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的创新 论文关键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新农村建设服务模式创新 论文摘要:探索构建新型科技服务体系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也是基层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农村科技服务微观主体再造和服务模式创新改变了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要素构成及其内在作用机理 ,推动了新型科技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赋予了体系新的生机和活力。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进人 “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 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宏观形势和政策导向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农民收人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等也出现了显著变化,这就对农村科技发展提出了新
2、的、更高 的需求。探索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新时期科技服务 “ 三农 ” 、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基层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结合实际,创造出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技服务新模式。这些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模式是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许多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农村科技合作社,首先是由湖南双峰县农民自发创办的,它通过把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技术、营销等的农户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面向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科技培训、科技和市场信息、小额贷款担保贴息、市场营销、 组织农产品加工等服务。他们采取县、乡 (镇 )、村三级联动的运作方式
3、,全县建立了 16个乡镇联社, 320 个村级分社,在 850 个村设立了科技推广业务代理员。每建一个基地或发展一个产业,合作社就采取扶术承包方式,与农民签订科技服务合同,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合作社还开通了 “6838110” 科技信息咨询电话,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县的科技服务网络。截至 2007 年上半年,人社农户 1.2万户共 6.5万人,社员人均年收人比当地农民普遍高出 300元以上,合作社科技服务收人突破 100万元 ;合作社共吸纳社员投资 2000多万元,已为社员小额贷 款担保贴息 22万余元,并每年拿出 15万元设立科技发展基金。目前,该模式已经在周边地区得到推广,仅在湖南省娄底市已建立
4、起 11 家农村科技合作社,入社农户达 2.1万户,开发基地 37个。 农业科技传播站,是河北省自 2003 年开始建设的,是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产业为基础,以企业和农村专业经济技术合作组织为依托,采取企业主办、专家主持、政府引导的原则,依靠市场机制运行,依靠效益驱动发展的新型农技服务机构。传播站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农业技术的引进、开发、示范、传播和服务。传播站实行企业化运作,主体投人由主办企业 自筹解决。传播站采取主办企业与专家双向选择、自愿结合的方法,形成梯次化的专家团队。专家与传播站签订科技合同或以技术、资金人股,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和服务。实践表明,该模式有效地推动了新的农业科技
5、传播体系形成,探索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村科技服务的有效途径。截至 2007 年上半年,河北省农业科技传播站在建试点单位 101 个,进驻专家 348名,开展研究开发项目 213个,为企业开发新产品 447个,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695项,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 202个,辐射农户 299万户,培训农民 300万人次。 科技特派员 制度,是 1999年初由福建南平推出的,该制度从农民群众最需要的科技服务人手,通过政府积极推动,运用利益机制引导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农村与农民群众相结合。科技特派员主要来自市县两级涉农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和乡镇农技站等,任职时间一般为 1一3 年。派出
6、人员与原单位岗位工作脱钩,常年驻扎农村,为农民提供示范、培训、咨询、合作等科技服务,并与农村种养大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一大批农村能人在 “ 干中学 ” ,并成长为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进而示范带动更多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科技特派员制度还带动了农村专业 技术协会、合作社等发展壮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打造以农业科研院校为依托、以科技特派员和产业带头人为主体、以大量乡土人才和广大农民群众为基础的 “ 宝塔型 ” 的新型科技服务网络,推动了农技推广体制的重构。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已有 4.5万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全国 31 个省 (市、区 )的 100()多个县的农业生产
7、一线。通过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仅 2006 年,就组织培训农民 890 多万人次,引进农林动植物新品种 1.67万个,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 1.41万项,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1 万项,形成各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600 多家,创建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种服务组织共 14500多个,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 470多万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农村科技服务港,是北京市 2004年启动建设的,旨在依托北京市农村中心、农林科学院等机构,打造一个综合性、基础性的、面向京郊农村地区提供公共科技服务的平台,探索建立科技成果供给与需求衔接的有效机制,拓展农村科技服务的渠道,整合、协调首都丰富科技资
8、源和优势生产要素在农业和农村的优化组合,提高农村公共科技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效率,为各类农技服务组织的发展和能力提升服务。服务港着力加强与国内外高 校和科研院所、郊区县科技管理部门、各类基层农技服务组织的对接 ;大力拓展依托政府农技推广部门、区县科委、市区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的多个服务通道,将科技资源和服务畅通地传到农村最基层。农村科技服务港是新时期政府转变职能,创新科技工作管理方式的积极探索,是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一种有效模式。 在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陕西省宝鸡市 2000 年率先创办的。专家大院多数建在田间地头,配有培训教室、图书资料室、科技咨询室、专家起居室等,专家大院旁边有实验田
9、或农业科技示范园。专家进门能进行科研和培训,出门 可以进行现场指导和大田示范,使科技成果进村人户、先进适用技术到田间地头成为现实。专家大院采取 “ 政府引导、专家指导、企业主导 ”的办院原则和 “ 五个一 ”( 聘一位专家,建一处科技示范园,办一所培训学校,带动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 )建设方针,探索出专家技术人股、科技服务有偿化等运行机制,形成 “ 专家 +龙头企业 +农民 ” 专家 +技术推广机构+农民 “ 专家 +中介服务组织 +农民 ” 等多种运作方式。 2003 年科技部启动实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星火专项行动,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作为典型模式之一加以推广。该模式已在全国 20多个省份
10、得到推 广,仅 2004年,各地就引导发展了 540 个农业专家大院模式示范基地。 农村技术承包制,从1986 年开始,山西省开始推行农村技术承包,即有关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及其科技人员,同农民签订技术服务合同,负责解决农民采用新技术成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科技人员从农民的最终收成中按一定比例抽取技术承包费。农村技术承包在具体运作中可采取多种形式 :按承包对象,可分为对农户承包和对各级政府承包 ;按承包人组合,可分为个人承包、集体承包和集团承包 ;按承包技术内涵,可分为单项技术承包和综合技术承包。实践证明,农村技术承包是推动科技 进人农村基层的有效机制。例如, 20 年来,山西省平均每年有 1
11、万多名科技人员参与农技承包,每年实施各级各类承包项目约 1500 项,每年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成果近千项次,年新增经济效益近 10亿元。 农技服务 110,是 1998年底浙江衙州市率先推出的。该市针对广大农民对科技信息多方面的需求状况,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农技 110网络体系。农技 110借助电话、电视、电脑网络,上联全国各专业网站、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下联农村千家万户,采用网络服务、电话服务、农民上门咨询和农技人员下乡服务及举办培训班等形式,便捷、实用 、有效、实时地传播科技信息,满足广大农民对技术、市场信息的强烈渴求。农技 110 服务模式为开展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一条快速的通道。
12、2005年底全国已有 20个省市开通了不同形式的农技 110服务。 上述各类创新服务模式虽各有其特色,实际上许多模式在运作和效果上也有相似之处,如专家大院和科技特派员都致力于引导科研人员走人农村基层,只是专家大院更强调机制创新和平台建设,为科研院校的专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和推广应用的有效途径 ;而科技特派员重点是引导一些具有技术专长、有调配社会资源能力、了解市场的科技人员和实用人才,与 农民结成合作伙伴,带动农民创业和增收致富。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相似也恰恰体现出各种创新服务模式在体制和机制创新上的共性规律,也为各种模式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创造条件。如山西省提出将农村技术承包作为科技特派员开
13、展工作的重要载体,成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运作的重要方式 ;双蜂农村科技合作社将农技 110作为重要的服务手段,从而使服务形式更加丰富,服务渠道更加拓展,服务效果更加明显。 在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中,全国各地创造出的新模式远不止以上几种,而且每一模式也在不断变化调整,并衍生出更多特色鲜明的模式。如北京在农 村科技服务港建设中,探索开展 “ 农业推广教授制度 ” 和 “ 农村科技协调员 ” 等服务模式,取得积极成效。通过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创新,一方面推动了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改革,盘活了科技服务资源 ;另一方面,培育出一大批新兴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促进了农村科技服务体制和机制创新。实践证明,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区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带动了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探索走出 “ 以模式创新带动体系建设 ” 的特色发展道路。综上所述,农村科技服务微观主体再造和服务模式创新改变了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要素 构成及其内在作用机理,赋予了体系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了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和发展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