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中学 资讯汇2017年11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340329 上传时间:2019-02-09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1中学 资讯汇2017年11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101中学 资讯汇2017年11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101中学 资讯汇2017年11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101中学 资讯汇2017年11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101中学 资讯汇2017年11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01 中学 资 讯 汇 2017 年 11 月百 尺 竿 头 更 进 一 步北京 101 中学图书馆整理采 编 室 : 电 话 51633498 邮 箱 :资讯汇 2017 年 11 月1目 录教 育 新 闻.2北京明年中考启动报名 首次允许学生选考 .2教育部:对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2中小学校园该不该对手机说 NO?一刀切不可取 .2评论:为什么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边界逐渐模糊 .3专家:微信家校群全天候无缝交流没必要 .3调查:84.0%受访家长会因陪孩子写作业头疼 .5北京市教委:为每所幼儿园配备一位责任督学 .6怎样让孩子亲近经典 .7智慧课堂缩短教与学的距离 .76招

2、应对青春期叛逆 .8新时代的网络教育:责任与担当 .9他 山 之 石.12工程师,低调的法国精英教育 .12留学随笔:安全为本 方能行远 .14一份大学排名榜单 N种教育价值观 .14跨文化适应 来华留学生咋应对 .16阅 读 时 刻.18童言无忌 作者:张爱玲 .18话语是一个美丽的陷阱 作者:池莉 .21哦,香雪 作者:铁凝 .22经 典 文 摘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我要说,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在无比重要地活着。 毕淑敏不管位于生命的哪个季节,年龄都是值得善待的。成长会一直持续,直到苍茫一刻。无论对于三岁还是八十一岁,年龄都是平等而吉祥的,

3、不同的只是我们的心情 毕淑敏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于丹资讯汇 2017 年 11 月2教 育 新 闻 北京明年中考启动报名 首次允许学生选考 来源:北京日报 11 月 7 日,北京二十四中的学生在进行中考网上报名。 本报记者 李继辉摄明年,本市新中考开考。最近几天,首批约 7.4 万名新中考考生正在进行网上报名。新中考首次设置英语听说机考,一年可考两次;而且新中考还首次允许考生选考。英语机考:多数考生报满两次昨天,24 中的约 30 名初三学生在机房进行网上报名。进入报名系统,首先弹出 14 条注意事项,包括“姓名中如果有无法输入的汉字,请用汉语拼音代替”

4、“填写数字或字母时,应使用半角字符”等。应届生报名信息统一由中招办从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中提取,考生只需核对个人信息并录入相关资料即可,每位应届考生报名时间平均不会超过 3 分钟。新中考首次设置英语听说机考,今年 12 月 23 日进行第一次考试,明年 3 月 24 日进行第二次考试,取最高成绩计入中考总分。“不要忘记两次英语听说机考都报上名。”24 中老师叮嘱着学生,“如果第一次机考满分,就不用再参加第二次机考了。大家还是先把两次考试都报上名,即便得不到满分,也有多次机会考试。”英语听说机考,初三学生已不陌生。“已经进行过三次模拟听说机考了,由于增加了口语测试,感觉比以往的听力考试要难一些。”

5、“学校每周都给我们安排类似的上机课,帮助我们更好适应机考。”24 中的考生们说。考生预选:瞄准高考选科目2018 年新中考首次允许学生选考。考试科目涉及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 9 门。除语、数、外必考外,考生可在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中选考三门,其中物理、生物(化学)至少选择 1 门。经过测算,考生可依据自己的强项,有 9 种科目组合的选择。目前,不少学校已组织学生“预选”,在坚持“选考不选学”的基础上,依据学校资源,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帮助学生适应新的考试模式。“预选”结果显示,物理、历史等高考中的“必考科目”更受考生青睐。24 中约 30 名

6、初三学生全部选考物理,北医附中约三分之二的学生选考物理,171 中学八成以上的学生选考物理。一位中学教务主任说:“学生在选择科目的时候,不仅凭兴趣和成绩,还会考虑未来高中选学和新高考的改革需求。”随迁子女:可申请在京中考2018 年中考报名时间为 11 月 6 日 8 时 30 分至 11 月 12 日 17 时。各区可在此时段内自行安排报名时间,原则上不少于 3 天,逾期不能补报。报名结束后,学校会下发报名复核单,由考生和家长签字确认。复核单不能涂改。如考生信息有误,由学校更改后再次打印,交由考生和家长签字确认。考生报名时还可进行手机号绑定,报名、志愿填报期间忘记登录密码时,可使用手机号重置

7、密码。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如准备在京报考中职,可于 11 月 13 日至 11 月 14 日在考试院网站提出升学申请,11 月 29 日前,市公安局、市教委和市人保局审核随迁子女考生有关信息。(记者 刘冕)。 教育部:对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来源:中国新闻网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近日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 。办法指出,对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实行三级监测认证,认证结果为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用人单位招聘、高考志愿填报等提供服务和决策参考。办法明确,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学生中心,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

8、成才规律,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产出导向,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强调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师范资讯汇 2017 年 11 月2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办法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实行三级监测认证:第一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要求监测。依托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师范类专业办学监测机制,对各地各校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状况实施动态监测,为学校出具年度监测诊断报告,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监管依据,为社会提供质量信息服务。第二

9、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合格标准认证。以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引领,推动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强化教师教学责任和课程目标达成,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保证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国家合格标准要求。第三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卓越标准认证。建立健全基于产出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有效的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以赶超教师教育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以评促强,追求卓越,打造一流质量标杆,提升教师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办法明确,结合我国教师教育实际,分类制定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专业认证标准,作为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基本依据。办法规定,第一级认证为经教育部正式备案的普通高等学

10、校师范类本科专业和经教育部审批的普通高等学校国控教育类专科专业。第二、三级认证实行自愿申请。有三届以上毕业生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申请参加第二级认证;有六届以上毕业生并通过第二级认证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申请参加第三级认证。个别办学历史长、社会认可度高的师范类专业可直接申请参加第三级认证。办法指出,第一级采取网络平台数据采集方式,对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信息进行常态化监测。第二、三级采取专家进校现场考查方式,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进行周期性认证,认证程序包括申请与受理、专业自评、材料审核、现场考查、结论审议、结论审定、整改提高等 7 个阶段。办法明确,认证结果为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经费投入

11、、用人单位招聘、高考志愿填报等提供服务和决策参考。通过第二级认证专业的师范毕业生,可由高校自行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工作。通过第三级认证专业的师范毕业生,可由高校自行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和面试工作。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不收取申请认证学校任何费用。中小学校园该不该对手机说 NO?一刀切不可取 来源:北京晚报 近日,某学校的一场“手机销毁大会”,把“中小学生该不该带手机上学”这个话题再次带入公众视野。支持者认为学生有与外界尤其是家长沟通联系的需求,反对者则担心手机成为校园中干扰孩子学习的负面因素。对此,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在这个问题上,“一刀切”的做法不可取;如果

12、邀请学生参与规则制定、监督,使手机成为课堂的辅助工具,或对教学产生促进效果。记者从本市多所学校和家长处了解到,由于低年级小学生大多有家长接送,因此带手机的情况并不普遍;高年级小学生以及中学生带手机的情况更为常见。记者采访后发现,学校在这一问题上并未采取强制要求,大多只是要求学生在校园内不许开机。有学校负责人表示,放学后与孩子取得联系是很多家长的客观需求,在学校没有其他办法帮助家长解决这个需求的前提下,一刀切禁带手机的做法并不合适,还容易引起家长的情绪。很多家长对此却比较矛盾。五年级学生家长王先生表示,如果学校规定了不让带手机,他一定会坚决执行,“遵守规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教育”;如果学校没有硬

13、性规定,则倾向于不让孩子带手机进入校园,“我家孩子回家反映说,班上有几个孩子带着手机,有时候上着课电话就打了进来;自习课的时候也会凑成一堆玩游戏。”六年级学生家长林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家离学校很近,所以没让孩子随身带着手机;而班上有的同学离家远,家长又没时间或不方便接送孩子,这种情况下,孩子一般会带着手机,但一般到校后也会把手机交给老师保存,放学的时候取回。“作为家长,我认为路上必要的联系是应该的,但又担心孩子们在校园里滥用手机。一方面,孩子的自控力较弱,很多孩子在家就长时间地玩游戏,如果到了学校还有机会使用手机,肯定耽误学习、影响视力;另一方面,老师们需要额外花时间和精力管理孩子们使用手机的各

14、种问题,影响日常教学;此外,也容易引起孩子们的攀比心理。”不过,林女士同时也表示,孩子们掌握用手机上网、使用搜索引擎查询资料的能力还是很必需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手机禁入校园”的一刀切做法肯定不可取,但是学校应该明确规定允许使用手机的特定时间。在这一问题上,可以采取“学生自治”的方式,邀请学生们通过讨论自行建立手机使用的规则和制度,并成为这一规则的监督者,从而保证手机在校园中的合理使用。资讯汇 2017 年 11 月3评论:为什么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边界逐渐模糊 来源:中青在线 近年来,通讯方便了,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却愈加“繁琐”。教师群发消息犹如“

15、轰炸”:公布表扬名单,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家长检查作业家长对教师的预期也形成惯性作为高中教师的我,常常被家长询问:“需要我们做什么?”或者“孩子近期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我在家长会上经常说:“学习层面的事,交给孩子们自己操心就可以了。平时有什么问题学生尽可以来找我,不用再通过你们。”在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层面,我觉得“没有消息”就算不是“好消息”,至少也应该是一种常态。家校交流理应尽量消除冗余内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本来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边界。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校,是经历了现代工业化社会以来有明确社会分工以后的产物。教师获得职业技能和执教资格,要经过长期专业培训和层层考核。社会对教师身份的认同,有相

16、当一部分就建立在这一专业化过程上。教师如果把过多的属于本专业范畴的任务转给家长,除去自身的义务不论,在实施的可能性上也要打一个问号那些由家长来做的检查,来做的美工作品,来写的小论文,真能实现教学的初衷吗?学校不是万能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行为和实践,很难精确估量对个体学生的作用。这时候,确实需要家庭为孩子提供充分的保护,需要家长与学校通力合作,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家庭与学校的不同分工,构成学生教育生活的两极,它们有着不同的行为策略和教育偏重点那种卡尔威特教育全书里提及的以一人之力承担起学校和家庭所有教育任务并完美完成的个例,只能发生在两百年前的德国,在如今很难被复制了。那么,为什么学校

17、和家庭的教育边界如今逐渐模糊乃至消失了?最表层的原因,是学生在校时间一天天变长,应有的“家庭时光”完全变成了学校时光,使得家庭教育被动地依赖于学校教育。有的学校在安排晚自习以后,顺带也请家长来看晚自习。晚自习(和补课)的纪律一旦形成,每个家庭一起的“餐桌时间”就没有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节日时间也缩水了,还谈什么家庭教育呢?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舆论对成绩的要求日日加重,使得身为教育主体的教师掣肘颇多又苦不堪言,不得已转嫁压力到家长用机械化的重复训练和检查来应对考试,的确能有效提高成绩,但又以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代价,教师的重压最终变成了家长的负担。虽然有很多家长意识到了其不合理,但架不住群

18、体性的急功近利和对学生成绩的单向依赖。最终,是谁造成了边界不清、责任他移的状况,简直成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之争。困局并不意味着无解。学校和家庭双方首先需要对等的沟通和充分的体谅。建立家委会、家长学校,利用学校讲台资源和网络平台,充分交换教育专业人士和具有教育优势的家庭之间的意见和信息,进行教育教学的互助和交流,建立“一切为了孩子更好发展”的理念,尽量在保证升学数据的前提下做到遵循教育规律,这一切,虽然很难,可是总有起步的空间。各种以布置任务、交流学习信息为初衷的家长群,看似热闹,但信息的传播总是不自觉地呈单向态势,很难构成平等交流。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学校和家庭教育会有一次理性的重新界定,而非如现

19、在这般模糊。专家:微信家校群全天候无缝交流没必要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无穷无尽的消息带来无穷无尽的焦虑尹建莉:微信家校群全天候无缝交流没必要盲目焦虑的家长,没有自己的思考,就像一个人走在丛林中,茫然不知所措,东西乱撞。如果家长心中有培养和教育孩子的地图和观念,就不会被很多事情左右。微信群只是一个工具,工具是中性的,没有对错。如果正确利用,能带来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如果利用不当,则带来负面作用。但是,出问题的不是微信群,而是教师和家长双方的素质。如果我是老师,我会希望家长在群里少发言,不必说客套话,减轻彼此的工作量。不然我一个人面对那么多内容,每个家长都来说一声谢谢,很累。家委会并非“实权

20、”机构,家委会成员没有或者说不应该有其他利益,家委会的主要功能就是家校沟通把家长的要求反映给教师,教师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家长,维护学生的权益,促进学校的工作进一步改进。微信群是一个小社会。一切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都会在微信群里显示。微信群又是一个特殊的小社会,最终指向儿童,但这最核心的人群儿童,却没有发言权。所以,家长和教师更要慎重,谈及学生问资讯汇 2017 年 11 月4题,要注意方法,照顾双方感受。看到一则家长“凭实力”竞选家委会的新闻引爆了舆论,焦女士一点儿也没感到震惊,这不就是自己每天都在经历的生活吗!每天下午 3 点,焦女士就开始盯着名为“小学三年级二班”的微信群坐立难安,等待班主任

21、在群里汇报学生一天的表现。表扬自家孩子一句,仿佛脸上有光,批评一句,又恨不能立刻回家收拾“小兔崽子”;发展到后来,没被表扬都像被批评了一样。班主任说完,例行程序就是家长们排着队道谢。虽然不知道老师是否真的在乎这些虚礼,但焦女士的想法代表了大部分家长的心态,害怕少说一句会对孩子不利,那就不如多说一句。逢年过节就更热闹了,家长大概个个都是中文系毕业的,吹捧起来清新不落俗套,甚至还有人用老师的名字作起了藏头诗。设立家校群的初衷是方便家长与学校(教师) 之间的联系,也不知从何时起却成了负担, 24 小时消息带来了 24 小时焦虑。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尹建莉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时说,从当下社会层

22、面来看,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焦虑。“盲目焦虑的家长,没有自己的思考,就像一个人走在丛林中,茫然不知所措,东西乱撞。如果家长心中有培养和教育孩子的地图和观念,就不会被很多事情左右”。有思考力的家长不会每天都被群里的表扬和批评带跑有人总结家校群中的家长有这么几种类型:一是老师的绝对拥护者,老师一发话,马上回应“您辛苦了”;二是晒娃求关注,每天把孩子完成的作业第一时间发到群里;三是“打酱油的”,别人说谢谢我也跟一句;四是“潜水的”,没有必要就不说话。但无论哪一种,身为家长,都得时刻盯着微信群。然而,全天候的无缝交流真的有必要吗?尹建莉的答案十分确定:家长和学校(教师 )之间根本不需要如此频繁的交流,这对

23、双方而言都是负担,彼此打扰,十分低效,“真正的高效交流是在双方需要时再交流”。在尹建莉看来,微信群只是一个工具,工具是中性的,没有对错。如果正确利用,能带来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如果利用不当,则带来负面作用。但是,出问题的不是微信群,而是教师和家长双方的素质。比如,很多家长成天盯着家校群,看到老师在群里表扬这个批评那个,看到表扬开心,看到批评紧张,这是很正常的本能反应,但一个真正有思考力的家长,不会每天都被表扬和批评牵着鼻子走。家长焦虑,其实老师也茫然不知所措:家长说了“谢谢”,该不该一一回复?回了这家漏了那家,家长会不会有想法?当微信群被铺天盖地的垃圾信息刷屏,老师不得不时刻瞪大眼睛,

24、生怕怠慢了什么重要信息。尹建莉说:“如果我是老师,我会希望家长在群里少发言,不必说客套话,减轻彼此的工作量。不然我一个人面对那么多内容,每个家长都来说一声谢谢,很累。当然这是我个人观点,不排除有的老师享受来自家长的巴结。”陪写作业,上传视频教师不能转嫁职责晚上回到家,焦女士也不能消停。老师布置了各种需要家长配合的作业,给孩子拍视频、做 PPT,并及时上传。焦女士感叹:“这比自己上学时还累。”家长有没有义务陪孩子做作业?尹建莉的答案也十分确定:“这肯定不对。教师的职责是给孩子布置作业、检查作业,家长能帮就帮,不能帮也不能强行分配,那是教师转嫁工作和职责。”那家长如果对学校(教师)有不满,如何解决

25、?这时候,才是当初忙着竞选家委会的家长该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了。公立学校的家委会并非实权机构,家委会成员没有或者说不应该有其他利益,家委会的主要功能就是家校沟通把家长的要求反映给教师,教师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家长,维护学生的权益,促进学校工作进一步改进。尹建莉回忆,自己当家长时,当学校的要求越来越细,“有的我会配合,有的我会置之不理”。女儿小时候,老师要求孩子把没背会的定理写 10 遍,她就觉得这样做不对。这时候,最差的态度是一边抱怨一边迎合,最好的方法应该是由家委会出面和老师沟通,“如果很多家长联合起来表达,相信教师会做出改变的”。而让初中学生家长张女士最烦的还不是作业,而是老师在群里发布的各种

26、活动信息。老师经常在群里问:出去春游,哪个家长能帮忙安排交通?排练节目,哪个家长能帮忙租衣服?每次都有家长特别积极地承担,甚至连钱都自己出。张女士说:“我家经济条件一般,养孩子已经压力很大,无权无势,没法帮忙。每次看到老师发这样的信息,我就紧张。”资讯汇 2017 年 11 月5对此,尹建莉也有些无奈:微信群就是一个小社会。微信群是个小社会,主动权在家长一年级学生家长张先生这两天有点头疼。开学不久,儿子还没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变化,上课总是不守纪律,被班主任让淘气孩子站到教室前边拍照,并发在家校群里公开批评,“就像被示众一样”。尹建莉认为,在家校群这样批评孩子,当然不对!不仅伤害孩子,还伤害了

27、家长。“家长也是普通人,为什么要把孩子的隐私暴露在微信群?这涉及教师的修养。”尹建莉说:“其他家长也不要觉得于己无关,甚至还在群里为老师帮腔。今天是别家的孩子被示众,明天也可能轮到你。当看到教师对某个家长不礼貌的时候,家长一定要联合起来制止。这么多人的智慧一定能找出优化的方案,这个主动权在家长。”“微信群是一个小社会。”尹建莉反复强调这句话,一切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都会在微信群里显示。微信群又是一个特殊的小社会,最终指向儿童,但这最核心的人群儿童,却没有发言权。所以,家长和教师更要慎重,谈及学生问题,要注意方法,照顾双方感受。驾驭微信群走向的不只是教师,更多的是家长。有的家长把不良习气带进了群里

28、,比如攀比、阿谀奉承等。张先生坦言,家长们在群里地位的高低,是由孩子的成绩决定的。有一次,一名“学霸”的妈妈“透露”了一下孩子使用的某种复习资料,很多妈妈像崇拜太后一样地崇拜她、奉承她,纷纷集体购买。甚至有一次,这位家长谈起自己孩子吃某个牌子的保健品,大家也一窝蜂地去买。尹建莉觉得,在微信这个小社会,一切社会上的好坏,在这里都不可避免,但具体到个人,如果双方都能摆正位置,就能做好自己。尊重老师,尊重家长,尊重孩子,牢记这三个尊重,就能处理好家校群中的复杂关系。调查:84.0%受访家长会因陪孩子写作业头疼 来源:中国青年报 前段时间,一篇不谈作业母慈子孝,连搂带抱。涉及作业鸡飞狗跳,呜嗷喊叫的文

29、章刷爆了朋友圈。很多网友对文中家长因陪伴孩子做作业而闹心、抓狂的情景感同身受。陪伴孩子写作业已经成了越来越多家庭需要面对的情况。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 1980 名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7.1%的受访家长每天都会陪孩子写作业,44.2%的受访家长平均一次陪伴时间在 30 分钟1 小时。84.0% 的受访家长会因陪孩子写作业而头疼,63.0%的受访家长认为陪孩子写作业应以监督为主,必要时进行辅导。84.0%受访家长会因陪孩子写作业而头疼“我女儿语文和英语作业都能自己搞定,但一到数学,就会错误百出。”在北京某高校工作的范辉(化名)女儿上小学三年级,通常孩子先自己写作业,饭

30、后她和老公用 1 小时一块儿检查作业、进行辅导和签字。“小学三年级的数学主要集中在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以及认识一些图形。这种基础性的问题家长能指导,但难就难在怎么教会她运算规律。有时她脑筋转不过来,我教了很多次她还是填错,光发火也解决不了问题,我就恨不得把自己的脑子装她脑袋里去”。“每天晚上吃完饭,女儿先自己写作业,把不会做的题目留着问我们。”张徽(化名) 是一位小学教师,女儿今年刚上初二,“她理科不好,尤其是物理,一晚上两个多小时做作业的时间,有三分之一在寻求帮助。有时我就很发愁,因为她做作业有些磨蹭,常常写着写着就开始发呆,要么就去做手账、写日记、看课外书去了”。调查显示,在家长陪孩子

31、写作业的频率上,最高的是每天都陪伴(37.1%),然后是一周 34 次(34.4%) 和一周 12 次(19.7%) 。在陪伴时间上, 30 分钟1 小时(44.2%)、1 小时1.5 小时(20.6%)和 30 分钟以内(16.9%)较为普遍。闫江(化名) 是某外企职员,儿子上小学五年级。他和爱人在辅导儿子课业上的分工比较清楚,“老婆文科好,我理科好,我们各自辅导强项上的作业。但我儿子比较皮,学习上粗心大意,很多问题他都会,可出错率还是很高,我们总能指出各种低级的小错误。一小时的课业辅导再加上之后的谈心,一般晚饭后的时间我们就都花在这上面了”。民调显示,84.0%的受访家长平时会因陪孩子写作

32、业头疼,其中 24.4%的受访家长表示非常头疼,还有16.0%的受访家长则表示“非常愉快 ”。陪做作业中哪些事情让家长感到头疼?孩子做作业磨蹭获选率最高,为 58.0%,其后依次是孩子马虎,各种低级错误层出(48.7%) ,孩子知识点不掌握,老教不会(43.9%) 。此外还有:孩子注意力不集中(41.2%)、作业需要家长参与共同完成(25.3%)和每天都得签字检查(19.9%)。60.2%受访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的初衷是了解孩子日常学习状态资讯汇 2017 年 11 月6“现在我们已经不像小学辅导孩子时那样全面了,陪她写作业的时间也短了很多。”张徽表示,陪孩子写作业,主要是想了解孩子日常的学习状态

33、。“对于我和孩子爸爸来说,陪伴女儿做作业能让我们和孩子有一段共处的时间。不至于孩子忙作业、我们忙工作。作业是小事,在陪伴中互相了解,互相沟通才是重点。”范辉说。北京某国企员工刘华的女儿今年上小学二年级,每天她也因陪孩子写作业而烦恼。她认为,家长陪伴孩子的方式很多,比如周末参加亲子活动、郊游、去游乐场,以及每天课余之外的谈心,“我认为陪着写作业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过程不愉快反而让亲子关系变得不和谐”。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的初衷是什么?60.2%的受访家长是为了了解孩子日常学习状态,47.9% 的受访家长认为这是亲自沟通的重要方式。其他还有:孩子希望家长陪伴(31.8%),没有家长监督孩子不好好做作

34、业(31.7%)和应学校老师要求 (30.5%)。西南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唐智松表示,对于社会热议的陪孩子写作业现象及其种种问题,应当撇开问题本身,站在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否则走不出这个“怪圈”。唐智松认为,现如今基础教育的问题之一,就是强化了学术性的“讲课听课写作业”活动,而压缩了其他诸如文体、科学探究、社会服务等课外、校外的实践性活动。“学生整天被束缚在学术性的理论学习中,就会反感、甚至厌恶。为了确保作业及学业质量,家长也被拉到写作业活动中”。63.0%受访家长认为陪孩子写作业应以监督为主,必要时进行辅导“家长陪伴孩子写作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张徽坦言,女儿上小学时,每当她犯马虎错误时,自

35、己就特别生气。但随着女儿长大,作为家长,自己也在成长,“在陪伴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我们的重点已经不再是作业本身,而是她的学习状态、师生关系,以及她和我们相处时偶尔流露出的小情绪这些都是在陪伴她写作业时获得的”。唐智松认为,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情况来选择陪孩子写作业的方式,“尽可能不要陪,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自觉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如果确实需要陪,家长要尽可能减少陪伴时间,而且主要是在学习方法、思路等层面上给予指导,切不可越俎代庖”。“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是对孩子进行非学术性的教育,如接人待物、处世立业、家庭责任及社会公德,绝对不能让家庭教育责任无限化。”谈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唐智松认

36、为,学术性的作业辅导责任应主要由校方来承担,而不能将责任推给家长。“基于每个孩子学术与实践倾向的差异,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对于陪孩子写作业,63.0%的受访家长认为应以监督为主,必要时进行辅导;46.2% 的受访家长认为应寓教于乐,陪伴为主,作业为辅;27.4%的受访家长建议全程参与,浸入式辅导;14.8% 的受访家长表示应顺其自然,无需过多辅导。受访家长中,居住在一线城市的占 32.4%,二线城市的占 44.0%,三、四线城市的占 19.4%,县城、城镇的占 2.7%,农村的占 1.4%。(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杜园春 实习生 伍越)北京市教委:为每所幼儿园配备一位责任督学 来源:人民网

37、-教育频道 人民网北京 11 月 27 日电 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官方微博 26 日消息,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市教委组织开展全市幼儿园安全隐患大排查工作,并就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幼儿园管理做出工作部署,保障在园儿童安全、健康成长。北京市教委要求,各区要对区域内各级各类幼儿园开展安全大排查工作,对各级各类幼儿园在办园条件、安全卫生、保育教育、教职工队伍和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办园行为进行全面检查,建立各级各类幼儿园办园行为动态监管档案数据库,形成制度体系。各区在进行实地检查过程中要对消防、技防监控、食堂等安全领域进行重点检查。有问题、有隐患的,做到即查即改,特别是设备设施不到位、使用不规范的,即刻整

38、改。各区要立即协商安排,为区域内每所幼儿园配备一位责任督学。责任督学要对其负责的幼儿园尽快开展挂牌督导,负责做好对幼儿园监管、促进幼儿园规范办园行为等工作。各区还要指导各级各类幼儿园按照相关规定建立健全家园沟通机制,引导家长和社区有序参与园所建设与管理,并指导区域内各幼儿园尽快建立起园所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各区要责成举办者依法履行办园责任,进一步明确园长的管理责任,并指导幼儿园采取多种措施,做好教职员工的思想稳定工作。一方面要引导广大教师讲情怀、讲操守,另一方面要及时疏导教师身心压力,有序开展保教活动,确保幼儿园平稳、正常运行。各区要严格师资管理,加强幼儿教师准入资质审查、师德师风建设。加大

39、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全员培训力度,采取分层、分类和重点项目结合的方式,做好资讯汇 2017 年 11 月7举办者、管理者及教师的在职继续教育培训,加强举办者与管理者依法办园的意识与能力,提升各级各类幼儿园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此外,各区要切实压实属地责任,对辖区内所有园所、机构严格管理,加强指导和检查落实。目前,各区按照市教委要求,正在迅速开展幼儿园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切实加强幼儿园监管工作,促进幼儿园规范办园行为,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环境。怎样让孩子亲近经典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中华文明绵延久远,深厚的民族土壤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我们就有了四书五经

40、,有了宋明理学,有了儒释道,有了诸子百家,有了诗词曲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了先哲圣贤们恒久、普世的思想智慧,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宛如清新而流动的活水,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在被外来文化、快餐文化、商业文化充斥的今天,对学生进行经典文化的“培根”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该如何让学生亲近经典并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日有所诵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内容虽然简短,但韵味无穷,亲近经典文化,首先得熟读诗歌。多年来,我让学生养成每天熟读一首诗歌的习惯,包括中国的古诗和外国的儿童诗。不同的季节,让他们吟诵咏柳夏蝉秋词江雪等不同的诗词,和诗人一起在

41、大自然的怀抱中驰骋,在语言的意象中徜徉,做到人文相亲,天人合一。学到示儿,让学生读描写战争的诗篇,诗歌的平仄把我们带入了战火纷飞的古战场;学到赠汪伦,让学生读描写送别的诗歌,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诗句中,体会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诗歌不仅语言美,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内容涵盖了天文地理、人文风俗、政治文化、历史人物。常读诗歌,能让学生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根据孩子们的认知规律,我还让他们每天诵读一篇国学精粹中的名句,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德不孤,必有邻”等,让孩子们明白,仁爱礼义孝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从而培养自己高尚的德行。当然,朗读的方法是重点,不能机械地朗读,形式要不拘一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