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学院校志愿服务网络平台的构建探析 摘要: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完善与发展问题逐步受到各大高校乃至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将结合医学院校学生特点,对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科学管理以及网络平台的构建进行全面探析,实现医学院校志愿服务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实现医学院校志愿服务工作与当前时代的同步发展。 下载 关键词:医学生 志愿服务 网络平台构建 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日益发展与完善,高校的志愿服务已日渐发展为当前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生作为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性较强的学生群体,具备志愿服务他人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水平,但是由于医学生
2、学业压力大、自由支配时间少,参加志愿服务的机会相对其他学校较少、志愿服务类型有所限制等诸多原因,医学院校大部分志愿服务流于形式,缺乏志愿活动实质内涵和志愿者个人志愿精神的教育。本文将从医学生角度出发,结合大 学生对社会信息化接受能力较强、兴趣较高等特点,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专业性和便捷性加强医学院校志愿服务工作,逐步促进医学生医德教育以及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1 医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 1.1 医学生志愿服务教育不足 目前医学生志愿服务还未正式纳入医学院校的课程培养体系,医学生缺乏志愿服务精神的正确、规范的引导,志愿精神的培养有待提高。 第一,医学生志愿服务意识薄弱。部分医学生对于志愿服
3、务的认同感不足,认为志愿服务没有必要,抱有漠不关心的态度;有的学生将志愿服务作为增 长阅历、必须经历和体验的新鲜事物,未能考虑到它的长期性和持久性。 第二,部分医学生志愿服务目的不纯。 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的宣传,使志愿活动的公益性变味。部分学生因碍于情面、支持院校工作等原因加入,甚至将其理解为获取利益的手段,这种对志愿精神的曲解,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 1.2 志愿活动体系不完善 志愿活动的运动式、行政化、短期化的特点仍然存在,使得医学生失去对志愿服务的深入持续参与的兴趣。 第一,缺少一支独立、专业的领导团队。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志愿组织依附于共 青团开展服务活动,缺乏独立的机构和制度建
4、设,而共青团组织往往功能多、责任重,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探索精力有限,缺乏专业的技术知识储备,很难对志愿活动的发展趋势和运作模式有专业性的指导,使得志愿活动缺乏独立、专业的领导。 第二,活动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一方面,许多医学院校志愿活动内容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不突出,未能从医学生专业资源角度进行充实志愿服务内容和形式,忽视了医学生自身具有的 “ 人道援助 ” 方面的价值,影响志愿服务的最终效果。另一方面,医学院校志愿服务与社会现实需求存在偏差。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程度不足, 其在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时不能深刻挖掘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活动停留于 “ 帮助 ” 、 “ 施舍 ” 。除此之外,医学院校的志愿服务
5、信息平台匮乏,志愿服务的供求双方对接不顺畅,医学院校志愿服务在寻求社会信息时较为局限,而高校志愿服务机构也没有及时统一的信息发布,致使医学生志愿服务的潜力和社会效益未能充分发挥,严重影响医学院校志愿服务质量。 3、医学志愿精神的传承有待加强。目前医学院校志愿活动开展深度较浅,形式化、程序化严重。主要体现在: 医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时,对活动目的不明确,他们往往把这当作一次社团活动、一种义务, 缺乏对医德医风以及人道奉献精神的深度思考与领悟。 具体参与后,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为此次志愿服务做出最大贡献,成为许多医学生困惑的问题。 活动结束后,负责人没有对志愿成果进行及时的总结反思,未形成医学团队特有的志
6、愿文化,导致志愿者缺乏归属感和志愿文化认同感。 1.3 医学院校志愿网络平台使用率低 1、网络平台功能覆盖不全,缺乏创新。 活动宣传缺乏深度。网络平台的活动宣传大多是单一的发布通知,缺少活动背景的介绍和志愿精神的发扬; 志愿者培训内容形式化。志愿服务培训内容多集中于活动安排和注意事项, 志愿者无法从网络平台获得更为全面、丰富、综合的培训知识; 服务过程记录呈现空白。未能实现服务过程的实时监督、记录、更新; 现有的网络平台只局限于单向提供信息,未能满足多方供求。 2、现有网络平台不能满足医学生的需要,缺乏针对性。一方面,当前的志愿网络平台信息混乱,当前网络平台显示的志愿者身份各异,无实名认证,加
7、之校志愿组织少有对当前志愿服务网络平台上的信息进行宣传动员,所以出于安全考虑,在校学生很少会选择在网络上报名参与活动,导致志愿服务网络平台在学生中的使用率较低。另一方面,目前看到的志愿服务网 络平台没有和医学院校进行合作,没有对医学生形成一定的激励政策,所以学生即使看到感兴趣的志愿活动,因缺少条件约束而缺少动力。 2 构建医学生志愿服务网络平台的对策探究 2.1 设立独立的管理部门,实现志愿工作专业化 1、加强思想教育。采用学分制管理方式,将志愿服务正式列入医学生课程培养体系。借鉴国外志愿服务先进做法,设置医学生在校期间志愿服务的时长和课时、类型和内容、效果考评等系列要求,将其作为大学期间的必
8、修课程进行考核。如开展志愿先进模范教育,树立志愿精神。与此同时,邀请志愿服务 的专业人士或者先进模范给医学生传授志愿经验和服务理念。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志愿服务是一项不计报酬,以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为宗旨的活动,从而不断培养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 2、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并完善高校志愿服务章程、志愿者工作制度、志愿者管理及奖惩制度,确立基本的制度框架,明确各部门的组织结构、岗位设置、职能划分、运作程序等,要求工作人员充分关注医学生志愿者的内在需求,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培训指导,并加以严格的制度规范,让他们在志愿服务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以达到自己志愿服务的预期目标 ,尽量缩短理想和现实间的距 ?
9、x 感。 3、加大保障力度。 技 ?g 保障:网络平台管理人员需加强新媒体技术的专业学习,保障志愿服务网络化的有效运营,打造切实满足医学生实际使用需求的志愿服务网络平台,提高高校志愿服务网络化水平; 制度保障:明确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规范构建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制度保障体系,全方位保障医学生志愿者合法权益,解决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后顾之忧。 资金保障:志愿服务的经费来源有学校专项拨款、申请政府拨款、企事业单位支持、爱心义捐等,资金的使用将定期在平台公布; 安全保障:校方为志愿者购买保险,以保障志愿者的人身安全等。 2.2 将网络与志愿实体相结合,加强第二课堂建设 这里的第二课堂建设指的是不断促
10、进志愿服务网络化,并将其拓展成为相对第一课堂而言,自由组织、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学习。让医学生志愿者把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第二课堂的创新活动中,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促进志愿者开拓创新,提高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对于第二课堂建设,一个稳定的实践网络平台必不可少。通过 “ 互联网+志愿服务 ” 打造 “PC+ 手机端 ” 网络平台,每位志愿者进行实名登 记,形成志愿者个人档案,记录其志愿服务经历并形成相应等级。此外,通过云计算整合全国各地分散的志愿服务资源,方便医学生合理安排志愿时间,实现医学生志愿服务 “ 自由化 ” 的同时,也解决了志愿者的服务和受助人的要求达
11、到高度统一的难题,实现志愿者和受助人之间的 “ 私人订制化 ” 。 对于志愿服务网络平台的搭建,期望要求如下: 1、创新网络宣传形式,提高医学生主观能动性。首先,整个网络平台需设置一个专栏,明晰志愿服务概念,宣扬志愿服务精神,结合先进事迹,宣扬奉献型和自我实现型相结合的志愿精神,争取外界的支持 和理解。其次,针对单个志愿活动宣传,要一改以往单一发布通知的形式,应加入志愿活动的标识、口号、背景介绍、往期的活动事迹展、本次的预期效果、意义解读等,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发布,打造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综合性的宣传模式,用独特的志愿文化征服广大青年。 2、完善考评激励机制,促进志愿精神的有效传承。
12、当前医学院校志愿服务存在 “ 重数量、轻管理 ” 的现象,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建立规范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政策,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者精神。 建立“ 被服务对象评价 +管理者评价 +志愿者同伴评价 +志愿者自我 评价 ” 的 “ 四方对接平台 ” 考评机制。努力实现志愿服务工作公开化、透明化,更好地满足被服务对象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需求。 坚持 “ 精神激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 的激励方式。在宣传表彰的同时,把志愿服务和医学生关心的根本利益和实际需求挂钩,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考察和评优的重要依据,以真正发挥激励作用。具体做法如下:对志愿者进行星级认证,自大学入学以来,服务时间长达 100、 30
13、0、 600、 1000、 1500小时的,分别认定为一至五星志愿者,而由于服务质量不佳,效果不合格者应当扣除服务时长,重则降级。 3、实行志愿服务 的动态化管理,实现志愿服务专业化。借助网络平台的动态化管理,志愿服务各群体间可实现实时对接,互相学习、交流、监督,促进志愿服务向常态化、公开化发展,避免大学生志愿者因社会经验和阅历相对缺乏,造成志愿活动单一化。 项目调研、筹备阶段:社会群体可以参与调研、提出要求、提供建议,为志愿服务能取得良好的成果提供保障。同时,政府、企业等可通过考察项目情况、高校组织情况,提供物资支持,促进志愿活动的良性竞争; 志愿者招募、培训阶段:志愿者可结合平台提供的志愿
14、信息和自身意愿,合理安排自己的感兴趣的项目,并且该平台为志愿者 提供专业化的志愿服务网络培训课程; 项目实施阶段:网络平台实时发布项目动态,实现对志愿服务过程的实时监督; 成果展示阶段:公布本次志愿活动的志愿者排名,评选最佳志愿者; 总结交流阶段:服务效果的共享和借鉴。各高校、志愿机构、志愿者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交流经验; 专业化推广阶段:针对自身专业特色、特长优势,结合地域对特殊领域或公益机构进行适当的合作探索。如志愿者的服务情况和志愿等级达到一定要求,可优先获得实习岗位,就业时可优先考虑。 4、针对医学生志愿活动特点,打造医学品牌志愿服务。品牌类志愿服务大多是 经过多年探索,与学校历史传统、办
15、学特色、学科专业相结合,少了形式主义和繁琐的组织部署环节,多了为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实效主义和人文价值,更好地将志愿者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责任心外化为受助群体的需求,实现服务内容和大学生个人发展相统一。如我校预防医学专业的 “ 久久防艾 ” 预防艾滋病志愿活动:通过校园防艾讲座、社会防艾义演等活动形式让人们了解艾滋病,给予艾滋病人更多的关爱与尊重;营养学专业的 “520 营养日 ” 志愿服务:五谷杂粮拼创意, 医路畅通 绘人体。寄饮食健康知识于食物拼图,呼吁人们平衡营养摄入,重视身体健康。在 以上两种活动中,志愿服务的意义和医学专业的特点都得到了良好的体现,成为我校的品牌志愿服务。 参考文献: 李浩野,柳祖辉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志愿服务面临的困难和对策分析 J.人才资源开发, 2016( 9): 36- 37. 袁怡琨 .构建校园志愿服务体系,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4( 5): 215- 216. 王晓雷,刘璐 .大学生志愿服务者星级认证制度的构建 J.青少年学刊,2016( 02): 59-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