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关系在同级府际关系中的研究.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55981 上传时间:2019-02-1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情关系在同级府际关系中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情关系在同级府际关系中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情关系在同级府际关系中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人情关系在同级府际关系中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同级府际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人情关系在同级府际竞争中依然发挥着重要影响,本文首先探讨府际关系的界定,继而研究人情关系在同级府际关系中的作用与影响,并重点讨论同级府际关系的创新化发展策略,以期逐步弱化人情关系在同级府际关系中的作用,构建更加和谐良好的同级府际关系。 下载 关键词:人情关系 同级府际关系 零和博弈 扁平化结构模式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府际关系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成 ?檠 绻惴貉芯坑胩致鄣亩韵蟆诟 ?际关系中,横向的同级府际关系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逐

2、渐形成了若干个以城市群所构成的区域,例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等,这些区域中的城市群使得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逐渐发生变化,同级府际关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1 府际关系的界定 所谓府际关系,也就是政府之间的关系,指不同层级、不同行政区划、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包括纵向府际关系、横向府际关系与斜向府际关系,我国的府际关系主要变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与同级地方政府之间 的关系。府际关系的特征包括变化性、竞争性、合作性、人际性、协调性与执行性。府际关系的良好与否,不仅会影响到两个地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影响到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甚至会影响到政府组织运行秩序

3、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府际关系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而对于府际关系的研究,以往在我国更多是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纵向府际关系,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渐发展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推进,各级地方政府与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府际关系逐渐成为主流,也成为学界所关注的重点。 2 人情关系在同级府际关系中的研 究 同级府际关系的凸显是在我国不断开展市场经济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央政府财政权力逐渐下放,地方政府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与独立性,能够自主开展地方建设并推进经济发展,同时伴随着财政分权与政治集权,地方政府之间就争夺经济资源与项目投资开展了政府间的竞争,这使得一定程度上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与

4、冲突有所加剧,而为了缓解这种冲突,我国也不断进行着府际关系的改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快,我国也在经受外来思想与价值观的冲击,一味地追求 “ 与国际接轨 ” ,引进发达国家的体制结构并没能够很好地缓解这种冲突,因此,构建具 有中国特色的府际关系,充分考量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考量中国的基本国情,考量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与政治的巨大影响,也是极为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情关系对于府际关系的影响,主要变现为身份定位与人情法则的影响。 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加强调上下尊卑,强调上下之间的统级关系,上级对下级有绝对的领带权益,上下级之间由于身份地位的不同,其权利与义务也就不同,这就会导致在上下级发生冲突时

5、, “ 位差效应 ” 会格外凸显,“ 官本位 ” 理念一直存在于我国政治领域当中。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际关系中更加强调差序格局,看重 所谓的人际和谐,人们以自己生活的环境与生活经历而缔结人缘关系,组成不同的圈子,在这种圈子中人们通过不同势力之间互补,为圈中人办事,也请圈中人办事,甚至会产生人情关系高于法律关系与契约关系的情况。在府际关系中这种人情关系的体现也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同级地方政府的交流、沟通、竞争与协作当中,在解决府际冲突时往往会采用人情法则而非法律与契约规则,按照不同地方政府内部会组成小圈子,在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中,为了照顾当地政府与经济发展的利益,会出现罔顾经济发展的区域性、

6、整体性、长远性与协调性,更加追求短期利益的情况。人 情关系下的同级府际关系,会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的产生。各地方政府在同级竞争中,除了争夺本地所需要经济发展要素,还会限制本地要素的外流,以行政手段或制度手段加以约束,这样并不利于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反而会进一步加强府际冲突。另外,在产品市场方面,也存在地方政府限制外地辖区的产品进入本地市场的情况,会采取各种手段如抬高产品准入门槛等,例如,对外地产品进行重复检验、重复认证等手段,提高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的经济成本等,对外地产品加以管制,以保护本地产品与企业不受外部冲击。人情关系下的同级府际关系,在某些地方 政府看来,就是一种 “ 零和博弈

7、” ,地方政府之间相互贬损、相互拆台的事情层出不穷,这并不利于同级府际关系的协调发展。 3 同级府际关系的创新发展 在新形势下构建全新的同级府际关系,应当进一步加强制度、法律、契约与规则在其中的作用,进一步消减人情关系在其中的影响,实现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发展。其目的在于,将同级各地方政府从和谐共赢的角度出发,展开更大范围、更大领域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平台搭建,积极进行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对话,以规模化与集约化效应来创造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更大产能与价值。构建 “ 网格式 ” 的估计关系,进一步突破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的壁垒,推进各地方政府之间就不同发展目标与发展醒目开展多元化的联合协作,缓和府际冲突与

8、矛盾。 3.1 转变 “ 零和博弈 ” 的发展理念 摒弃人情关系在府际关系中的影响,首先应当构建良性竞争的发展理念,转变原本的 “ 零和博弈 ” 价值观念,将原本以本地地方政府为核心的零和博弈转变为以整体利益为核心的共赢观念,这就需要构建一个能够增强同级地方政府之间协作性与协调性的府际协作体系,建立府际沟通凝聚的公式基础,以府际共同利益与共同价值为追求目标,以此来进一步凝聚府际向心 力,以此引领各地方政府的经济活动。 转变 “ 零和博弈 ” 的价值观念,构建整体共赢的发展理念,其主要策略在于:其一,各地方政府需要充分尊重彼此之间的利益诉求,尊重地方发展的差异性,以沟通、对话、交流与协商的方式进

9、行意见交换,识别府际冲突,从而达成利益共赢与统一,以便于各地方政府之间开展共同行动;其二,打破零和博弈的模式还应当在各地方政府进行充分而全面地沟通之后,为其创造整体性的愿景,各地方政府在共同的愿景之下更加容易产生价值观的融合,更加容易共同发展、共同进退,能够进一步提升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共同价值;其 三,在同级府际冲突中掌握话语权的一方,主动缓和府际矛盾;在冲突中势均力敌的双方也应当对协调共赢的理念有充分认知,减少彼此之间的恶性竞争,寻求各地方政府之间伙伴关系的建立。 构建整体共赢的发展理念,需要各地方政府摒弃人情关系,站在更加客观、公正、长远的角度来看待区域发展过程中对于发展要素的依赖,充分考量

10、冲突成本、对方优势、发展前景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由双方协调来选择更加适当的协作模式,双方的逐渐建立协作关系的过程中,可以选用多元化的协作方式与手段,例如,各地方政府通过信息共享、共同学习、共同考察、项目同 步评估与讨论、共同策划、成本分摊、同步行动等方式,逐渐加深彼此了解与信任。这个时候,传统文化中的人情关系也会起到一定的正向作用,能够在双方加深了解之后,在同级地方政府之间建立情感连接,进一步加深对于彼此的信任。 3.2 引进扁平化结构模式 近年来,扁平化管理模式逐渐以各大企业发展壮大的 “ 不传之秘 ” 的形象进入人们的视野,扁平化管理以其更加简洁高效的 ?势在社会企业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同级

11、府际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逐渐摒弃原本的金字塔形式的结构模式,逐渐引进扁平化管理理念,打造扁平化结构,以此 降低地方政府运行成本并提高行政效率,加快信息的传递效率,从而帮助各地方政府进一步适应飞速发展的外部环境,打破固有权力关系之间的疆界。引进扁平化结构模式,是一个破而后立的过程,是逐步弱化上位者权力,通过向下分权来打造更加稳定的政府结构,将过于分散的府际关系进一步集中整合的一个过程。 扁平化结构模式的构建,能够进一步打破人情关系中的身份定位,打破“ 官本位 ” 思想与 “ 位差效应 ” ,以应对松散的政府形式来提高府际关系的集中性,加强府际合作。扁平化结构模式的构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12、其一,逐渐弱化层级结构,弱 化上位权力与权威性,简政放权,将政府构建成相对松散、自由、灵活的组织形式,能够具备更加积极而快速的反应能力,可以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但是,这种逐步向下分权并不意味着绝对的自由,政府应当更加强调战略目标的整体性,不断加强内部监管与社会监管的有效性;其二,逐步向外分权,将部分行政权力奉还于群众,使权力的流动由原本的单向流动转变为双相的权力互动,群众可以进行自主管理与服务,通过这种方式,各地方政府之间能够构建多核心化的府际关系,进一步打破人情关系的禁锢。 人情关系在同级府际关系的构建中通常会起 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它是导致地方保护主义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情关系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会约束各地区长远与可持续发展。而要想构建更加和谐良好的府际关系,就必须打破人情关系的禁锢与壁垒,构建和谐共赢的理念,并尝试引进扁平化结构模式。 参考文献: 谷松 .建构与融合: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地方府际间利益协调研究(博士论文) D.吉林大学, 2014. 林鸿潮 .公共应急管理中的横向府际关系探析 J.中国行政管理, 2015( 1): 39- 43. 闫晶 .论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府际关系(硕士 论文) D.中国政法大学,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