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业银行 “ 存贷比 ”: 影响分析与发展路径 【摘要】:本文在 “ 存贷比 ” 概念的基础上,回顾了存贷比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存贷比与经济金融内在逻辑关系。基于不同视角分析了 “ 存贷比 ”产生的影响,最后,对 “ 存贷比 ” 例约束机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下载 【关键词】:存贷比 经济金融 影响 发展路径 一、存贷比机制概况 (一) “ 存贷比 ” 的概念 所谓存贷比,就是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之比。它是银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一个简单指标,目前监管部门要求贷存比不得超过 75%。从银行的盈利角度看,存贷比越高越好,因为存款有资金成本,如果一家银行的存款很多,贷款很少,就意味着成本高,收
2、入少,银行的盈利能力较差。但从风险角度看,存贷比过高又会引发流动性风险。 (二) “ 存贷比 ” 的发展过程 机制开创阶段( 1987-1992 年)。存贷比在我国银行业的应用始于 1987年交通银行重新组建的初期。交通银行开创性设立的存贷比 监管指标具有两项重要意义:一是有效地管理了分支行的流动性风险,为资金安全提供了良好保障;二是为分支行提供了自主发展空间,在计划经济时代开创了市场管理先河。 引入推广阶段( 1993-2002 年)。 199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由于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央行推出一系列调控政策,存贷比作为交通银行的成功经验被引入全银行业。在实施存贷比约束的过程中有两个问
3、题得到了改善:一是银行增量存贷比(新增贷款 /新增存款)与贷款增速基本同步,信贷过度投放得到改善;二是实施存贷比后,经济过热的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 1995 年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将存贷比列入商业银行法,作为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规定。 1996 年,为有效管控商业银行的结构性流动性风险,央行在颁布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里首次明确提出了存贷比监管指标。 内涵变迁阶段 ( 20032009 年)。 2003 年银监会成立后,为加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管,对存贷比计算公式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各项贷款旬末平均增加额 /各项存款旬末平均增加额
4、调整为现在的各项贷款期末余额 /各项存款期末余额。 75%监管标准未变, 但银行存贷比却因监管公式的调整而大幅提高,并逐渐逼近 75%监管红线,存贷比对银行信贷投放的约束开始显现。但自 2006 年 1 月 1 日起,银监会实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不再有存贷比的规定。 近期发展阶段( 2010 年 至今)。 2010 年,银监会正式下发关于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通知,明确表示将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适当突破存贷比的限制。 2011 年,存贷比监管收紧,银监会要求各银行一季度按月申报。 6 月份又进一步细化至存贷比日均考核,银行存贷业务受到显著影响:一是信贷投放节奏受到约
5、束,出现贷款月末集中投放的现象;二是银行用理财产品月末冲存款现象明显。 二、 “ 存贷比 ” 与经济金融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 “ 存贷比 ” 是一个短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变量 影响存贷比变化的因素较多,且相互作用,在经济基本面没有根本性改观条件下, “ 存贷比 ” 水平难以在短期内出现较大改变。一方面,我们从“ 存贷比 ” 的分母 存款来看,随着居民个人财富的不断增加,目前的存款仍处于快速上升期,要减缓这种上升势头,就必须有更多的投资渠道分流资金, 但从当前的制度建设、市场风险、投资意识等方面考量,短期内 通过投资分流资金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从 “ 存贷比 ” 的分子 贷款来看,要上项目、上
6、大项目,形成项目带动信贷投入乃至资金洼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此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也不可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需要在观念意识、工作机制等方面不断改进,经历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演进才能实现。 (二) “ 存贷比 ” 与区域经济金融 首先,存贷比反映了区域经济金融的深层次匹配状况。从表面上看,“ 存贷比 ” 是一个金融统计指标,但其所蕴涵与折射出的却是某一经济区域的经济金融匹配状况,包括总量与结构、历史与现状,等等。这种匹 配是在某一区域内经济金融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会因为单一因素出现变化而出现大的改变。这说明存贷比本身实际上并无高低、优劣之分,但我们应该重视的是其内在反映的差异。比如金融生态环
7、境的治理,大型投资项目引进、建设力度,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建设以及金融服务水平提高等诸多方面差异,把握了其内在反应的差异,才利于找准提升经济金融工作水平的着力点。其次,存贷比不能作为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从存贷比形成的核心要素来看, “ 经济决定金融 ” ,存贷比取决于区域经济基本面,金融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对存贷比的高低不能发挥决定性作用 。因此, “ 存贷比 ” 不能作为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 三、商业银行 “ 存贷比 ” 影响分析 (一)基于商业银行视角分析 1、高息揽存。按照存贷比约束要求,各家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月末必须达到 75%的监管标准。银行只能通过增加存款增量的方式来
8、降低存贷比。虽然监管部门禁止银行高息及赠礼揽储,然而在业绩考核压力及存款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银行仍需到处拉存款完成任务,尤其是一些存贷比较高的银行,造成银行存款稳定性及盈利性的弱化。 2、存贷款期限错配。央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 “ 目 前金融机构存款活期化和贷款中长期化趋势明显,短存长贷使得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加剧,应注意防范由此引致的相关风险。 ” 尽管期限错配问题在大型银行尚不足为虑,但在一些中小型银行就值得关注了。由于中小型银行负债多源于较不稳定的企业存款和同业存款及拆借,且储备资产较少,资金运用于贷款的比例较高,其流动性水平往往不如大型银行。 3、长期流动性压力犹存。各银
9、行中报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小上市银行上半年面临的流动性压力并不明显,流动性状况基本正常。但中小银行的流动性压力是长期问题,主要原因是中小银行盈利压 力高于大银行,导致的贷款增速高,再加上先天网点少,吸存能力弱且不稳定。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问题,很难短期解决。尽管中报数据显示出的存贷比等指标向好,但不能排除时点因素,长期流动性压力并没有减弱。 (二)基于实体经济视角分析 存贷比例约束机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大大减弱了银行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目前因银行间流动性的调配方面存在制度障碍,多数银行经常感觉放贷能力受到了制约。中央银行投放了流动性,而各家银行得到的流动性是不均匀的。在这样的情况下,
10、得到流动性比较多的银行,就应该把流动性拆借给得 到流动性较少的银行。但是因为监管部门 75%的存贷比考核指标,中小银行存款来源不足,拆借来的资金又不允许将其作为存款的基数来发放贷款,于是信贷投放就受到了很大制约。 (三)基于宏观调控视角分析 由于各银行在月末时会冲刺存款,以保存贷比达标。但一过月末,尤其是季末,存款大量流失,就易造成银行流动性紧张。在银行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央行会选择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或通过逆回购的方式来调节流动性。就目前情况看,央行今年多次选择逆回购而非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补充流动性,主要原因一是在国际经济形势还不是特别稳定 的时候,中央银行要保留更多的主动性。若外汇占款突然增多,
11、就又会迫使央行采取相反措施,打乱市场预期。二是不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会误导市场,认为央行在放松银根。因此,使用公开市场操作投放流动性,可以更好地稳定市场预期和培育政策目标利率。 四、存贷比例约束机制的未来之路 (一)存贷比存在的必要性降低 一是用存贷比衡量银行流动性风险不够全面。一方面,由于银行贷款和存款中的各个项目的流动性水平或对流动性的要求是不同的,用一个统一的数据来衡量流动性风险,有失偏颇。另一方面,存贷款以外的其他资 产和负债也会对银行的流动性造成影响。由于存贷比只是衡量表内存款、贷款之间资金总量平衡情况,不反映表外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流动性缺口,如银行承兑汇票承兑、担保、开证等表外业务
12、敞口就有可能会转化为表内的实际资产、负债,造成实际对外资金支付,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二是金融脱媒影响存款在银行负债中的占比持续下降。随着金融市场的进程的加快,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同时,伴随金融市场的完善、工具和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混 业经营和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等,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逐步降低,金融脱媒已是大势所趋,从而导致存款在银行负债中的占比持续下降。 (二)存贷比的弊端日益暴露 一是存贷比影响了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金
13、融 “ 脱媒 ” 进一步加剧,金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表现在存款竞争方面。金融机构由于存款不能与贷款同步增长,受限于存贷比的约束,就会对信贷投放适当压缩,从而减弱了信贷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 二是存贷比影响了银行金融 机构扩大货币乘数。商业银行的存在,关键在于如何派生存款,创造广义货币,扩大货币乘数。要扩大货币乘数,就需要放松甚至取消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监管指标中存贷款比率不得大于 75%的规定。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是由流动性和盈利性所决定的,在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和加权风险资产资本充足率( 8%)达到了规定比例的约束条件下,存贷款比率对安全性而言已没有实际意义,相反却限制了货币乘数的扩大,降低
14、了盈利性。 三是存贷比考核加剧了银行之间在存款市场的恶性竞争,推升存款成本。在存贷比的约束下,信贷投放以增加存款为基础,银行为提 供信贷投放能力,必会对存款大肆争夺。在此情况下,商业银行易失去自我约束力,出现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 如个别银行推出存款返点赠礼等活动,以此来吸引客户,不仅推升了存款成本,还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环境。 (三)将同业资金纳入 “ 存贷比 ” 的计算范畴 根据存贷比例的计算公式,目前存款的定义是指一般存款,如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个人存款,而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不算在内。但随着经济直接融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金融产品的增加,同业存款在银行当中的比例不断提高,一般存款不断缩小;
15、并且这两年还有外汇占款增长缓 慢、实贷实付的实施、存款准备金率较高、金融脱媒等一系列因素增加,存款的概念已今时不同往日,如果再以原口径作为银行资产负债流动性管理方式,就明显不合时宜了。因此,在存贷比 75%的监管红线既不可能取消也不可能上调放松的情况下,应扩大存款的定义和口径,应将金融机构相互结算等相对稳定的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范围。 (四)逐步取消存贷比考核 目前,巴塞尔协议未将存贷比纳入监管指标,而其他国家采用这一监管指标也较少,长远来看这一法规的存在遭遇挑战。随着存贷比这一指标的必要性逐步降低,并且从利于国际化竞争 的角度出发,逐步减弱直至取消存贷比监管指标是较好的选择。一是当前存款准备金
16、率已逾 20%,若遇流动性风险,只要央行下调存准率就可化解,与此同时,因为银行放贷会占用资本,所以资本充足率也能起到贷存比控制规模的作用。二是央行统计司曾比较过美、日、英、中四国银行的贷存比例,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贷存比普遍较高。两相对比,中国 75%的贷存比法定值甚至偏低,明显不符合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三是过大的存差资金会使债券市场资金供给持续充沛,利率水平不断下滑。在债券收益率远低于贷款收益率的情况下,银行资产结构偏重于信贷规模的格局难以 改变,信贷资产质量很难提高。另外,存差资金过多会增加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成本,削弱货币政策有效性。 参考文献: 徐 爽,王娅岚 .存贷比指标管理与存款市场竞争研
17、究 J.银行管理,2012,( 1) . 中国人民银行株洲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对湖南株洲 “ 存贷比 ” 的透视与反思 J.武汉金融, 2012. 楼文龙,杨爽 .中小商行发行金融债及存贷比指标监管有效性再评价 J.金融时报, 2009,( 1) . 陈建刚 .存贷比专题报告 监管也应与时俱进 J.国金证券研究报告,2012,( 7) . 邱冠华 .探讨存贷比的前世今生 -取消存贷比刻不容缓 J. 国泰君安证券, 2012,( 9) . 作者简介:鲍江燕( 1974 ),女,汉族,江苏江阴人,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会计。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会展路 199 号红谷大厦 A 座 2302 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