学、信息哲学、信息社会学、信息管理学、信息传播学、信息经济学、信息法学、信息语用学等。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把所有这些不同分支统统归类到一个 13 的信息科学体系中,1 指一般信息科学,3 指在它之下的三组基本信息学科群,它们包括工程信息科学
18、、自然信息科学和社会信息科学,再往下是更为具体的应用信息学科,并把这个体系中主要分支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下面一个简图表示出来。读者在这里会发现,过去不一定称为信息学的学科却被提及,例如传播学,因为这些学科本质上就是研究信息不同方面问题的分支。有的分支目前还不存在(有底纹显示的) ,但它们是作者预计近年将会出现的分支,例如文学信息学等。信息科学的体系二、信息科学的现状:对一些基础信息科学部门的考察2.1 工程信息科学毋庸置疑,专门从事信息处理的计算机科学是公众心目中最认可的信息科学之一,在我们接触到的文献中,计算机科学界也以拥有信息科学这个称号感到自豪。但是,不要忘记,在它旁边还有一个兄弟学科在承担
19、着专门从事信息传输的重要使命,那就是通信科学。我们把计算机科学和通信科学一起合称为工程信息科学。2.1.1 计算机科学虽然可以把算盘、计算尺等机械式的计算工具作为计算机的前身,但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计算机器应该从19世纪巴比奇的发明算起。1936年,英国数学家图灵为计算机的制造奠定了理论基础,他首次提出逻辑机的通用模型,后来人们把它称为图灵机。直到1946年,冯诺依曼提出的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以及输入、输出部件组成的“存储程序控制”计算机模型,才为计算机的制造和研究提供了真正的指路明灯。今天的计算机科学,化学信息学通信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医疗信息学生态信息学体育信息学旅游信息学侦察信
20、息学公安信息学保险信息学农业信息学新闻信息学历史信息学科学信息学教育信息学文学信息学艺术信息学宗教信息学社会信息科学Social Information Sciences工程信息科学Engineering Information Sciences传播学传媒学机械信息学一般信息科学/统一信息理论/ 理论信息学General Information Science/Unified Theory of Information/Theoretical Informatics信息学语言学心理学物理信息学自然信息科学Natural Information Sciences生物信息学主要包括硬件研究、软件研
21、究、人工智能研究等分支。硬件研究和电子学及微电子学紧密相连。但从理论上说,计算机运行理论也是硬件研究需要考虑的。冯诺依曼模型并非完美无缺,计算机科学家近年来又逐渐提出一些新的模型,例如数据流计算机、智能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等。计算机科学中的第二个分支是软件研究。为了让机器执行规定的操作,对建立在用程序设计语言让计算机完成既定目标的方面,现在已经形成程序设计学和软件工程学。除了硬件和软件这两个核心研究领域之外,计算机科学中还有其它一些重要的分支,如使人深刻理解问题本质以及寻求可能求解技术的算法与复杂性研究,如何让计算机的表现达到人类智力行为的人工智能研究,以及让计算机应用更加普及的信息管理研究和互
22、联网研究等。2.1.2 通信科学通信科学的发展与许多物理学发现和电子学发明紧密相连。格雷在18世纪发现的金属导线能够导电,法拉第在19世纪发现的电磁效应,这两个基本的物理学事实奠定了1844年莫尔斯电报发明的成功。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通过赫兹的试验被成功证实之后,马可尼的无线电报问世也就顺理成章了。从1906年问世的无线电广播开始,经过电视,最后到1957年人造地球卫星的出现,中间经过了50个年头。而1960年代出现的激光技术带动的光通信,1970年代出现的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电话,使得今天的通信舞台异彩纷呈。通信科学就是研究这些技术背后所蕴藏的原理,同时也为信息技术产品的制造和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23、的一门工程信息科学。从类型上分,它目前主要由电子通信研究、光通信研究和声通信研究三大部分组成。电子通信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电报、电话、传真、广播、电视、雷达、卫星、互联网等信息传输技术的原理探索。以电子通信为核心的通信技术理论,构成了今天通信科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光通信研究最早始于光学信息处理,今天已经发展到包括光通信技术、光全息技术、光存贮技术、光学测量和光学计算机在内的一门信息技术科学。声通信研究是探索利用声音的频率特性来载波传输信息的一种技术理论。和用电及光的特性传输信息相比,用声传输信息的技术远未成熟,目前的应用主要局限在水下通信、声音检测和B型超声波等方面。2.2 自然信息科学自然信息科
24、学研究主要包括自然客体之间的信息传输和信息的处理等问题。但是,还有一类信息主要和物理学相关,但不以通信或处理为主要目的,也应纳入自然信息科学的范围。目前研究自然信息的学科主要有生物信息学、化学信息学、物理信息学三类。2.2.1 生物信息学合理的生物信息学,应该是以细胞为中心,包括系统考察遗传、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中生物信息的传输、存在方式、编码与解码、表达,以及处理等信息问题在内的综合性生物信息研究。复制-转录 -表达这一遗传信息流动法则属于遗传信息的传输论,对某一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片段所包含的生物学含义研究属于遗传信息的符号论,对某一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片段和表达在蛋白质上的某一特定生物学特征之
25、间对应关系的研究,属于遗传信息的本体论。一门包含遗传信息的本体论、符号论、传输论、甚至处理论在内的所有遗传信息研究,才能算做一门完整的遗传信息学。目前流行的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主要内容的生物信息学,仅仅称得上是未来标准生物信息学下面遗传信息学中的一个部分,单单把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称作生物信息学是不合适的。在生物学中,除了遗传学研究生物信息之外,还有三个分支同样关注着生物信息问题。神经研究中关注的神经信息,是生物系统中神经细胞之间所传递的一种物理内容,研究神经信息对更好地理解从腔肠动物的神经系统到人脑的工作原理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分泌研究关注的激素是一种携带信息的信使,正是这种细胞信使携带的相关信息
26、在两个或多个细胞之间进行协调,才使得不同细胞之间有效地相互作用。免疫研究认为,免疫系统是生物体的一种应激系统,同时也是一种细胞通信系统,也有细胞彼此之间的识别功能。在识别过程中,通过配体与受体的相互特异结合,启动一定的生物学反应,达到排斥异己、保护自己的目的。2.2.2 化学信息学在信息研究视野中出现的化学信息学,或者分子信息学,在化学科学中的正规名称叫超分子化学。其倡导者莱恩(Jean-Marie Lehn)把它定义为:一门研究两种以上的化学物种通过分子间力的相互作用,最终缔结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超分子体系的科学 33。和超分子化学具有内容相似、规律一样,但名称不同的还有“主客体化学” 。
27、此外,由于超分子化学是分子合成的科学,而配位化学是研究“由一个或几个正离子或中性原子为中心,若干个负离子或中性分子在其周围进行配位” 34,最后形成新化合物的科学。从新分子形成的角度来说,它和超分子化学具有相同的目标,所以,广义的配位化学也可以被认为是超分子化学 35。目前还有另外一种“化学信息学” ,其主要目的是教会主修化学的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类似“化学文摘”之类的工具书,以及如何在互联网上查找化学信息,它和以超分子缔合为中心的化学信息学是完全不同的。虽然超分子化学中关于化学信息的一些模糊描述,对于把超分子化学理解为一门与信息相关的学科具有一定的启发。但在分子识别和组装这些使用信息概念的研究领
28、域,目前还看不到什么样的化学信息是怎样起着实质性化学作用的清晰说明,因而还不能明确做出超分子化学和信息科学高度相关的有效推断。化学信息学中的这种状况,与莱恩这位拥有诺贝尔奖桂冠的科学家,左手高举超分子化学,右手高举信息科学,并不断向化学家发出“超分子化学已经为朝着把化学科学理解为一门信息科学铺平了道路” 36的宣言并不相称。目前,最能引导我们理解化学信息学中信息问题的研究是分子通信。在设计和合成受体分子时,把能够识别指定底物的受体分子信息,例如基团种类、手性、数目、位置、排列等,预先存放在受体分子中,这就是信息存储。当受体在体系中寻找底物,并高度选择性地与之结合成超分子,实际是已经储存在受体分
29、子中的信息被读出的一种过程 37。分子的化学信息全部包括在分子的化学结构之中。 382.2.3 物理信息学有两种物理信息学 39。第一种是英国学者斯陶尼尔(Tom Stonier)1990 年创立的。他认为,信息应纳入基本的物理学概念体系之中。信息是组织的一种映射,凡是有组织的地方必然有信息的存在。在支配物理学定律的每个方程中,信息实质上都是其中的一个固有成分。质量是物质的表现,热量是能量的表现,信息是组织的表现。由此,他提出了一个物理信息学公理:信息和组织在本质上是相互关联的。从这个公理出发,他得到如下三个定理:1、所有有组织的结构都包含有信息;2、向一个系统中添加信息,该系统就会变得更加有
30、组织,或者该系统被重组;3、一个有组织的系统具有释放或传输信息的能力。斯陶尼尔明确地表示:“信息是物质的” 。 40第二种物理信息学的基本内容是由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惠勒(John A. Wheeler)提出的。1989 年 5 月,他在圣塔菲研究所的一次会议上提交了一篇题为“信息、物理学、量子:对它们之间关系的探索 41”的论文,形象地把宇宙表述为一个被许多小网格包裹着的球体,网格的每个部分用二进制的“0”或“1”表示。他借用现有信息科学中的比特计量单位,提出了一个新论断:万物源自比特(It from bit) 。该结论的类似表述基于他的另一些深思:“在我研究物理学的一生中,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31、在第一阶段我笃信万物皆为粒子。而我把我第二阶段的信仰叫做万物皆为场。现在,我深信我的新观点:万物皆为信息(Everything is information) ”42。他进一步解释道:“ 所有物理性的东西从起源上说都是信息性的,这是一个参与性的宇宙 43”。到目前为止,对惠勒理论探索得最为深入的,是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光物理学家弗莱登(B. Roy Frieden) ,基于惠勒的“我们的宇宙是一个参与性的宇宙”学说,他于1998年提出了一个“终极物理信息” (Extreme Physical Information,EPI)原理 44,其基本内涵是:我们构建科学的基础依赖于我们对世界原信息的
32、搜集。根据玻尔原理,从我们对世界原信息的搜集开始到最后获得信息为止,中间经由一个衰减过程。我们最后搜集到的信息和世界原信息之间存在一个差,这个差就是终极物理信息。弗莱登发现,现代科学研究中的这些无奈,早在80年前英国统计学家费歇尔的理论中就提出过对策,所以,他把我们最后获得并作为研究依据的这种信息称为费歇尔信息 45。弗莱登断言:“终极物理信息”原理不仅适用于物理学,而且适用于所有科学 46。2.3 社会信息科学根据我们的观察,在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着这么一组学科,它们普遍和(人类)信息概念发生着本质的联系。而这组学科包括语言学、传播学(早期叫人类传播学 47)、心理学(早期叫人类心理学
33、 48) 。我们提议把这个专门研究(人类)信息本体问题的学科叫人类信息学,简称信息学,并打算用 Informology 这个具有波斯语背景的英语名称来命名它。它和其它三门学科一起构成了一个信息学群,我们称之为社会信息科学。2.3.1 信息学就人类信息的本体研究而言,定义、性质、本质、计量等问题固然重要,但从学科的发展现状来看,我们并不认为上述问题目前对构建人类信息学是最为关键的,本体论应该就更实质性的信息问题进行考察。因此,我们打算在这里仅着重分析人类信息的结构、逻辑、预设、语用、统计等五个部分。结构分析。信息结构可以分为信章(Inforcourse) 、信元(Informant) 、信幕(I
34、nformact) 、信子( Infon) 、信素(Informeme)等五个部分。其中信子是信息结构中的最小交际单元,语言学家的主要工作是建立在信子之上的。信元是信息结构中最小的思维单元,尚未被从信息的观点有效地研究过,但它将会是整个人类信息学结构中最重要的层次。逻辑分析。逻辑学是关于推理的科学,是关于思维的科学。从信息观点看,如果承认一个命题是一条信息的话,那么逻辑学,起码是其中的形式逻辑部分就是关于信息推理的学科,逻辑学因而必然是信息学的。预设分析。如果说逻辑学是基于形式的一种信息推理的话,那么预设理论就是基于内容的一种信息推理。预设分析的基本含义是:如果一个信元被公认为正确,且其信子之
35、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则从给出信元中的某一信息就可以必然地得出其它信息。语用分析。逻辑理论和预设理论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如果前提信息为真,所推导出的结论信息必然为真,因为它们是“言内之义信息” 。但语用理论的目标是寻求“言外之义信息” ,其基本思想是:第一个言说者表述一条信息,第二个言说者表述一条字面上看似与第一个言说者提供的信息无关,但却提供了一条实质上相关的不确定隐含信息。统计分析。统计学的目标是把有关对象的大量数字信息集中起来加以整理,在现有信息基础上得出新信息,例如总量、平均数、指数等。进一步的研究是,以现有信息为依据,利用抽样推断、参数估计、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得出关于对象的更加复杂的信息。
36、统计学家现在越来越强调统计学的信息科学归属。斯坦福大学的统计学家埃弗朗(Bradley Efron)曾一再表示:统计学不仅是第一信息科学,而且是最成功的信息科学 49。2.3.2 语言学语言学家在定义语言功能的时候,一般都承认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从信息传递的意义上说,这种论断必然会得出语言学是信息科学或者是人类信息学分支的结论。事实上,近代语言学研究的很多分支就曾进行过语言和信息关系的理论阐释,典型的如功能语言学。语言学在经历了 19 世纪初期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和 20 世纪早期的结构语言学之后,出现了一些波折。美国哲学家莫里斯(Charles Morris )于 1938 年提出了一个符号分工语
37、言学学说:对符号与符号之间关系的研究叫语法学,对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关系的研究叫语义学,对符号与其使用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叫语用学 50。符号分工学说曾经深刻地影响过语言学家,并成为一个研究纲领,但这个纲领是失败的。70 余年来,语义学理论被证明已经走到尽头,而语用学既可以划归逻辑学,也可以划归传播学,更可以划归信息学。占语言学研究百分之八十的力量现在都集中在语法学,其它则分布在语音学、文字学、词汇学、话语分析等方面,它们支撑着整个语言学的理论体系。语音学主要研究人类语言的发音机制、语音特性和它们在言谈中的变化规律。文字学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文字的结构以及相应的书写形式和规则。词汇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
38、词汇发展的内部规律,包括词汇的内部结构、组成、分类、发展变化,以及词汇的性质、结构、意义、分类、使用等。语法学分为普通语法学和特殊语法学,前者着重解决一般信息交流中语言使用的规则问题,后者则从不同的角度构建新的语法体系,主要目的是服务于计算机信息处理和人工智能,但也解决传统语法学忽略的方面。话语分析开始于修辞学和诗学,曾受过叙事文学的影响,产生于 1970 年代。但这个仅注重话语形式的学科,今天已经陷入艰难的境地,除了在语篇衔接和连贯上有些不错的成就外,其他很少有像样的成果出现。2.3.3 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的动力学学科,它问世于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基于对一批心理学家、政治学家、社会
39、学家,从不同角度早期提出的在宣传和心理分析中出现的信息问题的解决,施拉姆从新闻学角度对它们加以整合,最后形成了传播学。现代的传播学研究有两种研究模式,一种是把传播学分为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传播效果、传播模式等六个过程环节来研究,称为传播学的过程学派;另一种是集中研究二人传播、小组传播、组织传播、公共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类型,个别研究者还把个人内省、国际传播、广告和公共关系等传播类型也包括进去,称为传播学的情境学派。两种研究模式都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总体上说,传播学的困惑,尤其是中国传播学的困惑,主要来自如下几个方面:1、英文的 Communication 译为中文的“传播”是
40、个败笔;2、混同于新闻(传播)学;3、混同于传媒学;4、过程学派又把自己混同于社会信息科学。合理的传播学理论研究应该坚持走信息科学和行为科学交叉的道路 51。具体地说,它应该把传播问题集中在人类信息问题的如下几个方面。需求分析,从人类的行事、协调、认知、娱乐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人类的信息寻求。生产分析,就新闻、历史、科学、文学、艺术、宗教等信息的生产方式和过程进行分析。表达分析,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是和信息表达技艺分不开的,这在传统的传播学中有过不少研究。接受分析,传播学中的效果论和议程设置属于这方面的内容,但传播学不应仅仅立足于新闻信息的接受分析上,还应扩大到所有人类信息的类型。传播系统分析,其
41、中包含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动力学问题。经济信息学不是专门研究信息的科学,但它对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对称性”考察,近年来被大众普遍接受,但传播学却视而不见。此外,哈贝马思的交往理论也应该得到传播学家的重视。2.3.4 心理学现代心理学从 1879 年的冯特开始,经过华生的行为主义,到后来出现的格式塔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已有 100 余年的历史了。但在近代最有影响的心理学研究中,奈瑟尔(Ulric Neisser)于 1962 年创建的认知心理学应该榜上有名 52,他与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物理符号系统”观点 53的西蒙和纽威尔一起,共同促使心理学于 1969 年前后发生了一场“信息革
42、命” 。是年,诺曼(Donald Norman)的博士论文 记忆与注意:人类信息处理导论 54首次尝试用信息观点解释记忆与注意这两个传统的心理学问题。 6 年之后,林塞(Peter H. Lindsay )和诺曼完成了他们的开创性著作: 人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导论55。这部著作开创了 “用信息概念系统地改造传统心理学 ”的新思维。该书启示我们,不仅心理学中传统的记忆与注意问题可以用信息概念来阐释,而且感觉、知觉、思维等几乎所有的心理学问题都可以用信息概念来阐释,心理学变成了一门实实在在的人类信息处理科学。心理学中的信息处理问题分为如下几个方面。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有选择的集中。人在注意什么的时候,总是在感知、记忆、思考、或想象着某些信息。感觉指客观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官,经过大脑的信息加工活动,最后产生对客观事物基本属性的反映。知觉指人对客观环境的信息和主体状态的信息进行感觉和解释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同某一感觉相联系,而且往往是视觉、听觉、肤觉、动觉等协同活动的结果。记忆指认知过程中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它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等基本过程。学习指人们获取信息和掌握技能的过程,既包括通过正规教育和训练获得知识技能,也包括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积累知识经验。思维是大脑对人类信息进行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