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我国东部 中部 西部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摘 要: 文章论述了我国东、中、西部的划分、差距及其可持续发展;别国在地区协调发展的经验;我国重视地区协调发展的情况;强调政府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对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有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 东、中、西部; 差距与可持续发展; 别国经验; 高度重视 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从此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才使我们更加关注地区经济利益行为的协调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问题,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性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改革开放之后日益突出的贫困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一、我
2、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划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是出于两个目的,一是国家为了便于对全国的经济发展进行区域性规划。这在国家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时就这样做了。二是理论界为了便于探讨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起,按三大 地区来考察分析有关地区经济发展协调平衡问题。 东部地区: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中部地区: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西部地区: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西藏,贵州,云南,广西。我们西安在西部地区,陕、甘、宁又都是属于西部地区,有必要了解一下西部的概况:面积 685 万平方公里,
3、占全国71.4%,人口 3.64 亿,占全国 28.6%,上世纪 GDP 占全国 17.1%,人均 GDP仅为东部地区的 40%。经济份额较低,全国最穷的省 级单位都在西部。西部的特征:地广人稀,经济落后,达到温饱,小康不足,资源丰富,前途无量,有待开发,再创辉煌。 二、东部、中部、西部的经济差距 1.经济状况不平衡。由于区位、交通、工业、物质基础等方面原因,造成三个地区的差距,东部发达,中部较发达,西部不发达的不平衡状况。统计资料表明,从 19841994 年,东部 GDP 占全国的份额为 58.4%,中部占27.2%,西部占 14.4%。 1998 年与 1995 年相比,东部地区占 GD
4、P 的份额由62.59%降为 59.55%,仍然相当大,中部地区由 23.76%上升为 26.15%,西部地区由 13.65%上升 14.30%。 2.人口素质方面的差距。在居民的文化程度上东部高,中部次之,西部底。在受教育程度上,教育经费,人均卫生经费也呈现上述趋势。而 1997年,男性公民 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的比重,东部为 8.27%,中部为 7.71%,西部为 13.12%。 3.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差距。根据中国科学院 199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统计报告称,按东、中、西排列指数比生存支持为 1.45: 1.23: 1;发展支持为 1.8: 1.25: 1;环境支持为 1.10: 1.0
5、6: 1;社会支持为 1.63: 1.52: 1;智力支持为 1.25: 1.16: 1;总体能力为 1.39: 1.22: 1。在这些指数中,数量越大表明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毫无疑问,东部强,西部弱,差距大的是发展支持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这反映三大地区的差距中深层次的差距比浅层面上更为严重。三、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东部地区。这一地区是经济技术最发达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较好,理所当然率先实现可持续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这一地区虽然矿产资源相对较少,但人力资源相对丰富。况且又毗邻港澳台,地处沿海不仅交通便捷 ,而且靠近韩国、日本、新加坡这些较发达的国家,是最有活力的环太平洋
6、经济圈的一侧,与境外联系密切,信息灵通,物流通达。要根据这些特点调整好产业结构,例如多发展劳动、资本、知识密集型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东部地区的人口占全国的 41%,而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 32%。因地制宜利用好这些条件良好的耕地发展现代农业、创汇农业以及使农业向海洋迈进,都是十分重要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应贯彻保护环境和低碳经济原则。 2.中部地区。这一地区位于我国的腹地。这一地区有一定的工业和交通的基础,更有国家进行能源,资源开发的许多重 点建设。在全国工业布局“ 东靠西移 “ 的运动中,自然处于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增强整个国民经济实力,支援西部大开发具有决定性意义。在
7、中部崛起的战略中,以中部地区为主,连接西部近中部地带,共同形成与能源基地和重工业企业配套的产业群落,是全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鉴于中部是连结东、西部的战略地位,交通的经济作用很大,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陆路交通。中部地区在工业技术转移、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也可以起到承东启西的作用。在农业方面,这里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大部分,是我国的粮仓。河南的粮食 产量占全国产量的十分之一,小麦占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这些对我国粮食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较好,前途无量。 3.西部地区。这一地区有其自身的特点,自然环境、工业基础以及社会基础等方面较差。因此,要充分认识工业发展的重
8、要性,大力发展可替代外部输入的加工制造品;为国家工业化提供更多的资源产品;开发经营长江、黄河上游的水电;扩大西部地区农牧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省会、首府机电、航空、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在西部地区广袤的国土上,一方面有丰裕的水、土等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也有自 然资源稀缺薄弱的一面。针对这些特点,从半干旱地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各业。注意发展边境贸易和边疆经济。 1999 年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快速发展,在全国的经济社会地位也日益显现,形势越来越好。 四、别国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我们考察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时候,就会清楚地看到,世界上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
9、国家,都有一个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美国和日本地区协调发展,走在世界的前列。 1.美国。南北战争后,美国版图只是大西洋沿岸的 13个州,后来逐步向西扩张,发展成现在的面积。在中、西部的开发中,美国实行了许多优惠的政策,例如免税、贷款等等,使得中、西得以快速发展。当然,美国在中西部开发中,特别开矿业发展中,也出现了环境污染等问题。美国地理位置好的一面是西部也是海洋,而我国西部地形复杂,多为高原、戈壁、高山、草原。 2.日本。日本是个岛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北海道条件差,较为寒冷,因此开发较晚,但因为有工业 基础和经济实力,如今开发得不错。北海道已成为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基地,发展态势不错。 3.
10、俄罗斯。俄罗斯今天的面积 仍为世界第一。前苏联曾经有过开发西伯利亚的打算,但除了搞一点核基地之外,其他未曾有什么作为。至今西伯利亚,特别是远东地区的西伯利亚有待开发。按照俄罗斯现在的经济、政治状况,恐怕很难提到日程上来。 4.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面积也较大,他们也有个中部开发和西部发展问题。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也主要在沿海和东部,因为人口少,所以落后地区的开发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解决不了。加拿大也有类似的情况。 上述情况表明,在解决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上,世界上有的国家走在我国的前列,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他们的教训,值得我们吸取、不能再出现。还有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的地区经济协
11、调发展尚未提到日程上来。我国处在世界各国解决地区协调发展的大队伍中间,前有领跑者、后有追兵,只要利用好这一机遇,一定会把我国西部开发建设好。 五、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1.毛泽东的论述。毛泽东 1956年写下了论十大关系、文中论述了 “ 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 、“ 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 以及 “ 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 等十个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强调解决好这些关系至关重要。 2.邓小平 “ 两个大局 ” 的重要思想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指出: “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 2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个事
12、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 ” 又说: “ 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 他设想在 20世纪末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时,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以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别问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思想。 3.江泽民关于西部 大开发的论述。 1999年 6月 9日和 6月 17日江泽民同志在西安发表了两次讲话。他说: “ 不失时机地研究西部大开发问题,要作为一个重要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时机已经成熟,要大开发,就是要搞大动作、大思路、要
13、有大手笔。他强调:没有西部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国的繁荣昌盛;没有西部的社会稳定,就没有中国的稳定;没有西部的全面振兴,就没有中国的振兴;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 4.专家学者论述。一些专家教授、学者和党政干部也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体会到生产力应当合理布局,从而达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 展。 5. 党和国家重要文献。 1999 年之后,中央领导人以及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及全国人大的会议都谈到西部大开发问题,并作出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诸多决定,使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由战略决策到转入从中央到地方的实践、实施阶段。 6.宏观的战略方针的制定。除了有关西部大
14、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相关决定外, “ 十一五 ” 规划,特别是十二规划中,对解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第五篇,第十八章中专门写了“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 强调: “ 充分发挥不同地区 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 这应当是我国在 “ 十二五 ” 期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纲要这一章下面分了五节。第一节,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 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铁路、公路、水运网络,建设一批水利骨干工程和重点水利枢纽
15、,加快推进油气管道和主要输电通道及联网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继续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构筑国家生态安 全屏障。发挥资源优势,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在资源富集地区布局一批资源开发及深加工项目,建设国家重要能源、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支持汶川等灾区发展。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推进重庆、成都、西安区域战略合作,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 天水、兰州 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增长极。以上内容,对推进新的一轮西部大开发,提
16、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值得着重指出的是:陕西省城市经济文 化研究会,对上述的重庆、成都、西安区域战略合作,关中 天水经济区等,都进行过多次探讨。说明我们的研究工作,贴近实际,意义重大。 纲要在第二节写的是, “ 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 。第三节,“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 。第四节, “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第五节, “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 总之,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勾画出一个美好的蓝图。我们应当为实现这个蓝图而努力。(以上引文见人民时报 2011年 3 月 17 日) 7.政府在 实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的管理
17、、督促、检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毫无疑问市场、市场机制对资源起基础性调节作用。但是要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还必须由政府干预和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并进行管理、督促和检查。 ( 1)政府干预的领域。 通过建立健全适合市场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利用各种经济杠杆作用,形成一整套宏观区域政策,诱导生产要素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调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更多、更好、更有效地投入到生产发展中去。 运用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税收、地价、城市规划、投资优惠等措施,加快欠发达地 区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国内外资本投向欠发达地区。 按照合理组织地域分工和地区优势的原则,积极引导
18、和促使资源向欠发达地区流动和配置,以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工体系。 ( 2)制定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以缩小其差别。 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利于缩小地区差别的发展规划政策。 制定有利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例如发展新兴产业、新能源的优惠政策。 针对已经出现的城市规模过大、重复立项建设的巨大浪费,采取必要的经济发展控制政策。特别是对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要能从政策上卡住、卡紧,决 不开绿灯。 制定缩小地区差别的倾斜政策。例如产业转移的倾斜政策、基础设施的倾斜政策、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引进人才的倾斜政策等。 ( 3)加强管理,协调实施。当政策制定出来之后,政府就要千方百计落实这些政策,加强管理,协调各
19、方面关系,发挥督促、检查作用,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 协调东、中、西部的利益原则,要求利益和效益兼顾,要求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原则。 资源合理配置原则,既考虑效益又考虑合理,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发展。 生态和环境保护原则,特别是水源地的保护和补偿要落到实处。 地理关联中的地区经济利益统筹 兼顾原则等。 ( 4)政府职能要落实到位,真抓实干。对于政府机关的职能要落实到位,各级地方政府应真抓实干,踏踏实实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倡导真作为、有作为;催办不作为,使其尽快有作为;纠正乱作为,避免重大经济损失。 最后,还想特别指出一点,我们的干部在不少场合,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时,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述本地是 “ 人杰地灵 ” ,优势多多、条件优良等,因此壮志凌云,雄心勃勃。然而,一年年过去,改革开放已三十多年,西部大开发已十多年,为什么我们这块地方江山未改,面貌依旧,社会发展照样落后, 这到底是为什么?由此,是否应要考虑一个思路,采取新的行动,扎扎实实,去找找问题,想想办法。常言说, “ 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 ” 我们不能躺在 “ 人杰地灵 ” 上睡大觉,成绩是干出来的,先进是创出来的。真正实干,真抓去解决困难,解决问题,才能把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才能对得起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支持和信任。愿各级政府,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