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设计 方案 课题名称 社会生活的变化 科 目 历史 年级 初二 教学时间 1 课时( 40 分钟) 学 习 者 分析 初二的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能力,能较深的感受到社会生活的变化。但由于其生活阅历较少,加上对父辈、祖辈生活的了解甚少,所以要引导学生做好前期预习工作,课堂上才能更深入的学习。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 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2.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
2、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二、过程与方法 1.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科技成果的图片,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欣赏、表演、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脑习惯。 2. 学生 编排小品: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现辛亥革命前后的习俗、 礼节和称谓等变化,从中体验变化的意义。 三、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传入中国 ; 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 ;
3、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以 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了解民国 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难点: 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重点 、难点 突破:( 1)用大量的图片、音频资料等,增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物质生活
4、变化的感性认识。( 2)通过学生表演的短剧来使学生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层面以及对近代进步思想的更深思索。 教学资源 体验民主剧本 、自制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 1.导入新课 温故而知新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回顾鸦片战争以来,发生的大事件。 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了工业化的趋势;政治:出现了民主、自由;思想文化:提倡科学、民主 过渡:生活呢? 今天老师当导游带着全班同学从广州出发,到一百多年前的南京 上海两天游。 教学活动 2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首先,利用各种方式
5、联系上海、南京那边的当地导游 让学生讲述近代通讯工具:电报、电话的出现及影响。 接着,利 用各种工具去南京 让学生讲述近代交通工具:轮船、火车、汽车、飞机等的出现及其影响。 教学活动 3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 到了南京,参观元帅府见到一下这幕 :(短剧表演 )看短剧回到问题 : 1:从短剧中看,中国国民政府当时曾着重在哪几方面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2:在孙中山接见老盐商的过程中,老盐商体验到的 “民主 ”都包括哪些内容? 3:从以上社会习俗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引导学生回答:剪辫、易服、废止缠足、改礼节; 2、略; 3、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互相尊重。 教学活动 4 三、文化生活的变迁 逛完南京总要留念呀?怎么留念呢? 照相机 引导学生思考照相机的作用。 逛完南京去上海,上海的夜生活可丰富了。都有哪些啊?高雅的文娱活动 电影。让学生列举当时有代表性的电影作品。 晚上回到旅店还可以看报纸了解新闻。 第二天乘车回,旅游结束。 教学活动 5 小结本课所学的内容。 然后探究:促使近代社会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1、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2、辛亥革命的冲击 如何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变化是有限的 2、但代表了进步的方向 最后,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