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对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的认识.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42310 上传时间:2019-02-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我对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的认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我对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的认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我对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的认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我对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的认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谈我对变形缝 施工缝 后浇带的认识 摘要:在建筑工程中,为了应对结构的不均匀沉降、温度收缩变形等因素对结构的影响,以及满足施工的需求,往往需要在结构中留置各种变形缝、后浇带以及施工缝,来保证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其中,后浇带及变形缝是为了消除砼结构应力设计要求留置的,我们必须按设计及规范要求施工,而施工缝是不利于结构的,在能保证连续施工的前提下,我们应尽量不留。 关键字: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 施工缝、后浇带只是临时性的存在于结构中,待到一定时间随着后续砼的浇筑,我们肉眼根本看不到缝隙的存在,但是如果这些部位处理不 好,会对我们结构的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变形缝则在结构中永久的保留了下去,

2、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进行处理从而满足我们的使用功能。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程实践以及理论知识,简单谈一下我对各种变形缝、后浇带以及施工缝的认识。 1、变形缝 由于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地震因素的影响,易使建筑发生变形或破坏,故在设计时通过预留构造缝的方法将结构划分为若干个独立部分,使各部分能够自由独立变化,这种将建筑物垂直分开的构造缝称为变形缝。 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 1.1 伸缩缝 1.1.1 定义 伸缩缝是为防止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出现裂缝或破坏,沿建筑物长度方向相隔一定距离预留的垂直缝隙。 1.1.2 设置原则 建筑中必须设置伸缩缝

3、的情况主要有三类:一是建筑物长度超过一定限度;二是建筑平面复杂,变化较多;三是建筑中结构类型变化较大。 设置伸缩缝时通常是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或结构变化较大处在垂直方向预留缝隙,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全部断开,分为各自独立的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的部分。基础部分 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一般无需断开。 1.1.3 构造做法 伸缩缝宽度一般为 20-40mm,通常采用 30mm。 ( 1)墙体伸缩缝构造:外墙变形缝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填缝,缝口用镀锌铁皮、彩色薄钢板等材料进行盖缝处理;内墙变形缝一般结合室内装修用木板、各类金属板等盖缝处理。 ( 2)楼地板伸缩构造:

4、楼地板伸缩缝的缝内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填缝进行密封处理,上铺金属、混凝土或橡塑等活动盖板。顶棚伸缩缝需结合室内装修进行,一般采用金属板、木 板或橡塑板等盖缝,盖缝板只能固定于一侧,以保证缝的两侧构件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变形。 ( 3)屋面伸缩缝构造:屋顶伸缩缝主要有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处和两侧屋面高低错落处两种位置,当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又为上人屋面时,通常做防水油膏嵌缝,进行泛水处理;为非上人屋面时,则在缝两侧加砌半砖矮墙,分别进行屋面防水和泛水处理,其要求同屋顶防水和泛水构造。在矮墙顶上,传统做法用镀锌铁皮盖缝,近年逐步流行用彩色薄钢板、铝板甚至不锈钢皮等盖缝。 1.2 沉

5、降缝 1.2.1 定义 上部结 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破坏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 “ 沉降缝 ” 。 1.2.2 设置原则 设置沉降缝时,必须将建筑的基础、墙体、楼层及屋顶等部分全部在垂直方向断开,使各部分形成能各自自由沉降的独立的刚度单元。 凡属于下列情况的,均应考虑设置沉降缝:( 1)当建筑物建造在不同的地基上,并难以保证均匀沉降时;( 2)当同一 建筑物相邻部分的基础形式、宽度和埋置深度相差较大,易形成不均匀沉降时;

6、( 3)当同一建筑物相邻部分的高度相差较大(一般为超过 10m)、荷载相差悬殊或结构形式变化较大等易导致不均匀沉降时;( 4)当平面形状比较复杂,各部分的连接部位又比较薄弱时; (5)原有建筑物和新建、扩建的建筑物之间。 1.2.3 构造做法 沉降缝可以兼作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与地基情况及建筑高度有关。( 1)基础沉降缝的结构处理:沉降缝的基础也应断开。( 2)墙体、楼地面、屋顶沉降缝构造:墙体沉降缝常用镀锌铁皮、铝合金板和彩色薄钢 板等盖缝,地面、楼板层、屋顶沉降缝的盖缝处理基本同伸缩缝构造。顶棚盖缝处理应充分考虑变形方向,以尽量减少不均匀沉降后所产生的影响。 1.3 防震缝 1.3.1 定

7、义 由于建筑物平面不规则或竖向不规则,而对结构抗震不利,为减轻或防止相邻结构单元由地震作用引起的碰撞而预先设置的垂直缝隙即为抗震缝。 1.3.2 设置原则 防震缝应沿建筑物全高设置,基础可不断开,但当平面较复杂时,也应将基础分开。在设防烈度为八度和九度地区,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建筑宜设防震缝:( 1)建筑立面 高差在 6m 以上 ;( 2)建筑有错层且错层楼板高差较大 ;( 3)建筑各相邻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 1.3.3 构造做法 钢筋混凝土房屋宜选用合理的建筑结构方案不设防震缝,当必须设置防震缝时,其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房屋和框架抗震墙房屋,当高度不超过 15m 时,可

8、采用 70mm;当高度超过 15m 时, 6 度、 7 度、 8 度和 9 度相应每增加高度 5m、 4m、 3m 和 2m,宜加宽 20mm;( 2)抗震墙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第一款数值的 70%。 在抗震设防区,沉降缝和伸缩缝须 满足抗震缝要求。 2、施工缝 2.1 定义 施工缝指的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而在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所形成的接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 缝 ” ,它只是因后浇筑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 2.2 设置原则 施工缝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和便于施工的部位 , 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 柱应留

9、水平缝 , 梁、板、墙应留垂直缝。 (1) 施工缝应留置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 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 (2) 和楼板连成整体的大断面梁 , 施工缝应留置在板底面以下 20mm30mm 处。当板下有梁托时 , 留置在梁托下部。 (3) 对于单向板 , 施工缝应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 (4) 有主次梁的楼板 , 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 , 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度中间 1/3 的范围内。 (5) 墙上的施工缝应留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 1/3 范围内 , 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 (6) 楼梯上的施工缝应留在踏步板的 1/3 处。 (7) 水池池壁 的施工缝宜留在高出底

10、板表面 200 mm 500 mm 的竖壁上。 (8)双向受力楼板、大体积混凝土、拱、壳、仓、设备基础、多层刚架及其他复杂结构 , 施工缝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设。 2.3 接缝处理措施 施工缝处常出现混凝土骨料集中 , 混凝土酥松 , 新旧混凝土接茬明显 , 沿缝隙处渗漏水等质量问题。 为防止出现这些质量问题,可采取如下措施: ( 1)立缝表面凿毛法:砼终凝后,挡板拆除,用斩斧或钢杆将表面凿毛,清理松动石子,待二次浇筑砼时,提前用压力水将缝面冲洗干净,边浇边刷素水 泥浆一道,以增强咬合力。 ( 2)清除浮浆法:当砼体量较小,简单的方法是铁抹子将表面的浮浆刮去一层,深度 25MM,并挖压出条纹状,

11、可以提高水平施工缝的粘结质量,对新旧砼结合有利。 ( 3)二次开发振捣法:掌握好时间,在砼初凝后,终凝前进行二次重振,这样会对沉下的石子和上浮浆水重新搅拌组合一次,使之更均匀密实,缝的重新振捣实践表明是有效措施之一。 3.后浇带 3.1 定义 后浇带: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后浇带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 工规范要求,在板(包括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 3.2 分类 后浇带分为沉降后浇带、收缩后浇带、温度后浇带。 3.2.1 沉降后浇带 为解决高层建筑主楼与

12、裙房的沉降差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当采用天然地基或以摩擦为主的桩基时,由于高层沉降量较大,应待高层主体结构完成后再浇筑后浇带;当高层主楼基础座在卵石层或基岩上,或端承型摩擦桩上时,由于高层沉降量较小,可根据施工期 间的沉降观测,确定在高层主体结构施工到一定高度时,浇筑后浇带。 3.2.2 收缩后浇带 为防止混凝土凝结收缩开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如果后浇收缩带单独设置,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应在设带后的两个月之后,这样估计可以完成砼收缩的 60%以上,如确有困难时也不应少于一个月。 3.2.3 温度后浇带 为防止混凝土因温度变化拉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如果后浇温度带单独设置,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应选择在温度

13、较低时(但应正温),不要在热天浇筑冷天留下的温度后浇带。 3.3 后浇带的做法 对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的基础梁、上部结构的梁和板,要预留出施工后浇带,待主楼与裙房主体完工后 (有条件时再推迟一些时间 ),再用微膨胀混凝土将它浇筑起来,使两侧地梁、上部梁和板连接成一个整体。对于施工后浇收缩带,宜在主体结构完工两个月后侥筑混凝土,这时估计计混凝土收缩量已完成 60以上。 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变形缝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在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虽为后浇,但钢筋不能断。如果梁、板跨度 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 7001000mm 为宜,常用的为 800mm 宽。 参考文献 钱坤 ,王若竹 .房屋建筑学(上:民用建筑)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9年 2 月 . 张吉人主编 . 建筑结构设计施工质量控制 .中国工业出版社 . 2006年 9 月 . 钟汉华 ,李念国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9 年 3 月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