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现实意义及路径选择 摘要: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是道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应有之义。同时,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赋予了它更多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需从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个方面进行,综合显性教育以及隐性教育的特点及不足,本文提出了显性责任教育和隐性责任教育相结合的新时期大学生责任教育的路径选择。 下载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教育 现实意义 路径选择 “ 当代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责任问题。 ” 责任问题的定位,凸显了责任教育在现代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2014 年 5 月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 “ 广大青年树立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勤于
2、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 由此可见,责任意识的培养,也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意。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新时代赋予了大学生责任教育更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在责任教育的路径选择方面给予了我们更多的启示。因此,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现实意义和路径选择是关于如何培养满足社会和时代所需人才的重要之举。 一、责任教育的内涵 作为众多学科共同研究、关注的对象, “ 责任 ” 一词渗透于许多方面。为摈弃语义模糊,界定责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应做的事,即责任的过程属性。 “ 责任是行为主体对在特定社会关
3、系中对特定任务的自由确认和自觉服从。 ” 二是因过失所需承担的责罚。马克思指出: “ 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 ”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有胜任能力的人,在社会中就应该担负一定职务,从而产生一定的使命和任务,如果有能力而不担负责任,那么就要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惩罚。 责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是自然和社会对人类的客观要求。但责任意识并非是自觉形成,而是需要通过后天的培养和学习获得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狭义的责任教育,将其等同于教育活动过程,认为责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育学生责任感的教育活动,包括理论知识和责任规范的讲授
4、以及课外道德责任实践的引导。将责任教育狭义地理解为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塑造, 认为通过课堂的讲授以及课后的学习能够达到道德责任教育的目标,缺少明确的关于道德责任的内涵、外延的理解,不能有效地把握道德责任教育的准确含义。鉴于此,文章将责任教育界定为:以教育学生学会负责为目的,在大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各种教育影响活动过程。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责任教育是当前时代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内在要求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经济、文化为代表的各个方面同世界的联系也愈加紧密。这种联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但在中国融入 经济全球化的格局过程中,伴随着文化思潮、意
5、识思想的涌入,资本主义和敌对势力也不断渗透,腐朽、反动的价值观念也乘虚而入。不同的历史演化和社会环境,产生了中西观念的碰撞与冲突,而腐朽反动的东西则趁机在这一过程中混淆视听,影响大学生的判断力和价值取向。以怀疑主义、虚无主义、解构主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思想被更多的大学生奉为真理。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物质繁荣以及利益的驱动,使得大学生极易被社会转型过程中暂时的“ 消极 ” 现象所困扰,产生极端思想。或者成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拥趸,或者产 生仇视,产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摇。时代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不断的消磨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甚至在毫无所察的情况下,使大
6、学生逐步放弃了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最终,高校多年责任教育成果功亏一篑。 2013 年 3 月,山东大学劝退近百名学生,这些学生在大学期间,或沉迷游戏或厌学逃课。责任教育的缺失,更使得有的大学生为了一己私欲,不惜违法犯罪。自 2010年至 2013年 6月,海口市检察系统办理的 45 件在校大学生犯罪案件中,盗窃案件 22 件,占近 50%。 (二)责任教育是信息化时代道德教育的核心所 在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互联网成了新兴的媒介。网络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距离,降低了信息传播的代价。对于任何效应,无论是正面的效应,抑或是负面的效应,网络都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任何内容,初期传
7、播时像浪花一样微小,都有可能通过网络传播成为滔天巨浪。大学生在接收网络信息的过程中,由于涉世不深,世界观、价值观并不完善,极易受到腐朽、反动信息的影响。大学生在被刻意包装过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信息面前,可能还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海量的信息,几乎为零的传播成本,大大增加了大学生区分信息的难度。同时,日趋娱乐 化的网络媒介运营,也会导致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模糊,仅仅热衷于娱乐新闻,对于国家、社会新闻漠不关心,承担国家、社会责任更无从谈起。再次,由于网络可以隐匿身份,大学生在网络中极易受他人影响,将责任意识抛诸脑后。从而降低对自我的责任标准,模糊了现实中的责任界限。 2016 年 3 月,河南一高校大
8、学生通过网络贷款近 60 万,最终无力偿还,跳楼自杀。因此,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实现大学生现实世界中的责任意识向网络世界的迁移,也是信息化时代道德教育的核心。 三、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路径选择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 要指出: “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育人结合起来 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 因此,高校是开展大学生责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除高校外,虽然其他社会组织也可采取其他形式开展责任教育,但从实施责任教育的责任主体以
9、及效果方面进行考量,高校在责任教育方面仍起主导作用,占决定地位。首先,在整个教育生态环境中,高校是进行责任教育最好的实施者,能够充 分调动资源,易于开展责任教育相关活动。其次,教师作为高校责任教育的主体,其职业性和专业性都是其他方式的责任教育所不能比拟的。再次,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责任意识树立与养成的重要时期,是衔接学校的象牙塔和社会的万花筒的关键一环,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水平对于他们今后的工作生活,对于他们为社会和国家的贡献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关于大学生责任教育的路径选择,文章从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两个方面展开,结合新时期赋予责任教育新的意义,构建一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 (一)责任教育中
10、的显性教育及其特点 显性教育 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组织实施的直接对教育对象进行公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规工作方式的总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主渠道。 针对责任教育的显性教育,即指通过组织与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有关的讲座或学习课程,布置相关课业,开展相关主题的讨论等方式,实现将责任意识相关的知识对于学生的直接灌输。在责任教育中,显性教育的优势及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显性教育目标明确,有针对性,这就使得显性的责任教育在组织和准备过程中更为充分,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客体(学生)之间关于责任教育的活动更为直接;其次,显性的责任 教育对于系统性和完整性更为侧重,便于实现对于责任教育各个
11、方面的覆盖;再次,显性的责任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过程中,以一种更为公开的方式进行,更易于实现对于大学生责任教育过程的管控,保证大学生责任教育在其中所占的比重。 但同时,显性的责任教育也存在着先天的不足。首先,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使得学生在责任教育的过程中很难产生代入感。责任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多的取决于教师的授课水平,这样就使得显性的责任教育虽然手段直接,效果却极易打折扣。其次,由于显性的责任教育主要采取灌输的方式,施教者和受 教者之间受限于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实现沟通和交流。而学生个体间所存在的差异,也影响了显性责任教育的效果。考虑到显性教育的不足,现有的研究更多提倡进行隐性
12、的责任教育为主的方式。 (二)责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及其特点 不同于显性教育,隐性教育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以潜在的、较为隐蔽甚至是无意识的形式,或者通过受教育者生活的特定环境,使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让受教育者学习知识、接受某种思想、提升素质的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 针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隐性教育主要是指,通过 “ 无形 ” 的方式,使 得学生潜移默化地接收到责任教育,达到 “ 润物无声 ” 的目的。隐性的责任教育同显性的责任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对于责任教育客体的主动性的激发。隐性的责任教育的特点在于:首先,它强调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平等地位,理想情况下,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
13、)互为主客体,这样能够最大地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隐性的责任教育更重视沟通与交流的作用,由于隐性的责任教育跳出了课堂的限制,因此,能够使得教师和学生间更大限度地展开沟通,沟通的方式也更具多样化,既可以通过身体和语言直接沟通,也可以顺应信息技术,通过电 子邮件、即时通讯等方式,交流的手段存在更多的选择;再次,隐性责任教育的主题更为灵活,教师和学生不再囿于课程设置的限制,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展开相关活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隐性责任教育也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系统性、时效性、调控性方面。隐性责任教育由于其开展方式的隐蔽性,很难对于责任教育内容系统的开展,责任教育
14、的效果也会由于教育的理论性、层次性的缺乏而不能产生累积效果。同时,由于隐性责任教育的时效性较差,其活动的开展更多的是以学生的学期为单位,活动的效果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在调控性方 面,隐性责任教育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大学生责任教育路径选择 综合关于显性和隐性的责任教育特点的论述以及责任教育在新时期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责任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开展的效果,文章提出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责任教育方法,使两者相融,互为补充,形成新时期大学生责任教育的一种新模式。 加强显性的责任教育过程中的隐性渗透。教师作为显性责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也是责任教育在隐性渗
15、透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孔子说: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 正是对于教师言传身教的最佳注解。在责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方式、理念以及对于师生关系的处理都能够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不能仅仅将自己定位为知识的传播者,应当更进一步,将自己视作责任教育的传道者。一支优良的责任教育教师队伍,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显示责任教育无法比拟的。因此,作为责任教育的施教者,教师应该产生对于责任教育理论认同并内化,尤其在社会转型时期,磨砺自身过硬的品质;其次应该强化自身素质和职业责任感,充分发挥自身的影响作用。 大学生责任教育课程,是沟通责任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客体(学 生)的媒介,是作为责任教育活
16、动的介体而存在,承载着责任教育的信息,起传导作用。因此,大学生责任教育课程的设置和选择,直接决定了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效果。合理的责任教育课程设置,使得学生能够广泛参与,平等对话,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交流,也是在显性的责任教育中加强隐性渗透的有效途径。课程的设置更多与实际相结合,由教师提出问题,侧重于针对大学生责任意识养成中的实际问题,在思想的碰撞中,实现责任教育相关知识的传授。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积极了解大学生的同辈群体文化,关注群体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针对显性的责 任教育中存在的沟通与交流问题,信息技术为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渗透提供了新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来打破显性的责任教育存在的课程局
17、限性,利用网络与学生开展讨论。 加强隐性的责任教育同显性教育的联系。隐性的责任教育在开展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内容的系统化问题。隐性责任教育应更具有计划性,建立同显性的责任教育的联系。内容粗糙、目标模糊的隐性责任教育注定不能产生预期的成效。其次,针对隐性责任教育的时效性问题,信息技术也可以在隐性责任教育的过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通过网络通信手段,教师可以及时地跟踪学生的 动态,得到隐性责任教育开展的进度和问题,及早得到反馈,也能够使隐性的责任教育计划更为合理。最后,在隐性的责任教育中,还应该重视责任教育从现实世界到虚拟网络世界的迁移。为了使学生的责任意识能够统一,在隐性的责任教育活动设置
18、中,应更重视网络相关情景的模拟,避免网络世界中大学生责任行为失范。 参考文献: 甘绍平 .伦理的智慧 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0: 69- 71. 习近平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新华网 .EB/05/ c_1110528066_3.htm 程东峰 .责任论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4: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3): 329. 曾炬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选择 基于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双重视角 J.继续教育研究, 2014( 04): 15- 17. Jonathan Glover, Humanity, A Moral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le University Press, 1999.