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出路.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44591 上传时间:2019-02-1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出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出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出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谈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出路 【论文关键词】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特色农业规模经营产业化 【论文摘要】如何让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迎头赶上,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农民整体素质偏低,高成本、低产出的传统农业模式,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不适应的现状分析,认为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走出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并就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对策。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这样的特征:总量成就显著,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如何让贫困地区迎头赶上,这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制约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随 着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

2、贫困地区农村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增长速度依然缓慢。笔者认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广大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导致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盲目性。多数农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虽然渴望致富,但普遍存在 “ 小富即安 ” 心理;受教育程度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种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具体到生产过程中则表现为发展的盲目性:片面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忽视品牌效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 级生产、加工上,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2、高成本、低产出的传统农业模

3、式影响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再加上近年来化肥、农药、农机具等生产资料采购成本不断上涨,使得农业生产成本加大,导致在该区域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难以短时间内实现,大量落后的生产工具仍在使用,品种更新和新技术推广较慢,生产效率很难提高。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仍然是建立在落后生产技术和生产 方式基础上的低效率和低收入的经济,高成本、低产出的对比关系极大地影响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3、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不适应是制约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 “ 瓶颈 ” 。传统农业比重过高,过于分散的农户生产,且

4、流通渠道相对单一,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现状。虽然各地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农民增收的空间,同时要看到,缺乏市场组织,缺少足够的市场信息和市场应对能力,整个农村经济还没有真正进入市场,未能有效形成农业的服务体系和完备的市场应对机制,农户抗风险能力极 为脆弱,导致了在无情的市场风险的冲击下,成为产业结构调整风险的最终承担者 ,从而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走出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传统农业模式下的贫困地区农村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在资金、市场、技术等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是其自身在土地、劳务、资源、环境等

5、方面有着优势。在此基础上,按照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要求,积极应对市场,优化区域布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拓宽流通渠道,提升产业层次,把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而发展规模经营有两条途径:一是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形成区域性产业;二是围绕主导产品和产业,由农村合作组织引导与管理,形成规模产业。二者在承接农业订单,制定种养模式和组织农产品加工、流通等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是发展效益农业的有效载体。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和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在政策上给予优惠,资金上给予补助,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其市场开拓性强、管理规

6、范、科技转换快的特点。 单干的农户虽然机动灵活,但其单打独斗难成规模,应对市场能力 差的特点,已成为增收路上的拦路石;而龙头企业、合作社却有着市场、技术、资金方面的优势。采取 “ 农户合作社市场 ” 或 “ 农户龙头企业市场 ” 等多种模式,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同龙头企业、合作社联姻,实现小生产与现代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农民组织化、合作化的程度,促进产业化进程,发展大农业,从而形成一个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通过逐步完善农业风险管理和保障机制,缓解自然与市场两大风险,确保农业生产稳定;通过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规模化生产水平来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通过深加工和大流通环节,实现农产品增

7、值; 从而带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 三、发展贫困地区农村经济需正确认识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1、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是 “ 输血 ” 和 “ 造血 ” 相结合的过程。大体上来说,发展前以外界 “ 输血 ” 为主,发展中以自身 “ 造血 ” 为主。经济薄弱的贫困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农村医疗、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都离不开政府及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资金帮扶,技术支持等多方面的帮扶,这属于 “ 输血 ”的范畴。而在新条件下,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必须要依靠科技进步。这就需要在 “ 输 血 ” 的基础上,完善和健全 “ 造血 ” 机能,加大

8、农业科技教育、技能培训,重视新技术的就地转化和乡土实用人才的培养,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能及时解决在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并使之成为懂技术、善管理、会营销的农业新业主,大大提高了广大种养户科学种养的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效益的增长。 2、贫困地区农村经济要大发展必须由 “ 小而全 ” 向专业化、特色化转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规模化生产完全不同于集体时代的大生产,以前的大生产是脱离市场的样样都有,样样都发展不起来的 “ 小而全 ” 的生产模式;而发展大农业就是要实现农业与 工业的联姻,以市场供求杠杆调节农业生产,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所以,在贫困地区农村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必须突破过去的 “ 小

9、而全 ” 思想束缚,实力大农业观念,用自身优势找市场,以市场需求定生产。要跳出狭隘的地方观念,着眼于全区域乃至更大的范围,统筹规划,兼顾本村实际,有差别的、有重点地发展一至二种产业,这样有利于经营的集中、管理的集中、技术的集中,容易做大规模,形成优势,从而培育成特色产业,凸现经济效益。 3、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分清主次关系,尊重和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分清主次关系,就是要解决好 发展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是为了谁,依靠谁、以谁为主的问题。广大农民作为全过程的参与实施者和最终受益者,其主体性和自主性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政府特别是涉农部门要当好农民发展过程中的服务者。这就要求政府职能由过去单一的

10、行政领导转移到既领导又服务上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集体经济、带领农民致富上来: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了解他们渴望什么,急切需要解决什么;做好服务三农的后勤保障工作,为农民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做好鼓励农民创业环境和劳务输出组织工作 ,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安置和转移问题。为农民搭建好一个表演的舞台 。坚持农民事农民办,强调农民的主力军作用,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选择,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特色养殖、优质水果、错季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走出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路子。 【参考文献】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决议 .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 搜集整理理 tttt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