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摘要 :年初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订下发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 (下称改革方案 ),并开始在广东、上海、重庆、浙江、山西五省市试点 ,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将结合事业单位现行养老保险现状对此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 :养老保险 ;事业单位 ;体制改革 ;问题 中图分类号 :F8440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673-291X(2010)01-0088-02 一、中国养老保险待遇差距的现状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由于制度的分割化 ,改革措施的覆盖面
2、不全 ,使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待遇差距已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 1.养老金待遇差距。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前 ,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相近的退休金政策 ,退休待遇差距不大。 1990 年 ,中国企业 、事业和机关职工年人均离休和退休费分别为 1 664 元、 1 889 元和 2 006 元 ,差距并不大。2001 年分别为 6 573 元、 11 324 元、 12 215 元 ,企业退休人员的年均养老金仅相当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年均养老金的 53.8%,相当于机关退休人员年均养老金的 58%,差距加大。 2004年 ,中国企业、事
3、业和机关职工人均离休和退休费分别为 8 081 元、 14 911 元和 16 532 元 ,企业退休人员的年人均养老金仅为机关退休人员的 48.8%,差距十分明显。 2.养老金替代率差距。养老金替代率是用来表示养老保 险人在领取期的生活水平对领取前生活水平的替代程度 ,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将每一部门的人均养老金与该部门的职工平均工资相比 ,即为各部门的平均养老金替代率。 19952002 年 ,事业单位的退休金替代率在 103.03%和 92.11%之间波动 ,机关单位的退休金替代率由94.46%上升到 104.56%,企业单位的替代率由 1995年的 77
4、.3%下降到 2002年的 59.28%。到 2004年 ,中国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养老金替代率分别为 52%、90%和 93%。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 度改革的原因 社会上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因有两种看法 : 1.为财政减负。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 ,自 2003 年开始 ,中国 60 岁以上人口达 1.3 亿人 ,占人口总数的 10%,按国际通行标准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项重要的、关系民生的议题 ,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而目前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超过 3 035 万人 ,几乎占全国财政供养人数的 80%。1990 年 ,全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费总额仅为 59.5 亿元
5、,目前已经远远超过千亿元。由此可见 ,在供养事业单位人员方面 ,随着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增加 ,政府的 财政负担将会越来越重。由此 ,很多人都认为 ,国家是考虑到财政压力的因素 ,才首先从人数最多的事业单位开始试点改革。 2.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和统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员工福利与社会保障学系主任王国军说 ,不排除财政压力这方面的因素 ,但是从积极的方面来看 ,此次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主要还是将分割化、碎片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整合起来 ,形成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 ,寻求社会保障制度内部的公平和统一。 对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 ,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有人认为是为财政甩包袱
6、,有人认为这是大 幅度降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待遇水平 ,这都是误解。胡晓义指出 ,改革一是要解决由单位保障变成社会保障的问题 ,在全社会范围内统筹互济 ;而是要解决权力和义务对等的问题 ,鼓励大家更好地做贡献 ,多缴费 ,长时间缴费。国务院在研究试点时的原则是 “ 老人老办法 ,中人逐步过度 ,新人新制度 ”,“ 就高不就低 ,逐步过渡 ” 。 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正式下发 ,上海、浙江、广东、山西、重庆五个试点省市已做好启动准备工作。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 :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 担 ,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 ,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7、,建立职业年金制度 ,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等。但政策中的一些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1.改革方案缺乏执行细则。由于此次改革范围涉及教科文卫、农林水、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 ,涉及人员超过 3 035 万人 ,应慎重行事 ,方案有很多值得认真思考的地方 :缺乏细致的分类指导 ,事业单位还分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 ,如何区别对待不明确 ;配套改革措施不明确、不细致 ,简单沿用企业养老保险改革的办法也有失偏颇。 2.决策者排除于改革之外 ,有失公平。推进事业 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改革 ,有利于破除社会保障制度长期存在的不合理的制度分割、各行其是的“ 碎片化 ” 现象。引发多方质疑的一个
8、焦点是 ,这次改革的设计者 公务员群体本身未能成为改革的对象 ,使公众对改革所能达到的公平性 ,产生了疑虑。即使改革必须始于事业单位 ,最终要把公务员纳入 ,也应有一个详细的改革时间表 ,应让公务员一起参加改革 ,公务员身先士卒 ,可取信于民 ,减少社会阻力 ,赢得全社会的支持。 3.事业单位养老待遇可能下降 ,使改革方案是否会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据专家测算 ,如果 “ 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按照企业模式计发 ” ,一名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职工资是每月 5 000 元 ,假设他的工龄是 35 年 ,按现行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计算 ,他退休可拿到 4 000 元左右 ,而换成企业模式发放 ,养老金只
9、能拿到 2 000 元左右。这意味着改革后 ,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要少拿一半左右。以事业单位为改革突破口 ,将会有约 3 050 万人的利益容易受到损害 ,改革的阻力可想而知。虽然胡晓义副部长表示改革方案原则之一是养老金 “ 就高不就低 ,逐步过渡 ”, 但是就高的政策依据、操作依据又是什么呢 ? 4.新制度的实施会不会影响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性质。事业单位是中国特有的产物 ,大致分为行政类、服务类、经营类。近些年 ,随着大势所趋 ,事业单位被逐步剥离了行政职能 ,开始向 “ 公共服务 ” 本位回归。在此趋势之下 ,公益类事业单位由于 “ 去市场化 ” 要求 ,不能分享市场化潮流的丰厚收益 ,职工
10、收入一般普遍偏低。一些发达国家把国立学校、医院纳入到公务员系列 ,其目的之一是为了遏制以营利为目的 ,体现为公众服务的性质。中国把公有的学校、医院排斥在公务员之外 ,现在还要退休金企业化 ,其结果可能会推动新一轮的追求 “ 利润 ”, 教师、医护人员等为今后能有体面的退休生活 ,会想方设法多获取钱以备后用 ,其结果必然影响 中国公共事业的整体发展。 四、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改革方案应该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细化改革方案 ,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指导。新方案应建立资金来源多渠道 ,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养老保险费用的基金缴费机制。由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其养老保险费应从国家对事业单位
11、拨款中分列出来 ,部分用以支付应由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其余部分用作适当增加职工工资 ,以保证个人负担其部分养老费时 ,不至于降低生活水平。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由财政负担的经费中 ,也应当列出养老保险基金的相应比例 ,用于缴纳职工的部分 养老保险费。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则应比照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办法 ,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养老保险费。 2.统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 ,实现改革方案的公平性。作为社会安全稳定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保障制度 ,其公平性是第一位的 ,它本身就是为了平衡社会收入和财富差距而建立起来的 ,将拥有政府公权优势地位的群体纳入改革方案 ,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
12、会的和谐 ,减少改革方案的阻力。 3.实行更高层次的统筹 ,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支撑能力 ,进而保证事业单位养老待遇不降。统筹层次的高低与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 力的大小成正比。实行更高层次的统筹 ,是一种解决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市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统筹体制实行县级统筹、本级财政平衡收支的制度。这种制度统筹范围小、层次低、基金管理分散、收益率低、抗风险能力弱。我们可以根据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和各县 (市 )区之间财力上的差异 ,建议省政府考虑在适当时间实行省级统筹 ,提升统筹层次以增强养老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4.事业单位运营市场化 ,同时政府加强对公益事业的监管。如果既要体现养老
13、政策的公平一致性 ,又要保证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性质 ,那么政府的“ 掌舵 ” 职 能和事业单位市场化运作的 “ 划桨 ” 职能相对分离就非常必要了 ,政府掌舵能力建设对防范和控制公共风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具体措施有 :(1)建立相对独立的监管机构 ,确保制定出的公共政策与政府所代表的公共利益相一致 ;(2)突出监管价格 ,确保价格管制的透明性与公用事业定价的科学性 ,既要让经营者赚钱 ,又不能让价格过高 ,否则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编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K,2005. 张晓松 ,杜宇 .中国人人和时候都能够养活自己的老年 人 J.劳动保障世界 ,2009,(8):4. 公用事业市场化政策潜在的公共风险及其控制 RB/省略/zxsh/20090318/998836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