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途径分析 摘 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人员流动困难,身份终身制现象突出,绩效管理指标不明细,技术职称评聘标准单一,内部管理机制僵化等诸多问题,改革势在必行。文章提出了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合同管理和全方位绩效考评,以及职称评聘分开和增加事业单位自主权等改革建议。 下载 关键词:社会保险 事业编制 绩效管理 技术职称 自主权 中图分类号: F2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914( 2014) 04-235-02 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问题与成因 (一)社会保障多轨导致人员流动不畅 我国现有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2、以及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四种公共养老模式。其中事业单位社会保险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与其他公共养老保险制度未接轨,养老保险待遇明显高于企业退休职工。一些临近退休的非事业单位员工通过非正常途径流动到事业单位,以享受事业单位养老保 险待遇,增加了财政供给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未缴纳社会保险,职工无个人账户养老金,达到缴费 15 年方可按月领取养老金低限,抑制了事业单位职工流动到其他行业。 老人不出去,新人难进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缺乏社会保障体系支撑,员工很难由 “ 单位人 ” 变成 “ 社会人 ” ,出口入口均不畅,未形成人员良性循环机制,人事制度改革流于形式。 (二)用工多轨制导致内部不公
3、平 事业单位有编制内员工和编制外员工。部分事业单位又将编制外员工分为人事代理和劳务用工。近年来,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事业需求 剧增,而事业编制改革滞后,致使很多事业单位聘用了大批编外人员。多种用工形式,严格的身份管理,使得事业单位就业歧视严重,不同身份员工待遇悬殊,政治待遇不平等,经济待遇难保障,同工不同酬状况引发编外员工的不公平感,激发了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矛盾。 事业单位的人才引进需先有编制,还需繁琐的审批环节。编制内员工分流安置途径不畅,流动困难。由于身份终身制,员工职称、职务能上不能下,部分岗位冗员众多,隐性失业现象严重;另一方面,部分事业单位员工利用专业技术专长在外兼职,隐性就业现象
4、十分突出。 (三)绩 效难量化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 专业技术岗位的特殊性致绩效难量化。事业单位中, 70%是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岗位属于脑力劳动、创造性劳动,具有自身特性:一是短期劳动成果难定量化和定额化,结果衡量周期长;二是工作过程难定型化和程序化,属于分散劳动;三是工作时间不定时化,工作边界模糊。事业单位员工绩效管理难度较大。 绩效考评过程不科学。一是缺乏科学的内部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体系,事业单位普遍采取内部取向的绩效考评方法,未实施社会化人才评价,绩效管理指标设计、考核、反馈等由内部人事部门实施,社会 公众较少参与。内部取向的评价模式易受制于部门利益,制约公共服务水平。二是绩效考评结
5、果与人员晋升晋职挂钩少,评优、评先轮流坐庄多,平均主义现象突出,激励性不够。 (四)技术职称评价体系单一阻碍员工发展 一是职称评审标准阻碍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现行职称评审缺乏针对具体岗位的客观指标,多以任职年限、学历、著作论文、计算机及外语等级考试等作为评审条件,导致专业技术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历、发表论文或科研成果上,缺乏实践能力,对职务工作积极性不高,创造力不足。 二是工作岗位设置不 够科学合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采取结构比例和最高职务档次控制办法,由上级主管部门规定各岗位控制职数,未做到 “ 以事定岗、因事设岗 ” 。对专业技术人才密集的科研、教育、医疗等事业单位,一些优秀专业技
6、术人员由于职数限制,不能及时取得与能力相匹配的技术资格。 (五)行政化管理导致人事制度僵化 一是事业单位主管部门限制多。现今,事业单位虽具备法人地位,但不像企业法人具有相应的经营决策权,其财权、人权、物权均由主管部门按计划经济模式配给。在干部任用方面,事业单位领导由上级委任,内部干部由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任用;在普通工作人员聘用方面由上级人事部门调配录用;在薪酬分配方面,采用全国统一的工资制度,平均主义色彩浓厚。 二是事业单位内部等级森严。事业单位内部采用纯行政化管理,等级森严,抑制了员工的创造性。在待遇方面向行政管理领导倾斜,使得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放弃专业,走向行政管理岗位。同时,一些优秀人才因
7、不能施展才华而离开,本该淘汰的没能淘汰,不该淘汰的被淘汰;不该被聘用晋升的能够聘用晋升,应该聘用晋升的不能聘用晋升。 二、事业单位新型人事制度构建途径 (一)加快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进程,疏 导员工有序流动 一是顶层设计,实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目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会保险改革已出台试点方案。方案规定,事业单位将参加社会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模式。由于事业单位养老金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有较大差距,事业单位员工对此颇为抵触。 若将年金制度进行合理设计,缴纳基数进行严格规范,不降低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待遇,将得到职工配合。职业年金应采取强制缴费形式,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通过测
8、算事业单位养老金目标替代率,实行统一费率,采取个人账户完全积累形式,委托年金 投资公司运作投资,确保基金的安全和增值。 二是妥善解决好养老保险并轨过渡期难题。按 “ 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 ” 的改革原则,消除 “ 两头 ” 对改革的抵触。为确保 “ 中人 ” 的退休待遇,可将其在新制度实施前的工作年限作为视同缴费年限,新制度实施后的缴费年限作为实际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确定一个固定基数,按退休前一年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入个人养老金账户。 (二)实施合同管理,化解身份多轨造成的内部不公平 一是实施岗位管理,淡化身份管理,打通编外人员晋升通道。在职务任用上,采用统一的选拔标准,能 者(下转第 2
9、40 页)(上接第 235 页)上,使优秀的编外员工得到提拔使用。在评优、干部测评等活动中,编外人员享有相应选举与被选举权;在专业技术岗位评聘上,编外员工享有公平的晋职晋级权利。 二是经济待遇同等,实行同工同酬。事业单位应将编外员工纳入统一的薪酬管理体系,按责任大小、难易程度、劳动强度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确定岗位工资标准。绩效工资与员工业绩挂钩,而与其身份无关。逐步打破事业编制、财政指标限制,所有员工按岗位享受平等待遇。 (三)健全绩效管理机制,提高工作积极性 一是结合事业单位特 点,构建科学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首先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标准,在考评指标设置上,突出事业单位公益性特点,将提供公共服务的数
10、量和质量、社会满意度等社会效益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岗位。其次是实施全方位考核办法,吸纳被考核人员参与绩效管理的制度制订、考评,全员参与,避免绩效标准制订过程中的官本位,使员工明白组织目标,保证绩效考核的效度和信度。第三,要吸纳社会公众参与事业单位的绩效考评,以此发挥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是注重 绩效考评结果运用,增强绩效考评的激励性。对绩效优秀员工,要晋级晋职,发挥激励作用。对绩效不良的员工,要指出差距,进行培训,帮助其改善、提高,帮助员工成长,使绩效管理的激励功能最大化。 (四)建立多元职称评聘体系,增
11、强专业技术人员活力 一是严格实行评聘分开。首先,要强化岗位意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目标,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比例。其次,因岗而异,科学合理地确定不同岗位的评聘标准,注重能力与业绩,不单以学历和学术作为评审资格条件。第三,引入竞争机制,择优聘任,优化人才资源,使 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增强事业单位的竞争力。 二是加大聘后管理力度。认真进行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评,全面考核其任职期间的德能勤绩,标准公平、考核公正、程序公开、结果客观。将考核结果作为续聘依据,废除终身制,持续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简政放权,增加事业单位的自主权 一是政府不干预。政事分开,简政放权,明确政
12、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从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契约关系。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以评价、监督为主,不再干预。事业单位领导公开招聘,不再由政府任命。简化人员编制、财政拨付模 式,政府只负责总量与结构,员工聘任由事业单位自行处理。 二是建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改变公共服务由政府提供的低效供给模式,实现社会事业由社会提供的转变,降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实现从 “ 养人办事 ” 到 “ 办事养人 ” 的转变。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促使其提高内部人力资源的竞争力。 三是事业单位要去行政化。事业单位要建立现代管理制度,组建或完善事业单位董事会、监事会,规范内部管理体制、运
13、行机制,以及各级各层的责、权、利。逐步建立责任追究制和多元监督机制;内部 自律,信息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主动接受各方监督。 参考文献: 刘洪,马璐 .用工 “ 双轨制 ” 存续的潜在危机及并轨路径与策略 J.南京社会科学, 2011( 8) 李杏果 .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绩效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2013( 1) 刘晓苏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问题透析及路径选择 J.天津社会科学,2010( 5) 何小陆,吴红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 “ 逆向淘汰 ” 风险与对策 J.江苏高教, 2006( 5) 邢晓东,秦晓萌 .从日本的人力 资源管理变革看我国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 J.软科学, 2007( 10)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