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和影响及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59494 上传时间:2019-02-1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和影响及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和影响及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和影响及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和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乎农民增收,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文章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现状,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下载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者素质;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实施对策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概述介绍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特定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即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的多余。具体定义是指边际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数的那

2、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即使不增减投入也不至于影响哪个农业产品的总量。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 2009 年 1 月 26 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200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 年末我国总人口为 1328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67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 1608万人,出生率为 12.14 ;死亡人口 935 万人,死亡率为 7.06 ;自然增长率为5.08 ;出生人口性别比为 12056 。 中国人口的构成情况,大体如表一所示的比例( %): 目前,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 68%,剩余劳动力达到 1.2

3、亿,而且每年增加 1000 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比重大,是农民增收的潜力。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三、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原因分析 1.累积性剩余 近年来,人口的增长速度和总量远远大于同期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需求,其中尤以农村为甚。人多地少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也是造成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的最主要的原因。 2.是代性剩余 在我国农村,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有了大幅提高,由此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导致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应减少,其

4、结果,大 批农业劳动力就会从农业中释放出来,成为剩余劳动力。 3.是波动性剩余 我国现在约有一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但他们中绝大多数是流动性的,并未真正城市化。一遇大的经济波动或其他风吹草动,就会被迫回乡。这种波动性剩余不是每年都发生的,但其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对社会秩序的冲击,对稳定的影响,给各级政府带来的压力,却比还未进城打工、隐性失业于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大得多。 4.消费性剩余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比例将会不断下降。其中包括消费者从重视食品和生活必需品 的消费向重视工业品和劳务的消费转化,这种转化带来了消费结构的变化。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得主要以提供食品为主第一产业的

5、发展受到了限制,而以提供工业品和劳务为主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了巨大的空间,这就引发了大量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冲动和农业劳动力的过剩。 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特点 1.以兼业型为主,分离型为辅 我国现阶段绝大部分转入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他们或者利用闲暇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利用家庭辅助劳动力来经营农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季节性转移 ,农忙务农,农闲务工或经商。无论是乡镇企业职工,还是外出的 “ 民工 ” ,他们与农业之间仍然有一定的联系。他们因没有找到工作或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都可以随时回到农村。因此,这种兼业型转移也给农村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和规模化经营

6、造成了障碍。 2.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 目前,我国的就业结构极不合理,农业人口仍然占到 70%左右,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同时也低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这样的就业结构不改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出来,现代化目标也不能实现 3.具有一技之长的 劳动力转移 因为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不管就地转移或向城镇转移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这就决定了能够实现转移的人员必须是那些具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和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能够顺利接受职业培训的人员,他们必须不断地掌握新的、先进的现代化技能和知识。这样才能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与政策 1.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

7、 由于传统农也部门存在着大量以生存工资来养家糊口的劳动力,因此,劳动力的供给既有完全的弹性,从而工业部门可以获得无限供给的、廉价的劳动 力资源。农业部门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向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使他们获得必要的新技能和新知识,从而在实现农业迅速增长的同时,也使得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安置。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提高农业生产要素质量方面所面临的压力必将越来越大。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教育水平,使他们在选择职业方面与城市在职或下岗职工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2.加快城市化建设,提供 “ 市民待遇 ” 近年来,我国的第二产业占 GDP 得比重已明显上升,但非农人口仅占

8、总人口数的 37.8%,说明城市化水平远 远低于工业化水平,加之原有的工业化制度和 “ 两种待遇 ” 为基础的城乡人口政策,认为的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处于非常不公平的境地之中。加快城市化发展速度,减少农民数量,提高人民人均土地资源拥有量和农民编辑产出水平,以此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是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 3.振兴乡镇劳动密集型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曾经拥有过一段快速发展时期,但近几年来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些大中城市必然以发展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为主,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可能转移到乡镇企业,这就为乡镇企业利 用农村的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来从事诸如服装厂加工等劳动密集型

9、的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也就是说,乡镇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不一过高,力争维持劳动对资本的替代关系。另外,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之后,一定要注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要使他们在 “ 边干边学 ”中提高人力自办积累程度。 4.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劳资关系 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在信息、文化素质等方面处于劣势,而对过低的工资、过长的劳工时间、过分的劳动程度以及老板的剥削与压制,他们往往是熟手无策的。因此要切实保护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法权益,使他们在劳 资谈判、实际工作中都能得到公平的待遇和有效的保护。 总结:总之,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由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高低决定的,同时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使

10、得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因此,在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国家应通过一定的政策扶持,使农民对当代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状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以使其改变现有的盲目追随现状。同时也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在现有的条件下将剩余劳动力进行合理的安置;农村本身也应该对农业和个人本身的发展有信心,努力创办乡村 “ 城镇式 ” 企业,官民合作,一起将这个时代的问题进行 得当的处理。我相信,有国家的相关政策相扶持,有各级领导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就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陈佳贵 .2007 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 程名望等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现状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年 刘怀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年 成城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户籍制度改革 .新长征 .2002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