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文化偏差引致公司战略风险的原因探析 摘要: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战略的重要思想保障,但如果企业文化出现偏差,将给企业带来战略风险。本文分别从冒险精神、信息偏好、内部竞争、欺骗与造假等四个方面,就企业战略风险的形成展开分析。 下载 关键词:企业文化 偏差 战略风险 原因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它是企业的灵魂,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思想保障,是企业经营战略创新的理念基础。但是企业文化如果出现偏差,不仅使企业难以实现
2、战略目标,还会给企业带来战略风险。下面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企业文化偏差对公司战略风险形成的影响。 一、企业管理者过于崇尚冒险精神。 总的来说,企业 家都有一定的冒险精神,我们也鼓励企业家应有冒险精神,因为风险与收益往往结合在一起,为获得收益必定要承担相应风险。但是,并非崇尚冒险的企业管理者都能成为企业家,冒险精神并非是成为企业家的 “ 灵丹妙药 ” 。许多企业的文化鼓励企业管理者的冒险精神,在寻找市场机会方面,个人受到激励的越多,其创造性越强。虽然这样通常也是积极的,但是这样总会带来风险,企业管理者可能会因追求和创造而增加战略风险的机会。特别是一些企业管理者曾经有过冒险成功的经历,于是将其
3、总结为经验,甚至将在特定条件的成功总结为可广泛推广的原理。例如, “ 一个 人说了算 ” 在三九创业初期的确实功不可没,但是时过境迁,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机制产生的风险在逐渐积累,而三九的管理者置此不顾,甚至将它作为三九特色,以至于成为日后问题的 “ 毒瘤 ” 。于是,在冒险精神的企业文化鼓励下,企业可能向有风险的市场进行投资;可能会与合同履行能力欠缺的组织进行交易;可能会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等等。这时,企业的战略风险就会加大。所以确切地讲,只有善于控制风险的企业管理者才是真正的企业家。 二、报喜不报忧的信息偏好。 对于每天与市场、客户、供应商、设备打交道的企业员工来 说,将日常的问题及时反映给
4、上层管理者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些问题可能是战略风险的早期预警信号。但是,在一些企业中,管理者不喜欢听坏消息;或者,喜欢说好消息或 “ 好话 ” 的员工经常得到鼓励,喜欢说坏消息或 “ 坏话 ”的经常受到批评。于是,员工由于害怕说出实际存在的 “ 坏消息 ” ,使得早期的预警信号消失,使得管理者失去了察觉战略风险苗头的机会。等到问题严重了,局面变得无法收拾了,这时战略风险就出现了。 2003 年,在一片喝彩声中,前三九掌门人赵新先提出投资 43 亿元,用 5 年时间打造成“ 亚太地区最大的国际性健康、休闲和文化艺术中心 ” 的三九健康城计划,实现三九的第三次创业梦想。三九多年来的光辉历程以及被笼
5、罩的成功光环,使得赵新先习惯于成为被别人崇拜的对象,已不能接受别人对健康城项目的半点质疑。而恰恰正是这个健康城项目拉开了三九资金断链的序幕,加速了 “ 三九帝国 ” 的轰然倒塌。 三、鼓励短期绩效的内部竞争文化。 一些企业文化助长了组织的内部竞争。不可否认,这样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这样做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因为内部竞争往往会使员工过多地关注短期效益。在某些企业中,高层管理者通常有意或无意地在下属中制造竞争气氛,让它们 为奖金或提拔而竞争。有时,一些员工由于短期业绩突出而获得公司重用。因此,为了发展自身的事业,员工可能为了提高短期业绩通过对企业资产、公司信息与商誉进行赌博式的经营活动而增加了公司
6、的战略风险。同时,公司为了鼓励员工放手创造业绩而放弃了对其必要的监控,从而导致企业战略风险的加剧。 2000-2004 年,在产能明显过剩的工程机械行业,各制造厂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顾自己的产品特性,默许甚至是鼓励自己的营销人员为了降低销售门槛、促进销售,采取低首付的分期付款销售方式。结果一方面是营销人员为了销量和销售收入屡创新高而 拼得如火如荼,另一方面却是庞大应收账款甚至呆账、死账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四、基于种种因素的欺骗与造假。 欺骗与造假对企业的商誉来讲,可以说是致命的打击,会造成极大的战略风险。因为员工特别是关键岗位员工的刻意欺骗,往往会使企业失去解决问题的补救机会,这样的战略风
7、险就会演化为企业的战略危机,甚至导致公司的清盘。在 20世纪 90年代英国的巴林银行就因为一个交易员的欺骗与造假而破产倒闭。 不仅是企业的员工可能实施欺骗与造假,在某些时候,整个公司也有可能这样做。当然这是公司高层支持甚 至亲自运作的结果。而一旦公司层面的欺骗与造假被发现,对于公司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公司性的欺骗与造假在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的例子并不罕见,几乎每年都有公司欺骗与造假的事件爆发;而每当这样的事件爆发,对造假公司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有时甚至对同行业的公司也有相当消极的影响。 2001 年,中央电视台对南京冠生园 “ 陈年馅料做新饼 ” 进行了曝光,此举不仅揭露了南京冠生园的造
8、假,甚至一度导致了整个月饼行业的信任危机。 造成欺骗与造假的因素大体有以下几种: 1、压力 在任何组织特别是高效企业中, 战略和业绩的压力都是非常明显的。对于不能够实现目标,员工心里是相当恐惧的。因为这往往意味着不能够加薪、不能够提拔,甚至遭到减薪或降职。如果长期不能够完成业绩目标,还可能会遭到解聘。这时,员工有可能存在一种扭曲的心理,即 “ 我千万不能失败 ” , “ 我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避免失败 ” 。这种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压力,使员工在没能实现目标的情况下选择了欺骗和造假。于是,在很多公司的销售月度或年度考核中,最后一个考核日的货款汇票最多,而且其中不乏传真件或对方付款证明(货款能否到
9、账有待落实),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巴林银行倒闭事件中 ,交易员里森正是把一笔交易的买卖误读而没有实现目标。在这种压力下,他选择了将交易损失 “ 藏在了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帐户之中 ” ,而不是及时向上汇报,结果造成了战略风险的进一步积累。 2、利益 与业绩压力相对应的是,对于完成业绩目标的员工通常会获得收益,如名利、地位等。在有的企业中,对于超额完成绩效目标的员工还给予重奖。虽然,上述做法符合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规律。但是,不可否认这样有时也会诱发员工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因为此时利益变成了诱惑。企业营销领域内因区域价差而造成的窜货现象,在营销人员获取区域 价差利益的同时,给企业带来了价格混乱的市场风险
10、,进而是产品的信任危机;而企业高管人员为了实现业绩目标和预期收益而从事的财务造假,更是使企业面临空中楼阁的战略风险。从原银广厦的虚增海外业务,到世纪中天的关联交易,这类财务报表粉饰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上市公司再融资或其它利益。 3、机会 实施欺骗与造假的必要条件是 “ 机会 ” 。就算某些员工处于很大压力下想要实现绩效目标而扭曲规则或偷用资产,也只有机会出现的时候,他们才能实施不正当的行为。换句话说,他们必须有机会接触有价值资产或有能力篡改会计和绩效评 估系统。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员工的机会是很多的,而管理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很多企业的内控机制是徒有虚名的,是没有起到应有作用的。在巴林银
11、行倒闭事件中,交易员里森竟然可以将交易损失 “ 藏在了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帐户之中 ” ,巴林银行在 1994年底发现资产负债表上显示 5000 万英镑的差额后,仍旧支付里森的现金要求等等,可以说,是巴林银行为里森创造了很多机会。内控机制要求较严格的金融行业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谈其他行业。从三九的海外资产隐匿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投机丑闻,都是内控机制失效所致。此外,公司层面的欺骗和造假 也为员工的不正当行为提供了机会。 企业文化偏差而引致的公司战略风险,会随着企业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出现新情况,对因企业文化偏差而带来的战略风险展开有效分析和研究,将有利于对企业战略风险的有效控制,有利于企业进行科学的战略规划。 参考文献: 祝志明 .企业战略风险识别研究 J科研管理, 2005( 6) 周春生 .企业风险与危机管理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刘海潮 .战略风险管理 战略管理研究的新前沿 J.管理工程学报 , 2003 (3). 李玉刚 . 战略管理研究 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2006. (责任编辑:段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