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高素质国际法人才的培养 摘要:高素质跨国法律人才的知识结构至少包括本国法、外国法、国际法、专业外语,还要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现行教育体制妨碍了培养更多适应全球化和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国际法人才目标的实现。高素质国际法人才的培养路径主要包括重视国际法理论和国际关系实践的融合、建立知识间的有机联系、专业外语的应用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动建设等。 关键词:国际法;人才培养;教学 一、概述 21 世纪是全球化时代,资本、商品、技术、人员的跨国流动程度超越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 要加强国际法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国际法人才,提高我国参与国际立法和国际司法活动的质量。 ” 因为 “ 法
2、学教育和法律人才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直接关系到一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肩负重要国际责任的大国,有众多复杂的国际法律事务需要国际法专业人才去处理或提出法律建议。国际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作为国家间交往的行为 规范,其对谈判、缔结、签署、批准、解释、实施等诸多环节的规范都会存在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研究。这需要更多的专家型、复合型国际法律人才。 要成为高素质的国际法人才,既要懂国内法,又要懂国际法;既要具备一定的法学理论素养,又要拥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既要精通母语,又要熟练掌握国际法专业外语,包括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
3、。然而,国内的国际法教学尚不能较好地满足培育更多高素质法律人才的现实需要。因此,明确国际法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探讨如何通过国际法教学效率的提高来实现培养高素 质国际法人才的目标,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制约我国培养高素质国际法人才的教学因素及成因 知识化、国际化、通才化将是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全球化对国际法人才培养带来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国际交往中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国际法律人才,另一方面现行培养机制难以在质量方面满足社会需求。 “ 纵观目前我国法学教育现状,面临两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一是法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究竟应该走职业化道路还是专业化道
4、路,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第二是法律人才培养目标问题。从各国 法学教育的传统及现实看,法学教育具有三个可能的目标,即培养法律学者,培养法律工作者,培养有修养的人。 ” 就本科阶段而言,学生的毕业去向差异很大:进公司、做公务员、读研、出国深造、进律所等。不同职业规划的学生对自身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的准备重点也往往会存在差异。比如,要出国的学生特别重视外语,要参加司法考试的学生和要考研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业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再加上高校本身在培养机制方面的诸多弊端,如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目标、对师生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诸多局限性的叠加形成消极合力,妨碍了培养更多适应全球化和市场 需要的高素质国际法人才
5、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国际法法律英语运用能力有待加强,国际法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待提升,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也需提高。应当 “ 改变那些束缚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 三、高素质国际法人才的培养路径 跨国法律人才的知识结构至少包括本国法、外国法、国际法、法律英语等,此外还应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国际法人才,除了国家、学校制定科学、可行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及建立合理有效的对学生、教师和高校进行考核的 机制外,国际法专业教师本身的专业理论素养、教学理念和方法都会深刻、长远地影响上述目标的实现。教师应重视国际法理论和国际关系
6、实践的融合及对国际法专业英语(或其他语种)的强调和应用。在课程设置上,既要重视法学专业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应兼顾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需要。 (一)重视国际法理论和国际关系实践的融合 对许多法学专业本科生来说,即使其所在学校法学院、法律系与律师事务所或当地法院等单位有合作关系,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但往往与国际法课程不相关,与法律英语不相关。因此,难以将国际法理论 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弥补该缺陷的方法有重视时事新闻、教学视频、专业外语、案例分析方法在培养高素质国际法人才方面的作用。德国法学职业教育中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 在各层次的法律职业教育和培训教学安排中,实践教学的时间
7、安排至少在一半以上,而且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交替进行 ” 。 1. 时事新闻、视频资料在培养国际法律人才中的作用 国际法与国内法不同,国际法与国际关系联系密切,不重视媒体中涉及国际法学的新闻报道,就不利于学生对国际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在教学中就会脱节 。 “ 活的国际法不仅仅体现在案例中,也体现在作为国际法主要主体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因此要体现国际法是活的法,还必须关注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活动。 ” 相关新闻报道或时事评论是国际法学理论与国际关系实践相结合或服务于实践的最好诠释。 “ 学习国际法要对当代国际事件及时跟踪掌握,对国际形势,特别是国际政治形势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8、。通过对近年发生的国际时事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和思考。 ” 教师和学生都应关注这些相关信息,进行资料收集及分类工作,将最新的相关时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这既可减少课程的枯燥性,又可温故知新,提升学生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2014 年 4 月 3 日联合早报网刊登了九段线不在联合国海洋法框架内一文,可就此引导学生讨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成就与局限性及中国在该公约谈判中的认识误区及后果。 国际法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法律的原则和规则本身,不能只教 “ 纯粹的法律 ” ,要讲国际法背后和之上的东西,讲国际法与国家间力量的关系,讲国家利益与国际法的关系,讲意识形态与国际法的关系,讲文化传统与国
9、际法的关系,讲国际法所追求和实现的目的。视频资料所具有的趣味性、形象性、生动性、信息量大等特点,能将难以用语言来 充分诠释的内容具体化,减少学生理解的困难,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可与教师课堂教学形成优势互补,使枯燥的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味。 2. 重视案例分析在培养高素质国际法人才中的作用 高素质的国际法人才还应具备较强的分析、应对国际法律争端的能力。“ 对国际经济法这样实践性很强但又离日常生活较远的学科,案例教学法更是意义重大。例如 , WTO 中的轮胎特保案、汽车零部件案等,既是新闻热点又是理论热点。 ” 案例是当事双方具体争端的体现,相比于国内法案例,国际法领域的案
10、例往往更加复杂。通 过将所学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应用于具体案例,不仅能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与框架,而且有助于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如何在有限课时内合理引入复杂的国际法案例并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对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3. 法律外语水平与高素质国际法人才的培养 跨国型高素质法律人才需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要 “ 能够熟练使用外语从事法律工作,包括谈判、起草文书、参与跨国诉讼和仲裁、设计跨国法律问题解决方案等。对跨国法律人的首要要求就是多语言应用能力,避免由于语言不熟造成的理解错误 ” 。现在全国能熟练运 用外语和法律知识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仅有两千人左右,熟知国际法、国际
11、贸易法和 WTO规则的律师尤其稀缺。北京的近一万名律师中仅有三百名具备从事涉外法律工作的能力,上海五千多名律师中只有五十名左右的律师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其他省区的缺口更大。 “ 学生的知识结构失衡,具有较强的经贸、管理、新闻、法律等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缺乏。 ” 在国际法学教学中,适当借助外语词语、句子,有助于澄清教材中介绍条约条款时的模糊表达,也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在学习国际法课程中学习法律英语,以弥补公共英语课程的不足。例如 ,通过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58.3 条中 “due regard to” 一语的分析,可初步了解军舰、机在他国专属经济区军事测量、侦察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
12、的原因、现行国际法规定及中美实践。此外,有权部门、个人的双语翻译可能成为它国在诸如 WTO之类的国际争端解决机构起诉中国的证据。翻译中存在分歧的实质就是条约解释方面的分歧。 “ 巴西影响干可可措施 ” 案专家组报告中对此有所涉及。 “ 中国入世谈判经历了 15 年多,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签订的一些文件中确实存在不少谈判者自己都不一定弄清楚其确切含义的措辞 有些则可能受到语言的 影响。 ” 可见,国际法中的外语问题可能会影响到个人工作是否顺利、国家利益能否得到有效维护等问题。 (二)建立知识间的有机联系与高素质国际法人才的培养 “ 三国法 ” 间存在密切联系。国际经济法孕育于国际公法,但至今也尚
13、未厘清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间的边界。高素质国际法人才应能建立知识与学科间的有机联系,减少 “ 见木不见林 ” 的现象。 “ 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兼顾深度和广度。国际经济法是一门综合法律,既包括国际法,又包括国内法。为此必须注重采用比较法找出国际法和国内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比较法的角度去开拓学生对 国际经济法的理解,增加教学内容上的广度 ”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网络化、体系化。 “ 在讲授条约法时,紧密联系学生已学过的合同法,运用合同法的原理诸如合同生效的条件、合同对第三方的效力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条约法。 ” 例如,在学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 58.2 条中的 “ 其他国际法有关规则 ” 的含义时
14、,可联系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 31.3 条( c)项、国际法的体系化与碎片化、开放性与自足性问题及成因、 WTO 相关案例。 通过教师对知识间联系的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加强,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视角会变得多元。 (三 )教师应当具备的高素质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国际法人才。教师除应当具备敬业的职业精神外,还应当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高超的教学方法、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高水平的科研能力。 “ 创新型教师必须有新的教育理念,主要有: 1、新型的师生观,建立平等、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2、新型的学生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反对 奴化 学生思想,鼓励其大胆质疑与创新; 3、新型的质量观,反对仅
15、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论学生学业的好坏,建立以创造能力的高低考核学生质量的标准; 4、新型的人才观,反对 唯书是从 、 唯师是从 的好学生标准,建立情商、智商和谐共融和人格完美、健全的人才观; 5、新型的价值观,树立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个性得到全面展现的价值观。 ” 四、结语 21 世纪国家间的竞争是全方位的,其中软实力的竞争更具决定性意义,这就包括了人才培养的竞争。没有创新型的高素质(国际法)人才,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就会落后,国内诸多难题的解决也离不开创新及各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只有不断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变革现行教育制度中不能适应高素质国际法人才培养的诸多弊端,革新
16、教育理念,优化教 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拓宽教育视野,真正有效地以市场规律、国家间竞争标准来衡量、考核人才培养的效果,使得国际法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和标准,避免国际法人才培养的低效率及培养工作的盲目性。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国际法人才的全球化,为培养合格的高素质跨国法律人才,学生和法学教育界都应对此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黄惠康 .当代国际法的若干发展趋势 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13( 04) . 刘仁山 .全球化背景下法律人才的培养问题 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1( 02) . 申渝 .加快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J.中国人才, 2002( 09) . 郭琳
17、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型教师 J.教育探索, 2006( 03) . 管火明 .德国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途径和教学模式 J.中国司法, 2007( 04) . 韩秀丽 .对中国国际法教学的反思 中美比较视角 J.教书育人, 2010( 27) . 金慧华 .关于国际法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01) . 李鸣 .关于国际法的教学 我们应该教什么 J.中外法学, 1992( 06) . 王林彬,李燕荣 .综合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 J.教育评论,2012( 05) . 万猛,李晓辉 .跨国法律人才的培养 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10) . 李少伟,王建芬 .论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 兼谈法律英语教学 J.社会科学论坛, 2008 ( 02) . 朱榄叶 .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纠纷案例评析 2007-2009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黄军,谢慧芳 .国际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 J.南昌高专学报,2006( 01) .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