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已处于向新常态过渡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实现经济新常态,无论从短期来看还是长期来看我们的必经之路都是调整我们当前的产业机构,然而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和转移是必然要面对的。因此我国产业结构要想进行良好的调整就离不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密切配合。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带动的产业结构调整也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其中非农产业的发展是在大程度上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农业相关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以及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又更进一步地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和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相辅相成共同推动者我
2、国经济的发展。 下载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04.6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8X( 2015)019-000-02 一、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省各产业对 GDP 的贡献主要体现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较稳定,第三产业稳步增长,具体数据见表 1。 由上表可知,我省经济已经逐步发展到工业化阶段。经济发展工业化就要求一定的城市化 社会相匹配,而城镇化的发展又离不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带动。从目前情况来看,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主要是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就地转移模式主要依托的是村镇企业
3、,主要是要大力发展村镇企业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吸引到当地的企业中;异地转移主要依托的是城市里的企业,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当然这两种模式也相互之间会有穿插。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量巨大,因此想实现完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非常困难的。据统计,我省农业人口有5300 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在 600 万人左右,而数据不局限于此还有上涨的趋势,出现 这种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 首先是制度因素,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表现为:城市里的一些工作会限制就业人员的户籍类型,即使不做过多限制的话,也往往是一些底层的工作;同时进城务工
4、人员的子女入学问题也受现行户籍制度的影响很难解决,一般的城市学校不接收非城市户口的学生,或者是需要缴纳大额的借读费,因此会给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工作等带来很大的困难甚至负担。 其次是劳动力市场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很大程度上依靠着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的 发展,到目前为止,我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大部分是工作在社会的最不受重视、得不到尊重的底层,由于社会的不重视以及对农村务工人员的歧视,使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不仅从心理上打消了进城务工的积极性,同时也形成了不公平的竞争环境,进而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存在一定的困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再次是农
5、村剩余劳动力的个人因素,一方面我国传统的安土重迁的思想从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很多人从思想上不想离开自己的故乡外出打工;另一方面我省剩余 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据统计,在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占 2%,小学文化程度的占 2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 60%,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 15%。由此可见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大部分为初中水平甚至更低,即使是接受完了九年义务教育达到了初中水平,但是农村的教育跟城市的教育即使在同一个阶段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就导致了他们大多数从事的是搬运、建筑、保洁等一类的体力劳动,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
6、、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这一类简单的只要求体力的工作越来越少,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 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最后是农村职业技能技术培训匮乏,除了上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程度较落后之外,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专业技能方面也相对落后,首先是村、镇举行的相关方面的讲座、培训比较少,其次农民自费进行培训的情况也比较少,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相对技能就比较匮乏,因此职业技能的缺乏也成了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一个瓶颈。 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及建议 (一)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和提高农村发展水平 由于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的不断加深,河北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被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但是由于农民养老、医保等基本
7、保障的缺乏和我国现行土地政策的束缚,大部分农民依然从事着农业生产,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彻底。同时尽管近年来河北农村副业和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但是很难消化如此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彻底从第一产业向其他产业转移出来,首先政府部门应调整土地政策,在确保农户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完善现有的土地流转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同时,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主义保障体系;从法律角度确保农民工的权益;合理灵活地确保进城务工人 员的公民权利,解决他们教育、就医等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 (二)协调第二产业升级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基于第二产业升级的
8、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必须要做到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基于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专业技能差的现状,我们要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建筑安装业、保洁业、餐饮服务业等对工作人员素能要求低的产业,进而开阔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一部分低端产业将会很大程度的减少对人工劳动力的需求, 进而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这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及解决的问题所在。现今,河北省第二产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较其他省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因此,我省不仅要着眼于先进技术的发明创造同时还因该再此基础上大力
9、开阔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一边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边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 第三产业具有劳动力素质要求门槛低,吸收安置能力强的特点,因此可以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并引导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从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的就业问题。 1.第三产业中的一些传统服务行业多为劳动密集型,具有就业门槛低、就业岗位多、岗前培训成本低的特点,能够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行业往往受到资金的限制,对于这一问题,政府可以在税收信贷等多角度进行扶持,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
10、多的就业岗位。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扶持的这些行业中是有侧重的,应重点发展那些具有主导性、连锁效应强、劳动力需求大的行业。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河北省第三产业的 发展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发展不够规范、法律法规亟需健全、市场发展规模小,对于以上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尽早解决,为第三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这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同时要降低第三产业中某些行业的准入门槛,在财政、税收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促进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容量大的部门,进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2.鼓励非正规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地域性强、流动性强、同
11、时呈现候鸟性,因此,我省应该加大力度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非正规 就业。在此过程中,我省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扶持,首先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农民日常接触到的媒介进行宣传,进而提高农民剩余劳动力对非正规就业的认可度。其次,还应该给予一定的补助,由于农民的意识层面比较落后,因此,给予一定的工资补助是最直观的能够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正规就业靠拢的政策方法。 3.政策扶持企业针对需求岗位对农村开展技能培训。员工的技能基础是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技能培训方面、技能运用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我省应该在政策上鼓励企业深入农村开展相关的 技能知识培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4.给予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企业接纳了一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进而可以使我省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比如说盖厂房、旅游开发、大规模耕种等,不仅提高了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又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因此我们要从政策上鼓励企业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比如说:税收、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等。 参考文献: 张丽英,杨冬梅,曹志刚,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 究 .特区经济, 2010( 1) . 李丽,巫建国 .河北省产业结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 .企业经济, 2010(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