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公私观念的变革及其现实意义.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50244 上传时间:2019-02-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公私观念的变革及其现实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试析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公私观念的变革及其现实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试析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公私观念的变革及其现实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试析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公私观念的变革及其现实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试析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公私观念的变革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 中国经济转型与经济价值观变革彼此依赖、互相促进、共生共变,经济价值观变革离不开经济转型,经济转型也离不开经济价值观变革。公私观念是经济价值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观念,它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变革对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推动了主体意识觉醒,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缓和了价值冲突与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 关键词 公私观念;变革;意义 公私观念是经济价值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观念。它的变革必然对我国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成为 经济转型的先导和动力。经济领域的公私观念主要通过两方面来

2、表现:一是不同时期对两种所有制的不同认识表现出来。从所有制结构角度看,公指公有制,私指非公有制。二是不同时期对两种不同利益的实现、尊重和保护中表现出来。从利益归属角度看,公指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指全社会的整体利益,集体利益指社会集团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私指个人利益,包括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个人身体的保存和健康,个人才能的利用和发展等。 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公私观念及其表现 一是从所有制角度看。随着新中国社会主义 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国家、集体所有占绝对优势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在此期间认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就是要搞百分之百的公有制,其他非公

3、有制都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都应该消灭;只有国家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好和最高级形式,其他公有制形式最终也要向国家所有制过渡。 二是从利益归属角度看。计划经济时期,强调国家和集体利益至上,而讳谈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似乎只是集体利益的对立物,个人利益的实现只能依赖和服从国家、集体的利益。任何时候经济主体的思想和行为都要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轴心旋 转,只能崇公抑私、大公无私、尊公灭私,毫不犹豫地、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完全忽视和否定个人正当利益的实现和保护。 这一时期的公私观念的实质是将公与私置于势不两立的对立境地,排斥非公有制经济、否定个人利益,从而压抑了非公有制经济与个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4、进而影响国家、集体利益的实现,导致国家整体经济效益低下、个体普遍贫穷的恶性循环。 二、经济转型过程中公私观念的变革及其表现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公与私不再是谁消灭谁的问题,而是相互协调的问题。 一是从所有制结构角度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党的十五大首次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平等保护物

5、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由此可见,经济转型以来,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我们党对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阐述,从单一的公有制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对非公有制的态度由 “ 必要补充 ” 、 “ 基本方针 ” 到 “ 基本经济制度 ” ,以及各种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的调整与完善,不断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可以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平等竞争、相互促进,从心理上破除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敌视和恐惧,改变了过去关于公有制、非公有制等所有制形式之间有优劣之分的传统等级观念。个体作为经济主体获得了独立,取得了平等,可以自由地开展经济活动,能动地创造经济成果。 二

6、是从利益归属角度看。党的文件多次强调指出要依法 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取缔非法收入,对侵吞公有财产和用偷税逃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利益的,坚决依法惩处;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因此,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国家不仅不再限制个人正当而合理利益的追求与实现,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实现的合理性以及手段的正当性,并进而鼓励个人正当合理利益的充分实现。如十七大报告指出: “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 。即创造条件让人们拥有更多的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以及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在个人利益的保护方面有了明确的法

7、律依据。 2004年 3月 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 “ 保护私有财产 ” 纳入了宪法体系,使每一位公民的私有财产的政治经济地位更加明确。 2007 年10 月 1 日,我国调整财产关系的重要法律 物权法实施,这是确认财产、利用财产和保护财产的基本法律,其中第 4条规定: “ 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意即不论经济主体是否存在着地位差异、财产多寡的区别,只要是合法取得的财产,都受物权法的保护,从而维护了不 同经济主体的既得利益。从中可见,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法律不再只是关注公共利益,或者只倾向于保护私人利益

8、,而是努力在二者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 在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协调上, “ 公共财产 ” 仍然 “ 神圣不可侵犯 ” ,但是,国家不再片面地强调重公轻私。当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真正发生冲突时,也不过分要求为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而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仍然需要牺牲某些个人利益,甚至某些集体利益。物权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明确指出: “ 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 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 ” 但是,任何出于对公共利益或长远利益的保护而对私人利益或短期利益的侵夺,都必须提供充分的理由,根据合理的标准,经过适当的程序

9、和给予相应的补偿,个体不再是无条件地、白白地牺牲私人利益。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日益重视个人正当、合理利益的实现与保护,以及公私利益的协调问题,摒弃了过去只注重实现和保护国有、集体利益而排斥实现和保护其他利益的观念。公与私两种价值取向已经不是激烈的、非此即彼的对抗性关系,这两种价值取向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彼此兼容、互补、认同和 融合,形成新时期的公私观念。新时期正确的公私观念要充分地发挥双重制约作用:一方面制约个人,使其不致脱离于国家、集体之外,而尽可能地服从于国家、集体的需要,为国家和集体的发展而努力,有效地保证国家、集体利益的增长与发展;另一方面制约国家和集体,使其保持对个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10、克服忽视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倾向,并尽可能地促使个人利益的实现。通过这种双重制约,真正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使国家、集体、个人能够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三、公私观念变革的现实意义 任何一种价值观念都是在 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但一旦形成必然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确立起来的公私观念也不例外,它对我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是推动了主体意识觉醒,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公私观念的变革,公与私关系的不断协调,推动了人们主体意识的萌发、觉醒和成熟。经济转型过程中,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实际上确认了多元主体的存在,强化了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

11、,正是这种主体意识使经济主体开始思想解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因而,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主体思想解放的前提, 没有主体意识的觉醒,就不会有思想解放运动,就不会有经济价值观念的变革,就没有经济的转型,也就不会有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是缓和了价值冲突与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将公与私置于势不两立的对立境地,过分甚至于极端强调国家利益的实现和保护,忽略甚至否定对个人正当利益的追求和保护。由于过分强调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人们忽视财产的所有权意义上的公私含义,忽视了公私财产之分,造成了公私产权上的模糊不清,混淆个人财产与他人财产、公共财产的界限。这种公私混淆不清的

12、思维习惯,使人们普遍重视公有 财产、集体财产,而忽视个人占有和支配自己财产的尊严和权利,造成个体对自己正当利益的追求也失去了合法性。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这种重公轻私的观念也曾使得不同权利人的物权受到同样侵害的时候,但国家的予以多赔,集体或私人的少赔,如在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方面非法侵害农民以及其他公民的利益,激化了一些社会矛盾,损害了群众依法创造与积累财富的积极性,这实际上违背了市场公平原则,不利于社会和谐。另外,这种公私模糊的观念还为某些表面上为公、实际上为私的欺骗性或虚伪性行为提供了便利,为某些具有公共特征的机构或机关,为达到个人目的 挪用、私吞、侵占公共财产与权力提供了方便,也出现了以权谋

13、私、权钱交易、化公为私、假公济私等腐败问题,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如今我国颁布了规范财产关系的新法律法规,确保了不同经济主体的正当利益均受到平等的尊重和保护,有利于防止与遏制一些政府机关及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损害国家、集体以及个人的利益,避免国家、集体和个体利益不同程度地遭到侵犯,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三是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计划经济条件下,个体消融于集体之中而不能独立,依赖于集体吃大锅饭,听命于上级吃安稳饭,其结果必 然是扼杀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改革开放后,我们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一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

14、度,是绝大多数成员的共同利益之所在,这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体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根本一致性;另一方面,确认了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合理性,不再片面地强调和发展单一的国家所有制经济,轻视和削弱集体所有制经济,不再批判、否定和取消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不同的经济主体日益享有平等的经济权利并承担相应的经济义务,拥有平等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都能通过 提高自身素质、能力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增加自己的物质财富。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保护、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方针,最大限度地挖掘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潜力,调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使

15、中国经济二十多年能够保持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迅速提升,实现了经济的繁荣。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对个人利益、个人才能的正视,也使部分个体在公与私的价值取向上产生 偏差,开始崇尚资本主义私有制,追求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使得利益格局向个体利益倾斜,注重个人致富为主的价值取向和自私自利的价值取向,甚至采取牺牲国家、集体利益的手段增进自身利益,走上另一极端。但是,这种片面的、错误的公私观念毕竟不是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这些反映错误公私观念的个体行为毕竟还是少数,因此,除了用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加以约束、惩罚外,在全社会宣传和确立正确的公私观念,充分发挥其导向和制约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