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邓小平生态伦理思想.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51684 上传时间:2019-02-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邓小平生态伦理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试论邓小平生态伦理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试论邓小平生态伦理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试论邓小平生态伦理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试论邓小平生态伦理思想 摘要:邓小平生态伦理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生态伦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提出了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生态建设法制化和制度化等生态伦理思想。我们重温邓小平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生态伦理;思想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清醒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邓小平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 邓小平对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相互促进的辩

2、证关系有深刻的认识。解放初期,环境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没有作为一个特殊的问题进入国家的政治生活,而当时作为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就已经敏锐地认识到农业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问题。 邓小平注重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在谈到治理我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时,他指出: “ 我们计划在那个地方先种草后种树,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就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人们就会富裕起来,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很好的变化。 ” 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保护和改善环境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能够为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有力的支持。他曾明确提出: “ 要保护风景区。桂林那样好的山水,被一

3、个工厂在那里严重污染,要把它关掉。 ”1990 年12 月 24 日,他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说: “ 核电站我们还是要发展,油气田开发、铁路公路建设、自然环境保护等,都很重要。 ” 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是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出现的,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邓小平已经认识到只有把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两者协调起来,彼此结合,同步规划,才能既发展经济,又减轻和避免环境问题,同时他强调一定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要素。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国,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增大,而以大量消耗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旧经济增长方式还未根本转变,必然使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

4、利用和保护面临极大的压力。邓小平强调,对那些浪费资源和原材料的企业,要坚决关一批。开发煤炭,首先应当也必须做的,是要提高洗煤比重。要搞坑口发电,搞煤的综合利用。 邓小平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这一思想突出表现在生态农村建设当中。在中国,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农业在我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农业与工业相比,经济利益差距甚大,所以大部分地区都将大力发展工业作为致富的法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重视保护农业,农业就很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在指导思想上必须重视农业。邓小平一 再强调: “ 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 ” 邓小平认

5、为,要通过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改造传统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从而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基础位置。一方面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并获得投资于农业的资金;另一方面要让农民离土不离乡,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人口,让我国农民创造出乡镇企业这一形式。邓小平说: “ 乡镇企业很重要,要发展,要提高。 ” 邓小平关于农村经济要和乡镇企业结合起来的思想,就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蕴,表现为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思想。生态农业的生产方式符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能较好地协凋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 的矛盾,是保护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邓小平认为是很重要的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但是,农村经济

6、和乡镇企业不实行生态化转向,它们就不能持续发展。在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各地的生态农业试点在经济建设、环境保护方面都表现出显著的效益,已逐步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1992 年国家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之一,提出要增加生态农业的投入,并将 “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 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 九五 ” 计划和 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而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都和资源与环境发生着直接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庞大的人口数量对我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造成了沉重的压力。邓小

7、平多次强调 “ 人口多的大国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困难也很多。 ”“ 人多是中国最大的难题。 ”庞大的人口数量无疑需要更多的消费品,这就意味要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资源,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对有限的环境承受能力的巨大压力。中国能够以不到全球 7%的耕地,养活全球 25%的人口,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付出资源环境代价的结果。由于 我国人口众多,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普遍偏少。如我国 1988年人均耕地只有 0.088hm2,远低于世界平均 0.367hm2的水平;据第三次全国森林普查资料,我国森林覆盖率为 12.98%,不足世界平均水平 31.2%的一半,居世界的第 120 位;人均林地面积为 0.11hm2

8、,人均林木蓄积量为 9.6m3,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6-1/8 左右。我国人均草地面积0.367hm2,为世界平均值的 1/2。我国人均水资源为 2700m3,为世界平均值的 1/4。由于我国人口规模在不断扩大,许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在进一步减少。 邓小平一贯重视环境保护,并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倡导全民植树,认为生态环境建设要走群众路线,植树造林是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 1979 年 2 月 23 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 3 月 12 日为我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 1979 年 9 月,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

9、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保护开始步入法制化轨道; 1982 年,邓小平为全军植树造林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大会题词: “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 ” 在对林业部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造林运动情况 报告的批语中说道: “ 这件事,要坚持 20 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扎实;为了保证实效,应有切实可行的检查和奖罚制度。 ” 通过广泛的植树造林不仅可以修复已损坏的生态系统,起到绿化祖国的目的,还可以造福子孙,为后辈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邓小平在会见来京参加中美能源、自然资源和环境会议的美国驻华大使德科克时便指出:“ 我们打算坚持植树造林,坚持它二十年,五十年。这个事情耽误了,今年才算是认真开始,特别是我国

10、西北地区,有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连草都不长,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所以叫 “ 黄 ” 河,就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我们计划在 那个地方先种草后种树,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就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人们就会富裕起来。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很好的变化。 ”1983 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会议正式将环境保护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邓小平是全民义务植树的首创者,推动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其次,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对生态环境而言,人口数量得不到控制,环境问题就不可能根本解决。如上所述,邓小平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很早就关注人口与经济、社会

11、的协调发展问题。 1953 年,邓 小平最早倡导节制生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作为我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进一步关注并实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战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他提出:“ 把计划生育当作一个战略问题 ” 来抓,计划生育要成为一项基本国策。我国从 20世纪 70年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全国大约少生了 3亿多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人口增长而带来的对环境资源的压力,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生态建设法制化和制度化 生态环境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修复生态漏洞需要时间,因此,邓小平提出生态环境的建设必 须长期坚持, “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

12、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 ” 为了能保证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稳步发展。邓小平主张用法律手段进行保障, 二、邓小平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尽管没有系统的专著论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但其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还是散见在他对经济发展以及人口等问题的论述中,是围绕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持续发展这一思想实质而展开的。他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环境保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 相结合并回答与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成果。邓小平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保

13、护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19 世纪 40 年代初,分别开始研究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等一系列著作中,分析和探讨了人和环境的辨证关系,告诫人们应当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反对把人类和自然对立起来的反自然的观点;应当 “ 预见 ” 、 “ 控制 ” 和 “ 调节 ” 自身行为的长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否 则就有可能破坏生态的平衡,造成环境污染,遭到环境的报复。同时,也进一步分析了环境污染的根源和科学技术在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中的作用,指出了减少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的可能途径。邓小平环境保护的观点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保护思想,是在指导中国现代化建

14、设的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二)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环境问题 “ 可持续发展 ” 一词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由欧洲一些发达国家首先提出来的,邓小平尽管没有明确提出这一概念,但他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认识,已站在了这个高度上。邓小平对环境与发展 问题本质的理解和国际社会界定的 “ 可持续发展 ” 这一概念的基本涵义是一致的。这一基本涵义表明:其一,可持续发展,不是仅仅局限于经济的传统发展观,而是包含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领域极为广泛的内容;其二,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长期、持续、协调的发展,是指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发展经

15、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对于我国来说,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位任务是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要求,又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 中心来开展。因为经济发展是我们办一切事情的基础,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同时,资源优化的环境则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只有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国民经济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达到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邓小平历来重视教育在社会主义事业中

16、重要地位,主张实施 “ 科教兴国 ”战略。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上,他亲自上阵, 以身作则,通过亲自参加植树造林行动来号召和教育广大民众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是要加强对社会公众的生态可持续观教育,广泛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在社会生活中,要强化公众的环境危机观念,在使其认识到我国当前环境保护严峻形势的同时,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生活模式。通过对全民的环保教育,提高其参与环保工作的道德责任感,培育其形成良好的绿色价值观,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二是要以邓小平环保理论为指导,严格监管 “ 经济人 ” 的环境行为,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改进技术,节约利用资源, 妥善处理废弃物,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完善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朱建堂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生态伦理思想论析 J.湖北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10(6). 2、杨信礼等 .邓小平理论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J.中国人口 ,2006(6). 3、周兰珍 .关于生态伦理学中国化的思考 J.理论视野 ,2007(12). (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